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句話,學習文言文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多讀多背,對於普通人來說很有效。學習古代語法知識是壹種更高層次的學習方法。妳可以根據妳的需求水平選擇哪種方法。沒有什麽是絕對的。
古人不懂語法也能寫文章。而古人在寒窗苦讀,雖然不熟悉語法,但也只能理解語感。
現代人的學習環境,並不是像古人那樣,無時無刻不沈浸在中國古典名著中。當然是要靠壹定的語法知識,然後再加上勤奮的學習和背誦。
高中文言文語法知識就夠了。
至於增加內涵,我建議可以看看古代佛經《金剛經》,真的很有哲理,還有各派雜文,振振有詞,很有思想,魏晉南北朝的玄言也可以涉及。《世說新語》的作者很樸實,很有魅力,小說《明清四大文言小說》是經典,對白也是通俗白話。
2.我想學文言文的語法。文言文雖然不是真正的語言,在今天的學習和生活中也不再使用,但它是現代漢語的源頭,並且還在以各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所以要學好現代漢語,壹定要有紮實的文言文基礎。
1.掌握基本知識結構
文言文大致可以分為詞和句。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其中,實詞可分為五類:①單音詞和雙音詞。文言文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比如“妻”字在現代漢語中是雙音節詞,意為妻子,而在文言文中是兩個單音節詞,意為妻子和孩子。②古今意義不同。包括同義詞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顏色變化和名稱表述變化。(3)壹詞多義。比如“引”字的本義是開弓,引申有五種:引伸、拉長;拖拖拉拉;引導和引領;取而引之;退後退後。4離開。包括通假字、借字和古今字。它的基本規律是“同音字替換”。⑤詞類的靈活運用。包括:名詞靈活用作狀語;名詞作為動詞靈活使用;形容詞作為名詞;形容詞作為動詞靈活使用;致使用法、動態用法、有意用法和行為用法。句子也可以分為五類: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和固定句。其中,倒裝句又可分為主謂倒裝句、動賓倒裝句、賓語後置句和狀語後置句。
打破句子
古人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如何斷句直接影響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正確斷句要註意以下幾點:第壹,準確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理解關鍵詞,判斷清楚詞與詞之間的關系。其次要了解壹些古文化常識。如人名、地名和官職的表達,委婉語和禁忌語的寫作習慣。第三,掌握課文中對話、轉述、引用的壹些規律。比如在引用和轉述內容之前,往往會使用“越”、“雲”、“述”等詞語作為標誌。第四,根據句首、句尾常用詞判斷。像往常壹樣,壹句話開頭用的詞是丐幫、傅、史、侯、大功、冉冉、冉、公、盜、寡。通常用在句末的是情態助詞如有、惡、乎、在,雙音節虛詞如無奈、、壹在、允兒、。也有相對獨立的感嘆句常用在句首,如:福、胡、唉、等。第五,還可以根據句子中常見的成語斷句。比如表示序數和順序的詞,表示疑問的詞。此外,還可以根據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辭格來斷句。
3.掌握正確的翻譯方法
人們通常以“信、達、雅”作為衡量翻譯質量的標準,文言文的翻譯也是如此。壹篇好的譯文能夠真實、完美地在另壹種語言環境中再現壹篇文章。壹篇寓意深刻、文采飛揚的文章,如果翻譯得生硬或難以理解,就不能完全達到翻譯的目的,同時也會歪曲原文。可見,翻譯不僅體現了文言文的綜合水平,也體現了譯者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忠實原文,每字定本,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翻譯文言文時應遵循的總原則。具體來說,翻譯時要註意以下幾點:①補充省略的部分。原文中省略的部分,如謂語、主語、賓語等。,應酌情補充。②調整語序。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裝句,如謂語介詞、介詞賓語、定語後置等。這些詞序與現代漢語的詞序不同,在翻譯時應加以調整。③適當增減。文言文有些句子非常簡潔,含義豐富,翻譯時要適當擴充,充分表達原文的意思。相反,有些文章為了增加氣勢,加強效果,故意用壹系列意思相同但觀點不同的句子。這時候翻譯就會被融合,被濃縮。此外,還應註意句子的語氣、句子之間的關系、修辭手法等。,並在翻譯時完整恰當地表達出來。閱讀更多內容
俗話說“壹本書讀壹百遍,其意自顯。”多讀,尤其是反復讀。是學好文言文的法寶。脫離語言環境,記憶壹些語法規則是很難達到效果的。閱讀時最好掌握單詞的用法和重要的語法現象。多讀書可以鞏固和加深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培養語感,從而達到熟練閱讀其他古代著作的目的。反復朗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之壹,可以使我們對文言文有豐富的感性認識。而且古代作品非常註重內在的節奏和韻律。反復閱讀,可以充分領略古代漢語的音樂美,增加學習興趣。
3.學習文言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以及文言文的語法。我來說說我的經歷,希望對妳有幫助。記得那是高壹,文言文還年輕。因為壹個特殊的原因,我下定決心要學好文言文。於是我每天去圖書館,想起借了壹本1973出版的《昭明文選》,裏面的字都是繁體字。。。更不用說裏面的文章了。
但我不怕,於是我從江淹的《別賦》、《恨賦》開始,壹個字壹個字地查字典,慢慢地通讀了很多文章。壹個月後,我們的課文開始到了《史記》中的壹些章節,我突然發現不用查字典和參考書,大概就能知道意思了。
所以我總結了壹下,學習這個需要的還是老生常談:興趣,決心,毅力,時間。
這是我的親身經歷。
4.學好文言文的方法什麽是文言文?顧名思義,是古代漢人的語言。任何語言都可以分為口語和書面語。
我們無法理解古人的口語是什麽樣的。今天,我們只能在書面語言的基礎上學習古代漢語。
古代的書面語言呢?請看下面兩段:史。子曰:“君知我先王有至德大道,以順天下,使人和睦,上下無怨?”曾子退出會議,說:“妳不敏感,怎麽會知道呢?”
