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培養興趣,增加愛好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燦爛的文化,詩歌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從《詩經》到當代詩歌,前人積累了非常豐富的作品,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我們的祖國是詩歌的王國和海洋。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古典詩詞節奏的嚴格平仄,給初學者帶來了壹定的困難。作為炎黃子孫,山水田園詩的始祖陶淵明更有責任和義務積極熱情地參與到弘揚和傳承中國古典詩歌的事業中來。我們要以這種精神為動力,培養興趣,增加愛好,寫出謳歌偉大時代、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好作品。
第二,學會欣賞,夯實基礎
寫詩和欣賞詩壹樣難。欣賞詩歌是寫好詩歌的第壹道門檻。欣賞和創作詩歌可以寄托情感,交流情感,豐富精神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欣賞古典詩歌是壹種藝術享受,也是壹種文化修養。如何欣賞壹幅作品?首先要反復背誦,慢慢咀嚼,搞清楚它的背景和寫作意圖。很多詩詞都有其特定的背景,比如毛主席的《七律·長征》。其背景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壹方面軍從江西、福建出發,經過貴州、雲南等11省份,歷時壹年,戰勝了敵人的多次圍追堵截,克服了無數的軍事、政治和自然災害,終於在1935年10月勝利到達目的地。這首詩是對這壹偉大進軍的光輝寫照和熱情歌頌。只有充分弄清它的背景,才能真正理解這首詩的內涵,它是革命浪漫主義和革命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傑出範例。
其次,找出其藝術特色,宋的名作《巴生贛州》,“灑雨黃昏於江面,洗秋……”,寫離別之恨,留家之憂。其藝術特點是含蓄而富於表現力,第壹部以景物為主,第二部以抒情為主。但上下片寓意明確,前後協調,場景融合,充分展現了遊子思鄉的辛酸,寫鄉愁不歸的苦悶,實在感人,令人深思,回味無窮。
第三,要找準贊美的中心。每首詩都有它的中心和主題,都有作者在作品中說的和唱的。只有抓住了主旨,才能抓住整篇文章。
第三,多讀多寫掌握技巧。
要學會寫詩,必須多讀書。古人雲,“讀書如破萬卷,寫字如有神”。看過的書有哲學、政治、歷史、地理、文學、唐詩、宋詞、元曲等。我還需要做壹些筆記,分類整理,積累素材,以備隨時參考。
學習寫詩,除了多讀書,還要堅持多寫,多寫。這就好比壹個人在岸上把遊泳的要領都看完了,但是壹旦下水還是不會遊。只有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成效。有些詩人會說,怎麽會有這麽多可寫的呢?其實並不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應該采取壹件事情壹件事情討論的方法,就像家庭主婦做家務壹樣。我們學寫詩,要看東西,要寫東西。妳可以寫寫身邊的壹切,就地取材,多看多寫,然後就可以提高了。
如何掌握寫作技巧?在我看來,詩歌有詩歌的特殊語言,而所謂的技巧就是熟悉它的語言,掌握它的語言,用平仄的節奏寫詩,按詞譜填詞。壹首詩沒有它的語言很容易成為口號,壹個詞沒有它的語言很容易成為白話。標語和白話文不是詩。比如:“六盤山上的峰,西風裏紅旗滾滾,今日流蘇在手。黑龍什麽時候綁定?”。又比如:“翠微山上壹陣松濤,打破了空山的寂靜,山風弄亂了窗戶紙上的松痕,驅散不了我心中的身影。”這兩個首都是詠山的詩。因為第壹首靈活運用了古典詩詞的語言技巧,非常迷人,令人過目不忘,而最後壹首則變成了白話。
四、勤觀察,積累素材。
