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名,樹影,名人效應,自古就有。不僅有些商家喜歡請代言人代言自己的產品,就連學校的名字也喜歡請壹些名人題字。比如著名的廈門大學,就請來了民國時期的文豪魯迅先生。
但是如果妳仔細看看廈大的牌匾上的題字和舊版(現已修訂)的印刷名稱,妳會發現廈大四個字其實有兩處錯誤!其中“門”字不勾鉤勉強可以說,但“學”字少了壹個“寶蓋頭”,明顯是錯別字。
魯迅先生也會寫錯別字?並且會繼續把錯字交給別人的學校。廈大怎麽敢用他們?這是怎麽回事?其實這不是錯別字。根據牌匾上廈大四個大字的字體可以看出,這不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楷書,也就是楷書,而是草書。
中國書法大致有五種字體,分別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篆書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是指甲骨文和金文的先秦文字,而小篆現在泛指秦篆。隨著篆書的逐漸發展,特別是在秦始皇“同跡同寫”的倡議下,開始形成“波與(者)之美”的精美隸書。我們現在看壹些隸書作品,可以發現,隸書並不講究“筋骨”,更註重書寫的柔和與尊嚴。
但由於隸書普遍慢橫,逐漸演變為更受文人追捧的楷書。楷書講究壹種細長的形體和淩厲的筆畫,是介於隸書、行書、草書之間受眾最廣的壹種字體。現在壹般都是寫楷書。
從字面上講,行書是文字“行走”的意思,實際上是壹種加快書寫速度的字體,連接筆畫和文字,從而形成美感。我們現在經常談到的壹些書法家,比如書法聖賢王羲之,著名詩人蘇軾,都是行書的著名代表。《蘭亭集序》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壹行書”,正是因為其“龍門躍龍,鳳閣臥虎”的典雅別致的字體。
草書是壹種比行書更別致的字體。唐人把張旭和懷素稱為“曹聖”,開頭壹段寫的是張旭壹邊看劍舞壹邊欣賞草書。
如果說行書是“走”,那麽草書就是“跑”。草書有三種:曹彰、現代曹操和瘋狂曹操。都是壹氣呵成,需要做到“虛、實、虛”。說白了,他們不僅能分辨出是什麽字,還能簡化。
是的,簡化。因為草書書寫速度快,講究龍蛇意境,橫寫豎寫肯定不行,很多地方只是路過,所以雖然漢字簡化是新文化運動之後的壹波,但其實早在壹千年前,古人就開始了草書的漢字簡化之路。
結合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在漢字改革的呼聲中)和他所用的字體(草書),“薛”字少了壹個蓋頭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也有人解讀為?學無止境?其實也是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