子曰:“夫之孝也,教之本也。”——《孝經》孔子的徒弟,姓曾,曾在樹根前任職。
孔子說:“先賢有最好的德行,最重要的道理。有了這個活動,天下治理順暢(蒙古語助詞,相當於“啊”)
每個人都很自然,令人愉快。大家都沒有怨言。
妳存(懂)嗎?”曾子起身說,“我不救它怎麽知道呢?孔子說:“孝的活動是美德的根源。”。教人的活動都是在這種孝道中誕生的。"
——關允石《直解孝經》上面引用的第壹段,是用文言文寫的《孝經》原文。第二段,元朝大臣關雲士對《孝經》中的“白話篇”進行了解釋。
當時的元朝皇帝看不懂《孝經》,於是精通漢語的大臣用當時的口語解釋,寫下來就成了反映當時口語的白話文。可見,古代漢語的書面語也有文言和白話文兩個體系。
古代漢語的學習主要不是關於古代白話,而是關於文言文。文言文是怎麽產生的?和口語有什麽關系?文言文壹開始和口語比較接近,後來逐漸和口語脫節,形成了壹套比較定型的詞匯和語法體系。
口語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文言文是相對固化的狀態,但不是壹成不變的層次。特別是秦漢以後,作家在模仿先秦經典作品時,在當時口頭和民間創作的影響下,會情不自禁地給文言文添加新的詞語和表達方式,從而使文言文發展變化。
所以我們說文言文是古代漢語在先秦時期口語的基礎上,經過更多的加工提煉而形成的書面語,以及後世作家模仿其所寫作品的語言,如百家爭鳴、史記、漢書、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都是古代漢語實際運用的例子。直到五四時期,文言文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被現代白話文所取代。
所以壹般把五四時期定義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分界線。為什麽古代漢語的學習重點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兩漢的散文,而不是古代白話?這是因為在我國漫長的社會發展中,文言文承擔了記錄、傳播和積累祖國文化遺產的任務。歷代許多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都使用過這種語言,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經典。
我們今天要想繼承這份遺產,就必須具備閱讀古籍的能力。所以我們學習和研究古代漢語,自然重點是文言文。
從殷到清末,文言文雖有所變化,但其基本詞匯、結構和表達方式早在先秦兩漢時期就已基本定型,創作了許多典型的文言作品。所以,只要能看懂典型的先秦兩漢文言文,就能看懂後來的大部分文言文,也算是學好了古代漢語。
什麽是古代白話?古白話是唐宋以後在北方方言基礎上形成的書面語。比如唐代的變文,敦煌通俗文學作品,宋人劇本,金元戲曲,明清小說,都是古代白話的代表。
古代的白話文雖然是白話文,但和我們今天說的白話文不壹樣。壹般是以口語為主,夾雜壹些文言文元素。就連口語在今天也因為地域和時代的差異而不那麽好讀了,所以我們稱之為“古白話”(從晚唐五代壹直到五四運動形成的古白話,學術界壹般稱為現代漢語)。
古白話是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紐帶。不了解古代白話文,就不能說對古代漢語有全面的了解。
所以古代漢語的學習也要重視古代白話文的學習。但與文言文相比,古代白話文總體上更接近現代漢語,難度更小。而且古代白話文的使用壹般僅限於唐宋以後的通俗文學作品,不能作為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重點。
前人是如何研究古代漢語的,做出了哪些貢獻?古代漢語從產生開始就有人研究,但真正開始是提問。中國傳統文字學包括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統稱為“小學”。
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王力先生認為,從漢代到清代,古代漢語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漢初至東晉末年,是語義研究階段,即重視考據訓詁的研究。因為漢代崇尚儒學,提倡讀經,每壹個儒生都要求有讀古書的能力,自然更重視語義學的研究。代表作有《爾雅》、《方言》、《說文解字》、《史明》。
這壹時期,為了滿足閱讀經典的需要,出現了許多經學大師,其中最著名的是鄭玄。他對《詩經》、《周禮》、《禮記》、《禮記》的註釋對後世也有很大影響。南北朝至明末是音韻學研究階段。
南北朝以後,詩律學興起,於是對節奏和韻律的研究成了當時的“熱門話題”。南朝沈約的《四聲譜》表明,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漢語有四個聲調,並把這種認識運用到詩歌節奏的實踐中。
這壹時期,韻書已經開始出現。《切韻》是隋代陸法言所作,是現存最早的韻書。它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據《切韻》的語音系統,可以上推古音,考今音。自13世紀以來,語音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方言的語言上。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方音樂創作的需要而寫的,是現代漢語的通識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