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佛經中,以《大乘般若經》最大,有六百卷。《瑜伽經》數量雖少,卻是玄奘及其弟子傳的重點,也是唯法識宗的主要依據。玄奘翻譯的經典中,有相當壹部分是重譯(“新譯本”),有29部,占翻譯經典總數的10.8%。其中重譯《大君經》108卷,占全經的18%。
以下按類別對玄奘譯經進行大致介紹。
(壹)般若中產階級
《般若波羅蜜多經》是大乘佛教早期經典之壹。從隨筆《般若波羅蜜多經》到巨著《般若波羅蜜多經》,篇幅和內容逐漸擴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占《大藏經》全部經書的四分之壹以上[28]。《般若波羅蜜多經》為大乘佛教提供了理論基礎,被稱為“諸佛之母”。從唐智勝的《開元師教錄》開始,在佛經和根據它編撰的大藏經中,它壹直被放在首位。中古佛經是關於般若學說的闡釋,從龍舒(約3世紀)的《中倫》、《十二門論》等著作開始,後來的中古佛教著作也隨之誕生。
玄奘翻譯的般若佛經包括:
《大乘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大乘般若經》,600卷。
翻譯於唐憲慶五年(660)正月至龍朔三年(663)十月,收筆人為普光、大乘欽、甲尚。
玄奘帶回了三個梵文版本,校對後才翻譯出來。梵高* * *有20萬首詩。據說佛陀住在王蛇市的九峰山、蛇尾市的孤獨園、天宮和王蛇市的竹林(“四處”),是十六講(“十六會”)後才傳的。佛經翻譯過程中,弟子幾次建議做些刪節,但玄奘“不敢再刪節,就像梵天版壹樣”。
新譯本其中有第壹次會(卷1114 OO),第三次會(卷4791537),第五次會(卷5561565),第十壹次至第十六次會(卷579116 OO,說布施、禁欲、忍耐、精進、禪定、六度般若)。& ltBR & gt新譯本《第二會》(卷四O 11478)今昔已譯,與西晉朱淑蘭、吳洛查譯、朱法虎譯《廣贊般若經》、後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經》同譯,但缺常體品等。第四會(卷53811555)不同於前秦的《道行般若經》、吳的《大光明無極經》、莫霍次克和朱福年的《摩訶般若鈔經》、後秦的《小品般若經》等譯本,但也少了常體品。《六會》(卷5561573)是與陳嶽坡《勝天王般若經》原版本不同的譯本。《第七會》(卷57411575)與梁陀賢譯《文殊般若經》、僧伽新羅譯《文殊般若經》同譯。第八屆(卷576)是同壹個翻譯宋襄公的翻譯佛經的最高清潔的菩薩歲壽。《九會》(卷五七七)與後魏鳩摩羅什、菩提六指、陳珍珍譯的《三種金剛般若經》和易經譯的《精科金剛般若經》是同壹個譯本。第十會(卷五七八)與後來菩提六指翻譯的《般若經》是同壹個譯本。
可見此經總結了所有的般若經。其中,第壹、二屆時間最長。雖然在細節上略有不同,但內容是差不多的,其他部分的基本內容也差不多。第二次和第四次見面相比老版的大品和小品,內容相同,但長度增加了壹倍左右,句子表達也有明顯不同。比如比較二會和鳩摩羅什翻譯的《摩訶般若經》,在稱呼上,我們把“比丘”和“和尚”分別稱為“卑微的比丘”和“卑微的比丘”。佛教觀念和教義方面,將“四心、四覺、四情、七情、八聖道足”翻譯為“四心、四義足、七足、八聖道足”;把“空三昧、無三昧、無三昧”翻譯成“空三昧、無三昧、無三昧”;把“四禪”翻譯成“四靜念”,“八背”翻譯成“八解脫”等等。在壹些重要的地方增加了要素,如“菩薩摩訶薩欲知法、法、實等諸法,當學般若波羅蜜多”[29],玄奘的翻譯是:“菩薩摩訶薩欲定諸法,如真、法、法、非幻、不便異性、平等、疏離、合法、無歧視。