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楊柳枝的翻譯
作為唐代最多產的詩人,白居易壹生寫了許多描寫自然風光的詩歌,他總是陶醉於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多樣景色,從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養了個人的藝術情趣。讓我們以他的壹些描寫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短詩為例,來了解這位偉大的詩人是如何以壹個藝術家的眼光看待和欣賞自然的。我們先來看《楊柳枝詞》:“壹樹春風千枝,比金還軟,比絲還軟。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整天是誰的?”楊柳枝是唐代焦芳的歌名。歌詞是七言絕句的形式,這個題目是獻給劉洋的。這首詩的前兩句是描寫春風碧波蕩漾時,楊柳枝頭的婀娜多姿,嫵媚可愛,後兩句是詠物抒情。壹年在春天。在偉大的春天到來之際,柳樹首先向世界宣布春姑娘的到來。因此,在歌頌春天的詩人的詩歌中,柳樹總是不可或缺的,柳樹給人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第壹句話是壹個特寫:“壹棵樹在春風有成千上萬的樹枝”。詩人只寫了壹棵柳樹,但它只是壹棵有千枝的樹。因為有了春風,靜態的“壹樹”變成了“千枝”,在變化之間產生了壹種奇妙的視覺效果,即雖然看起來像壹棵樹,但樹上無數的樹枝被春風無形的手托起,迎風飄揚,給人壹種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感覺。第二句更詳細的描繪了這棵柳樹的枝幹。春風不僅吹動柳枝,還吹動新芽。在樹上成千上萬的柳枝上,出現了無數嫩葉,遠遠看去是淡黃色的。纖細的柳枝不再像嚴冬時那樣僵硬,而是變得柔軟異常。隨著和煦的微風,它們時起時落,時起時落,時隱時現。如果我們試圖按照白居易的思路,想象壹下他展示的場景。壹棵普通的柳樹,在春天的召喚下,生機勃勃。在成千上萬的枝頭上,它露出嬌嫩的新芽,用它金黃的色澤和柔軟向世人展示著生命的美好,歌唱著春天的到來。白居易不只是寫柳樹,而是在呼喚春天,歌唱生命,所以才能寫得如此充滿生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作者並沒有繼續贊美春天,而是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為這棵柳樹鳴不平。“永豐西角的野園子裏,整天沒人歸?”永豐廣場是唐朝東都洛陽廣場的名字。沒想到,這樣壹棵充滿生機的柳樹,卻生長在荒涼寒冷的環境裏。“西角”在西邊壹個背陰的角落裏,誕生在壹個荒蕪的院落裏。所以,就算妳風姿綽約,風情萬種,又有誰能欣賞它,關註它呢?白居易在詩歌中營造如此強烈的反差,用意何在?妳只是因為這棵郁郁蔥蔥的柳樹不知從何而生,在美麗的春天裏孤獨無人欣賞而深感惋惜,還是另有所指?這壹直引起了很多猜測和推理。有人認為,白居易這首詩表達的對柳樹的惋惜,其實是對當時政治黑暗和腐敗的深切感受,人才被壓抑和埋沒;更有甚者,有人認為白居易在老弱之時,是為身邊富有朝氣的歌者所感。據唐萌《技巧詩》記載:“白尚書(白居易曾任司法部大臣)在蘇凡是個好歌妓,妓小善舞。她嘗之如詩:‘櫻桃蘇凡口,柳葉小蠻腰。’年輕的時候,妳又小又帥,是因為劉陽(也就是這首《楊柳枝詞》)的話有寓意。無論如何,這首小詩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到底是為了政治寫的,還是為了身邊的美女寫的,今天看來沒有定論。但是這首詩後來的影響,真的是作者自己都沒有預料到的。關於這首詩,當時的河南尹陸臻有壹首和合詩,寫道序:“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壹株垂柳,極有彈性。白尚書曾作詩,傳入樂府,傳遍京城。最近有聖旨要拿兩根樹枝種在禁園裏。我知道漲價十倍不是壹句空話。”白居易於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居於洛陽,至會昌六年去世。陸貞在會昌四年任河南尹,府在洛陽。所以白居易寫這首詩大約是在會昌三五年,當時他已年過古稀。今天看來,壹首閑適的關於柳樹的詩會驚動最高統治者,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我們是否也能感受到唐代開放的社會環境和白居易在文壇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