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日本、韓國和越南會借用漢字?
首先,我們來看看漢字在日本、韓國和越南的使用範圍。(1)現代日語由漢字和假名混合書寫,其中漢字可以通過發音和訓練來閱讀。註音讀本往往是漢語借詞,漢字既表音又表義(如“漢字”);訓練朗讀者多為日語固有詞,漢字只表意不表音(如“山”)。歷史上,在假名出現之前,曾有“萬葉假名”,即日語的每個音節都用發音相似的漢字書寫(例如,的聲音用“劉”表示)。在葉晚假名中,漢字只表達聲音而不表達意思。(2)漢字在現代韓語中已不再使用,但在不久前(半個世紀前),韓語也是由漢字和諺語混合編寫的。與現代日語不同的是,朝鮮語中的漢字只發音,既表示發音,也表示意思;韓語專有詞不是用漢字寫的。在更早的歷史上,韓語中也有“官讀”,即使用漢字來表達聲音,類似於日語中的“萬葉假名”。(3)現代越南語不再使用漢字,但歷史上越南語曾使用“漢南”。“漢南”包括漢字和南字。漢字大多與日語表音漢字相似,既表音又表義(如“中國”TrungQu?c);個別詞類似訓練和朗讀,只表達意思,發音是越南語固有詞(如“家”NHà);還有壹些漢字是外來詞,只表示聲音,與意思無關(如“別”bi?t的意思是“知道”)。“南”字是越南人發明的,南字的造字方法有相當壹部分是把音面和義面揉在壹起組成壹個字。例如,“名賢”(“名”的意思)是由音方“賢”和義方“明”組成的。日、韓、越漢字中* * *的用法相同,都是表音義,即漢語借詞。下面重點介紹漢語借詞在三國的異同。(1)從傳入時間來看,漢字在三國的主要傳入時間是唐朝。具體來說,漢字在日語中有兩種主要發音——五音和漢音。吳音來源於南北朝時期,應用範圍較窄,主要用於佛教詞匯。漢印來自唐朝,應用範圍很廣。此後,零星的發音被引入,但並不系統。漢字傳入朝鮮語的時間有爭議,但更有可能是在唐代。漢唐時期中國統治時期漢字傳入越南,漢代較少,唐代較多。(參考資料:五音韓文韓文韓文古韓越約翰)(註:?據說越南語的漢字音形成較晚,約10世紀)(2)從讀音上看,由於日本、朝鮮和越南的漢字音主要是在唐代傳入的,所以都來自於中古漢語。根據各自的語音特點,這三種語言都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壹些特征,如朝鮮語和越南語的入聲元音,日語中曾經保留的-p元音現在已經消失。值得壹提的是,為了模擬復雜的中古音,大量引入漢字時出現了日語的別扭音。(3)從構詞法來看,日本、韓國和越南有壹些漢語詞匯不同於現代漢語。例如“護士”壹詞在韓語中稱為“護士”(?);日本過去根據性別區分“護士”(かんごし)和“護士”(かんごふ),現在他們都被稱為“護士”。越南語稱為“醫助”(y tá)。與現代漢語相比,日語、朝鮮語和越南語中的許多漢語詞匯更“古雅”(參見:日語、朝鮮語和越南語中保存的漢語詞匯有哪些比較古雅的版本?)。另外值得壹提的是,在明治維新期間,日本創造了許多漢語詞匯(如“社會”),後來這些詞匯流傳到了漢語、韓語和越南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