再比如《摩訶般若經》裏?《奉壺》裏有壹段話很像《般若心經》:“摩訶薩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菩薩,字菩薩,般若波羅蜜多,我行般若波羅蜜多,我行不般若波羅蜜多。為什麽?菩薩菩薩性空,氣無色,色空,思空。色是空,空是色,思知是空,空是知...”玄奘的翻譯是:“菩薩摩訶薩長期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我們應該這樣看。有菩薩,但無菩薩,無菩薩名,無般若波羅蜜多,無般若波羅蜜多名,無行,無見。為什麽?舍利子,菩薩性空,菩薩名空。那又怎樣?色空,不空;被人想到是空的,不被人想到;思想離不開空,空離不開思想;思想是空的,空的就是思想...“[31]後者的意思更明確。有些話,比如第二次見面?《歡喜品》中的方法有“理想是存在的,但本性是空的”,《觀珠品》中的方法是有名的,但“要以世俗的虛名來立,不可執著”等。,在舊譯本的相應地方找不到。與舊譯本相比,新譯本在篇幅和內容上的增加,與其說是老譯者有意省略,不如說是新譯本有所擴充。
《能破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我們已破金剛般若經》,壹卷。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十月翻譯,誌中書局收下。即《大般若經》第九版“能破金剛分”。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新經或新經,壹卷。
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譯,與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多明咒經》為同壹譯本。“心”被視為核心、輪廓和本質。此經被視為般若經的摘要,只有260字,是所有七個版本中最受歡迎的譯本[32]。
盛天(Tipo)著《白光論本》壹卷。
《沙門大乘》翻譯於永輝元年(650年),被詹弼接受。勝天(Tipo)寫的《四百篇》(有藏文翻譯)有十六篇,四OO頌,前八篇是自己的壹篇,叫做《釋百義》,論述教義和宗教實踐。後八晶可稱為第二部,名為《論百義》,打破了所謂排斥共、自、時、觀、根與境、持邊、有無平等的異論,宣揚空無的中觀論。《白光論》是後半部分。鳩摩羅什譯《百家論文》的第壹篇《賦品》是《四百家論文》第壹部分的提綱,其余九篇是其後八篇的不同譯本(相當於《白光論》)。
釋大乘和白光學說,簡稱白光學說,有十卷。
這本書的解釋是由印度的保護者寫的(大約在6世紀中葉)。翻譯於永輝元年(650),薩滿恭敬地收下。根據瑜伽中的唯識論,對《廣柏論》進行解讀。雖然說壹切都是靠知識做的,而且隨著種子的成熟而變得像各種方法,但不能認為有壹定的知識體,也不能以聲稱它是建立在“勝義勝理”的基礎上來判斷它的真實與否。
《大乘掌簡論》卷二
印度的清辯(約490-約570)。翻譯於貞觀二十三年(649),慧遠寫道。清代關於中觀心性論(別名《擇焰論》)的文章有十壹篇,贊八千首(有藏文翻譯)。這是它的總結。通過事實與事實的比較,本文還批判了實在論者(稱為“相應理論家”)的三種性質及其唯知識論觀點,認為:“若勝義,則實與不實皆不成立。”
(二)瑜伽唯知識類經典
“瑜伽”是“對應”的意思,原意是指通過冥想來實現佛教真理的修行方法。唯識派以瑜伽的理念倡導對“各種知識”的理解,因此被稱為瑜伽派或瑜伽派,其學者也被稱為瑜伽士。他以《沈潔密經》和瑜伽大師的《地論》為基本經典,自稱彌勒祖師,實際創始人是4、5世紀的左霧和秦時。為了介紹方便,把這個學派所依據的經典和理論都聚集在壹起。