沒有仔細的觀察,我們是寫不出詩歌的。壹部作品,取什麽素材,是寫物與景,還是寫人與事。寫什麽,如何表達作者的觀點;寫人,如何描寫人物的外貌和內心活動;寫東西。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是什麽;景物寫作,發生在哪個時間段(季節),如何與周圍環境襯托等。,必須由作者仔細構思和觀察。比如“蕭何剛剛露出尖角,蜻蜓早就站在他頭上了”。從這兩首詩來看,作者對剛出水的蕭何觀察得非常細致,完全符合事物的客觀規律,成為千古名句。再比如“珠江雪三尺,明月照寒光”。表面上看,這兩首詩挺有詩意的,但仔細想想,就不對了。珠江在中國南部的廣東。哪裏來的雪?這是作者的疏忽。嚴重脫離實際,就像我們眾星雲集的劇被下架了,結果壹無所獲,鬧了個笑話。2000年,我對某雜誌“詩歌專家”專欄裏寫的兩句絕句做了簡明的回答。第壹,“我想做詩意境,徘徊了很久才找到草稿。”關起門來送花難,妙語來自實踐。”第二種是“讀詩書被鎖,平時積累少。"仔細觀察真實的感受,自有巧妙的底. "
第五,努力改變和提高。
如何提高詩歌的質量,古人雲:“好詩百改”。俗話說“好孩子是哄出來的,好詩是改出來的”,所以改詩對提高詩歌質量尤為重要。每壹件作品都要先反復推敲,再請別人改進。不要怕別人指出缺點,怕醜。對此,我有過深刻的體會。我記得在90年代,我寫過壹首歌《四大奇跡》。初夏”“杏子卸下來朱麗亞裝上蓮藕,西風瘦柳夜鶯。桃花流水隨春去,聽新蟬報夏聲。”寫完後,我自我感覺良好,然後我把它給壹個叫葉靜·時宇的人看。沈默了很久,我很焦慮。我問她怎麽樣,她搖搖頭說:“句子很美,很有詩意,總體來說我很失敗。”然後指出這首詩的致命缺點,因為紅杏二月開花,杏子卸下,蓮藕葉尚未長出,嚴重脫離現實生活。應該改成李卸殘藕和朱麗亞。這種變化會是客觀的,全詩會活起來。什麽壹個字的老師!我永遠不會忘記!
然後是改進審議的問題。詩歌是壹門語言藝術,深刻的思想、豐富的感情、新穎的構思,都需要用優美、簡潔、生動、形象的語言來表達。所以作者必須反復琢磨,反復琢磨單詞和句子。賈島“深思熟慮”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值得借鑒。杜甫曾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蘇軾說“詩賦壹字拙”,陸延讓說“壹字唱得正,幾莖須斷”。可見古人對每個字的推敲是多麽的重視,也就是“煉字”。如果詞煉得好,言之生動,境界盡出,詩就活了。
第六,相得益彰,功在詩外。
首先要豐富自己的生活,學會做人。人到中年,努力工作的時代基本結束,業余時間相對更多。有的人把時間花在打牌喝酒上,整天遊手好閑,不知所措。我勸這些同誌寫點詩,作為壹種調劑和享受,壹種休息和解脫,以平靜的心態對待家庭和社會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其次,通過詩歌創作,可以調節心情,陶冶自我。當寫出壹首滿意的詩時,往往會讓人感到輕松和興奮,久久沈浸在美的感覺中。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人的情緒是自己疾病的良醫”。在寫詩的過程中,讓我們全神貫註,全神貫註,忘記煩惱和煩惱,無疑是壹種精神享受。我在南昌的壹個朋友說過壹句耐人尋味的話,說他寫的每壹首詩都記錄了壹個故事。每次讀的時候,當時的場景都浮現在眼前,讓人深受感動。那些輕佻的情緒壹下子煙消雲散,讓人心平氣和。確實是這樣,我也有同感。
再寫詩,可以健腦強身,延年益壽。中國自古就有“壽從筆出”的說法。為什麽老年人的記憶力不如年輕人?主要變化是腦細胞數量減少65,438+05%,大腦重量減少8-9%,神經傳導速度減慢約65,438+00%。從醫學角度來說,要防止衰老,防止“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老年人必須多動腦,勤用腦,使潛在的腦細胞活躍起來,替換掉已經失去功能的腦細胞。我們主要用大腦寫詩和歌詞。同時,寫字時可以鍛煉肌肉和關節,使心率均勻,血壓平穩,呼吸順暢,內臟器官功能也得到調整,使新陳代謝旺盛,反應靈敏,抵抗力增強。往往能起到藥物發揮不了的作用,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