蘇格拉底說,人最大的任務是認識自己。
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的小說《240億》講述了壹個真實的故事:比利是美國歷史上第壹個犯下重罪卻被無罪釋放的人,因為他患有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癥。他有24個多重人格,他們可以互相交談,下棋並控制對方的行為,所以他過著非常混亂的生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多重人格”是壹種心理障礙。和比利壹樣,該患者主要表現為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完全不同的狀態狀態,這些狀態相繼或交替出現。
事實上,從人格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壹面,而這些不同的人格構成了每壹個復雜的個體。有時熱情有時冷漠,有時勤奮有時懶惰,對壹個人愛恨交織,都是不同的自己。
壹個正常人可以根據情況和場合主動支配不同的人格,並感到不同的“自我”和諧存在。例如,壹家公司的老板在談論公司未來前景時“浪漫而熱情”,在商務會議上談論利潤計劃時會變成“數字惡魔”,在面對年輕員工時會表現出“慈祥父親”的個性,等等。
“多重人格”只是多重自我的壹種極端形式,是患者體內每個人格嚴重分離和分裂的表現,其發生是自發和被動的。
因此,可以想象,如果我們能更多更好地控制我們的內在自我,我們就能有效地控制我們的幸福和我們的生活。不幸的是,現實是漂浮在意識層面的人格只是冰山壹角,許多人格被深埋在潛意識中,這導致了我們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心理沖突、人際沖突、焦慮和抑郁。正如朱建軍老師在《妳有多少個自我》壹書中所說:“許多心理問題源於無知”。
《妳有多少個自我》是壹本書,幫助我們探索自己的個性世界。它可以幫助我們徹底看清精神世界中多重人格的奧秘,突破我們對自我認識的局限,從而真正成為人生的主人。
?人格形象分解幫助妳全面了解自己。
妳可能不相信,但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裏大約有15-40個“自我”,這就是朱建軍老師在書中提到的亞人格。這些亞人格很多都不認識對方,這也是我們不認識自己的壹個重要原因。
為什麽會這樣?這是因為這些次人格的成因不同。有些亞人格是天生的,比如活潑或安靜;有的內化了父母的亞人格,比如母親溫柔的壹面和父親進取的壹面;還有壹種為適應社會而形成的亞人格,如“當老師”的社會人格。
壹般來說,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形成壹定的性格。由於時間的間隔,會導致人格之間的陌生。例如,壹些子人格是童年人格,但當他們長大後,他們的人格會發生變化,但過去的人格不會消失,而是潛伏下來,成為潛意識中的子人格。
朱建軍老師說不同時期的亞人格就像考古學家在不同地層挖掘出的遺物,可以讓我們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麽。他在書中介紹的人格形象分解技術是探索這些亞人格的最佳途徑。
例如,當他分解壹個中年婦女的人格形象時,他發現在她的子人格中,16以下的人非常快樂和活潑。但是17-20歲是壹個非常抑郁的女孩,在她的大齡性格中壹直有壹個抑郁的人。由此,朱先生分析,這位女性在17歲時壹定經歷了嚴重的心理創傷,導致了抑郁的亞人格。因為這種心理創傷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這種次人格從未消失,已經成為她自我的壹部分。
那麽,人格形象分解技術到底是什麽?簡單地說,就是將人格主動地“分裂”成幾十個甚至幾十個不同的自我,從而對人格進行全面的分析和展示,幫助人們對自我有壹個前所未有的全面、清晰和直觀的認識。朱老師開玩笑說這種技術“把人撕成碎片”。通過“把人撕裂”,壹個人內心的所有子人格都能被識別出來。
作為普通人,我們自己可能很難操作人格分解,但這項技術的原理可以給我們無限的啟發,幫助我們重新看待自己和問題。
問題不在於整個妳。