五卷本《沈潔秘經》
貞觀二十壹年(647),普光譯。此經部分內容的不同版本有劉崧的丘那普陀羅譯《波羅蜜多經義》(相當於後二品)和陳珍珍譯《戒經》(相當於前二品);所有的不同版本都是北魏菩提六指翻譯的《深秘釋》五卷。全書用問答的方式來論證文字勝於真理、八體、三自(相)、三無性,最後瑜伽是唯壹的理解方式。這本書對“阿托那知識”(阿拉耶知道不同的名稱)對身心的“持有”作用有著鮮明的描述。《玄奘弟子元策書》十卷至今猶存。
《瑜伽士地論》又稱《十七地論》,有壹百卷。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五月,譯本完成,惠玲和郎軍接受。舊版本包括:北梁著《菩薩行十卷》(相當於《菩薩行》卷3515o上半部的上半部),秋莫譯《菩薩行戒九卷》(大致與前相同),以及這些譯本中省略的《菩薩行戒》。相傳陳珍珍曾譯《十七地論》五卷,今已不流傳,但《定藏論》三卷(相當於現在的卷)至今猶存。
這個理論的傳說是彌勒佛口述的,沒有記載。書中有五個部分:(1)局部劃分(1150卷);把瑜伽冥想的境界從下到上分為“十七處”,最重要的是“菩薩地”;(2)拿壹個選擇(卷51118 O)討論十七個地方的本質;(3)取釋分(卷八壹、卷八二),略釋佛經體例、名稱;(4)取異分(83、84卷),描述典籍中各種法條的名稱和區別;(5)拍照(卷8511OO)勾勒三藏的本質。書中論述了八識的自性及其依存性,以及禪宗逐漸發展中的精神境界和果位。
《三藏法師傳》已經出版六年了。這壹學說翻譯出來後,玄奘向唐太宗口授其大意,唐太宗命壹個公司將這壹學說和其他新譯本寫成九本書,分別送給雍、羅、何、嚴、項、景。楊、梁、易三人在九州流傳。這壹理論的註解包括窺基的《瑜伽師地論簡編》和鄧倫的《瑜伽理論》。
瑜伽老師對土地的解讀,第1卷
印度最成功的兒子正在等待。翻譯於永輝元年(650),作者是慧遠。《瑜伽》第壹卷上,原文翻譯能達到500卷,全譯本能達到800卷。是對瑜伽師地理論的簡要說明。
《傳播神聖宗教論》二十卷
印度無書,貞觀二十年(646年)正月譯出,得智證。書中有頌歌和解說兩個部分,引用了瑜伽老師地論的精髓,全面論述了瑜伽唯識派的教學體系。
壹卷《神聖宗教頌》
這是對前壹種理論的贊美。貞觀十九年(645),六月譯。
《攝影大乘》三卷
印度什麽都沒有。貞觀二十三年(649),六月譯完,大乘魏撰。與北魏時期佛梵鐸、陳珍珍翻譯的《大乘經》是同壹個譯本。
《拍攝大乘,解讀世界》十卷
貞觀二十三年六月翻譯完成後,大乘魏寫道。它不同於陳珍珍和隋達摩古塔分別翻譯的《取大乘釋》和《取大乘釋》。
大乘理論無性解讀十卷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譯完,大乘魏等人接收。無性是印度瑜伽理論家。對比世界上親屬的訓詁,除了訓詁,還詳細論證了壹些問題。窺基《程維知論》等的註釋在引用《奢論》時,經常使用無性解釋。
七卷佛經
印度是裸體的。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十壹月譯完,溥光弼接受。它是對《佛土經》的解讀,用護法部的唯識思想來闡釋佛法的清凈、大圓鏡的智慧、平等的智慧、妙觀的智慧、成就的智慧(佛土五法),是唯識派“化識為智”的重要基礎之壹。
《大乘阿彌陀佛論集》,簡稱《論集》,又稱《論法》,共七卷。
印度什麽都沒有。永輝三年(652)譯,蒲光等執筆。以阿比達摩隨筆的體裁,廣泛解釋佛教的名稱和教義,宣傳瑜伽的理念。很多據說是出自大乘阿皮亞達大乘經,和其他的書有很多相同之處,比如瑜伽師地論,聖教傳播論。
《大乘雜集論》,簡稱《雜集論》、《法論》,十六卷。
貞觀二十年(646),三月譯完,羅璇等人收到。這本書是安慧對印度集合論的解讀。
《中國邊疆辯頌》是壹卷。
據說是彌勒佛。譯於隆碩元年(661)五月,作者窺基。以頌歌形式的唯識論為基礎的中庸之道。
中國邊界之爭:三卷
印度對世界來說是珍貴的。譯於隆碩元年(661)五月,作者窺基。通過對《論頌》的解讀,以大乘的基本理念來組織瑜伽覺知的理論體系。陳珍珍翻譯的兩卷本《論中國與國界之分》是同壹文本的不同譯本。窺基寫了三卷本關於中國邊境的論述。
壹卷大乘成功理論。
印度對世界來說是珍貴的。永輝二年(651),九月譯出,被普光接受。本文以瑜伽唯識論批判小乘職業感的起源,並討論阿賴耶的知種子起源論。北魏的皮木智賢等人翻譯的《事業成就論》,是同壹個譯本。
《唯知二十論》又稱《唯知二十論》,是印度寫的。譯於隆碩元年(661)六月,作者窺基。舊版本有北魏般若六知譯《唯識》壹卷,陳珍珍譯《唯識》壹卷。在《三界唯識》上,夢常被用來指境界中無實,即“知生於內,如臨於外”。《印度護法》五卷(易經譯),唐兩卷(二十士筆記)。
《唯識三十論》,或《唯識三十論頌》,壹卷。
印度對世界來說是珍貴的。貞觀二十二年(648),五月譯,窺基撰。整篇論文有三十個贊。按照“只知相”、“只知性”、“只知位”的層次,論述了八識及其作用、壹切知識的變化和“只知實”,最後論述了三性、三性、修行程序和位。它是唯法知宗的基本經典。印度瑜伽派的十大理論家:達摩守護、德惠、安惠、親勝、南大、鏡月、火邊、聖佑、勝子、智月(後三位是達摩守護的弟子)[33]都對這壹理論進行了評論。
《程維誌論》十卷
清四年(659年)閏十月的譯編。據記載,達摩法師等十位印度瑜伽老師寫過《只知三十論》的譯本。玄奘翻譯時,接受了窺基的建議,以達摩法師的解釋為重點,采納了別人的解釋“混為壹談”[34],就是這本書。註釋書很多,其中最有影響的有:窺基的《程維誌論述要》、《程維誌論》四卷、《慧沼誌論》十三卷、《程維誌論》十四卷。
壹卷視圖的預定論。
印度陳那。陳珍珍的《無相思塵》是同壹版本的不同譯本。主張知識的邊界不是外在的實在,而是“內在的色彩”(這裏指的是內在知識的點,也就是所取的點)“它就像外在的環境,這就是邊界”。印度的護法,《觀界釋》(易經譯)就是它的解釋。
《大乘五蘊論》壹卷
印度對世界來說是珍貴的。與唐棣婆羅虎翻譯的《大乘廣悟雲》相同。用大乘只知論解釋顏色、知覺、行為、認知五義及相關名相。
大乘般若門論壹卷。
印度對世界來說是珍貴的。講解瑜伽學校的“五百法”。窺基寫了兩卷《大乘釋經》,蒲光寫了兩卷《大乘釋經》。
王《論》第1卷
傳說是彌勒佛的作品。勸君“適可而止”、“不暴不惡”,甚至“善於察言觀色、照顧群臣”、“行六度”,可視為瑜伽派的政治理論
(3)其他大乘經典
大菩薩藏經二十卷
貞觀十九年(645)九月譯,智證收筆,道證文。以“四無量”“六度”“四攝”為綱,系統整理了早期大乘佛經的教義。特別重視“般若”,講解般若(文慧)相、正行如義觀、方便義證等,認為構成般若的有“十善功”(意、地、界、真、四阻、四趣、食、三十七法、緣起、諸法),主張修改“無相行”,對瑜伽影響很大[35]。在此之後,被編入《大寶記經典十二會》。
西藏大乘寶典十卷十輪經。
與《大方廣十輪經》舊譯本八卷相同。
《無量佛境功德經》壹卷
是華嚴經嗎?“生活質量”的不同譯法。
《說無尺度說經典》六卷
這是《維摩詰經》的另壹種翻譯。
《別離緣初得法經》兩卷
與隋大摩古塔譯的《命勝初經》兩卷相同。“無知”,十二因緣之首,是這部經典的特點。
《藥師琉璃如來功德》壹卷