盡管我們有許多子人格,但在任何特定時刻,控制壹個人行為的並不是所有子人格的全部,而是只有壹個子人格或兩三個子人格。這取決於我們所處的情況。
例如,當壹個人被他人嘲笑時,他的壹個子人格決定用非常刻薄的話進行反擊,而另壹個子人格則害怕與他人發生沖突。這兩種次人格* * *壹起工作,結果是這個人說的話既有刻薄的意思,又有表面上友好的態度。
再比如,空乘人員在服務時會對顧客熱情、周到、說話溫和、舉止優雅,但當他們回到與乘客隔離的廚房房間時,他們可能會開幾個玩笑,討論如何應對壹名難纏的乘客,或者蹲下休息。這些行為絕不能出現在旅客服務的面前,否則將受到航空公司的處罰,並可能被旅客投訴。這是在幕後呈現的不同個性。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調動自己不同的人格,但沒有人會刻意去思考是哪個子人格在發揮作用。我們的感情只有“這就是我,整個我”。
當壹切正常時,這種想法似乎沒有錯。但壹旦壹個人的內心出現問題或負面情緒,這種想法可能會帶來大麻煩。
例如,當妳感到抑郁時,如果妳認為這就是妳的全部,那就意味著妳給自己貼上了標簽——“我是壹個抑郁的人”。這種想法會刺激妳對抑郁的關註,從而使抑郁的情緒迅速蔓延到妳的全身,變得無法控制。
然而,如果妳意識到這只是妳的壹個亞人格,告訴自己“抑郁只是妳的壹部分”,並將抑郁定位在妳頭腦的某壹部分,它就不會擴散,我們就很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並進行心理調整。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
我們的亞人格也分為原生和次生、強勢和弱勢。有意識地平衡它們也是心理健康的關鍵。
比如說。強亞人格的出現可以讓我們變得強大,但物極必反,壹旦超過壹定限度,就會讓壹個人出現人格異常。例如,努力工作的人可以幫助他人成功,但工作狂的方式會使人筋疲力盡,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再比如,追求完美的人格可以讓人更好地完成任務,但如果追求絕對的完美,就會變成壹個焦慮和苛求的人。
除了控制強大的子人格,我們還應該給那些弱小的人格壹個發揮的機會,我們不應該過分壓制他們。如果這些較弱的亞人格總是被壓抑在潛意識中,他們就會不斷積累壹些負面和破壞性的情緒。總有壹天,當積累的負面力量足夠大時,這些次人格會突破妳的控制,沖出去。
為什麽那麽多非常成功的人會突然自殺,為什麽有些人會因為壹件小事而精神崩潰?事實上,這並不是偶然的,因為他們已經失去了內心的平衡。
《大西洋月刊》曾刊文稱,在矽谷城市帕洛阿爾托,青少年酗酒和吸毒率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患有抑郁癥和焦慮癥的學生比例也比平均水平高兩到三倍。不僅如此,根據壹些統計數據,在矽谷,65,438歲+05歲至24歲的年輕人的自殺率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倍。
在普通人看來,這種情況是不可想象的。畢竟,他們過著光鮮亮麗的生活:他們有車上學,成績優異,醫療保健和光明的未來。但如果我們理解亞人格的原理,我們就會判斷這是他們的某些亞人格被抑制的結果。
具體來說有兩點:第壹,在美國這樣壹個富裕階層,競爭變得異常殘酷。因此,這些孩子內化了父母和老師的焦慮,壹心想著如何突破障礙;另壹方面,它來自他們自己——他們不僅要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而且要在其他社會活動中表現出色。
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使這些孩子無限放大了勤奮、努力和競爭的亞人格,但卻長期強行壓制他們作為兒童應該具有的貪玩和活躍的亞人格,最終使這些孩子感到身心疲憊,有些甚至走向了不歸路。
?標簽
我們常常習慣於把生活中的壹切都歸因於命運。但是朱建軍老師告訴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命運,了解我們自己、了解我們的每個亞人格並善於處理它們是非常有用的。
?我們的次人格是我們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