和隋達摩古塔翻譯的壹個和唐亦菁翻譯的兩個是同壹個翻譯。是藥師佛信仰的基本經典[36]。
除此之外,還有譯本:凈土佛受持頌壹卷,與鳩摩羅什譯《阿彌陀佛經》同;壹卷《真希望有經》和壹卷《我從來沒有過經》(後漢譯)是壹樣的;最無與倫比的佛經就是隋哥那多翻譯的佛經。贊大乘功德經,和唐知言翻譯的《說妙法定業障經》壹樣;如來教勝王經,和劉松舉的靜生譯諫王經壹樣。此後易經翻譯的《勝王經》也是異譯。《聖道緣起》這本書和吳之謙翻譯的《貝多因樹下十二因緣》是壹樣的。壹卷佛經;持七佛名功德壹卷;《佛陀涅槃架記法華經》,簡稱《法華經》,是壹卷,說的是佛法在世間活了幾千年就要滅絕,那時壹切菩薩都生來護法,饒眾生;壹卷《神默照成三昧經》;《菩薩戒經》壹卷,出自瑜伽大師《地論》?局部點?菩薩地,故又稱“瑜伽書”;壹卷《菩薩桀桀桀莫問》,出處同上。
玄奘還翻譯了密宗經典:《神仙咒心經》、《十壹面心經》、《咒五經》、《勝樓陀羅尼經》、《佛心陀羅尼經》、《濟世陀羅尼經》、《八普彌陀羅尼經》、《持世陀羅尼經》、《六陀羅尼經》。
(4)小乘經典
起源經典,第壹卷。
翻譯於隆碩元年(661)。是曾益阿迦瑪(卷四十六)牧牛品的異譯,講的是十二因緣。
技能經典七卷
想請教壹下天道經典。
《阿比達摩智慧論》,以下簡稱《智慧論》,20卷。
印度的Kadoyanniko。660年翻譯後,玄澤接受了。它是關於壹切事物的基本論述,所以也被稱為“開發智力和身體的理論”“身體”是根本。全書分為八章四十四節。以各部理論為基本內容,也討論各部之間爭論的所有問題。先秦時期,僧伽提婆翻譯了《阿毘達磨八觀》三十卷,這是壹種異譯。關於這壹理論還有另外六篇輔助論著,稱為“六足論”,玄奘將其中五篇翻譯如下。
十二卷《佛法豐盈論》
印度的大財神。“六足論”之壹。鹹清四年(659)九月譯。
《阿拜達莫集異感論》二十卷
印第安遺跡說。“六足論”之壹。翻譯完成於隆碩三年(已入664年)十二月。
《阿比達摩知身足論》卷十六
印度的德瓦·謝莫。“六足論”之壹。翻譯完成於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八月。
《阿比達摩範疇與足論》十八卷。
印度木筏Sumidoro。“六足論”之壹。譯於憲慶五年(660)十月。這與劉崧的邱娜·巴德拉翻譯的《阿毘達磨論》十二卷是同壹個譯本。
阿彌陀佛世界中的身體和腳的理論,三卷
印度木筏Sumidoro。“六足論”之壹。
《大菩提達摩大菩提心論》,以下簡稱《大菩提心論》,200卷。
據《唐人西域記》第三卷記載,貴爽王朝的金色哲加國王和受到威脅的尊者在卡什米羅(今克什米爾)召集了500名僧人,對大菩薩作了10萬首頌,以解釋藏語。“Vipo Sha”的意思是“廣釋”“廣釋”,即廣釋。該譯本完成於鹹清四年(659年)七月。該書根據法智理論分為雜、結、智、業、種、根、決、見八個內涵,並作了詳細的解釋,用各部分系統地概括了所有的理論命題,論述了普通型部、法集型部、地方型部、飲酒型部、小腿型部、單獨型部等部以及數論、勝論、編年型部、論。北莫和道臺譯的《破壞神論》60卷(僅前三度,相當於新譯本第111卷的前壹部分)是同壹個譯本。
阿希瑪的《舍壹切論》,簡稱《舍壹切論》,30卷。
印度對世界來說是珍貴的。永輝五年(654年)翻譯後,玉娟接受了。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壹理論雖然吸收了經量部的許多觀點,但仍然是《大菩薩論》的抽象。仔細研究表明,這壹理論的教學體系和論證方法受到了《雜阿毘達磨新論》[37]的極大影響。該書以四諦為中心,按八大類(界、根、世、業、寢、賢、智、定)組織。陳珍珍的《阿彌陀佛》有二十二卷。本書註解30卷,有《普光註盡舍》、《法寶註盡舍》、《慧遠賦盡舍》。
阿芙達法論頌卷。
印度對世界來說是珍貴的。永輝二年(651),由玉娟翻譯。
《阿彌陀佛順正論》八十卷
印度的聖賢們。永輝五年(654),七月譯完,玉娟接受。“講壹門精品課程”就是要有正統的理論。這個論點中有壹個正統的理論,批判“壹切放棄”的理論,采取量的觀點,批判。《大唐西域記》已經出版四年了。這個理論本來叫“全舍雹論”,卻被評為“雖理不足,言有余”,仍被“發明”,改名為“順正論”。在《破盤鬥大師傳》的真意翻譯中叫“循實”。玉娟論舜李征的散文有二十四卷。
《示阿彌陀佛派論》四十卷
印度的聖賢們。永輝三年(652年)十月譯完,回郎、嘉上收筆。是《順正論》的刪節版,重點是從正面展現所有的意義。
《成蚜達摩》卷二
印度的賽建·羅蒂。這是壹本有理論的初學者的書。
《佛沙五事》卷二
印度法律得救了。是對範疇足論的第壹個產物的評論,範疇足論是六足論之壹。五物是指色、心、心、心的不壹致、無為這“五法”。現在不全了,只剩下前三個音符。
《宗論·異宗論》(第壹卷)
由印度尤氏。譯於龍朔二年(662年)七月,作者為窺基。是與十八篇(後秦,佚譯)同譯,異部論的真意翻譯。說說佛教消亡後的壹百到四百年間,佛教分裂成二十個教派。有壹卷窺基關於不同教派的筆記。
(5)其他
《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言》,簡稱《法諸記》,壹卷。
翻譯於永輝五年(654)閏五月,蒲光寫道。據說很難提到Mydoro(中文翻譯為“清佑”)來告訴大家,佛陀滅世後,有十六羅漢在世“護持”佛法,是有益的,是有情的。它是基於中國對十六羅漢信仰的經典。卷末提到的許多大小乘經的名稱,對佛教史的研究很有價值。
《明因論》壹卷。
印度桑卡拉。貞觀二十壹年(647年)八月譯。它是《明新論》的綱領性著作。窺基《明義論》三卷,惠芝《明義論》壹卷,《明義編》壹卷。
壹卷《明代正立門書》
印度的大域名龍。翻譯於貞觀二十三年(649)。根據真立、準立、真破、準破、真現量、準現量、真比量、準比量八項原則,闡述了理學的基本理論。易經譯《明辨理論》壹書是其異譯。釋文是申泰的壹卷《明義門註》。
十句勝教義論,壹卷。
作者嶽徽,壹位研究勝利的印度學者(“韋石石”)。這是勝利派的理論。《開元錄》卷十三曰:“鸛仙原創論,惟六句有義,月之智加四句,足作十句”,且“亦為欲識者譯之。”貞觀二十二年(648)五月譯。六句指的是:實用性、道德性、行業性、相似性、差異性、和諧性;增加的四句話是:能幹、無能、分裂、沈默。
貞觀二十年(646),玄奘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唐道玄《高僧續傳》(玄奘傳)說:“西域傳十二卷,沙門與時事息息相關。”智勝《開元佛學錄》卷八也說該書“由薩摩亞辯機編輯”。可以說是玄奘口述,辯論機奉命錄音作曲。這本書在古代有多種說法:“三藏法師以聖旨譯之,大法師以禪師辯機寫之”,這是不準確的。《西域記》記述了玄奘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山川、地理、風土人情,是壹部不朽的中外交通名著,對研究新疆、中亞、印度半島等國家的古代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38]。
值得壹提的是,在玄奘譯經的過程中,他奉唐太宗之命將《老子》翻譯成梵文傳播到印度,還將《大乘信論》翻譯成梵文,送往印度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