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壹術語由安德烈·布勒東(Andre Breton)在其第壹部超現實主義宣言(1924)中首次提出,意在通過口頭、書面或其他方式表達人在純粹自發的心理活動中的真實思維過程。布勒東宣稱,超現實主義的主要興趣是實現壹場解放人類思想的革命,其最高目的是實現人的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統壹。所以,超現實主義最初是完全脫離文學的。然而,布列塔尼和他的同伴們使超現實主義運動成為20世紀上半葉詩歌和藝術的主要潮流。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研究人的夢境、迷幻狀態及其在潛意識控制下的自動書寫,才是探索知識的真正手段。他們非常重視《夢醒時分》對人的思想活動的分析。他們認為,人的迷幻狀態,無論是自然的還是誘發的,都可以揭示人在不受理性控制、不受審美和道德影響的狀態下的思想活動。同樣,不受審美或道德影響的自動寫作,可以揭示人的潛意識活動。
超現實主義者認為,所有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人們擺脫習慣、社會習俗和教育帶來的束縛。只有擺脫這種束縛,他們才能自由地體驗超現實世界中的生活。只有超現實的世界才能揭示人與宇宙的真實關系。
布勒東在1929年2月出版的《超現實主義革命》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第二部超現實主義宣言,進壹步擴大了超現實主義的定義。他寫道:“超現實主義意味著通過潛入我們的內心來完全恢復我們的心理力量,系統地照亮原來隱藏的地方並逐漸變暗原來明亮的地方,不斷地探索原來禁區的深處...這壹切都讓人相信,人的頭腦中存在壹個結合點。在這個節骨眼上,生與死,現實與想象,過去與未來,溝通與不通,高層與低層的現象都連在了壹起,不再矛盾。超現實主義的唯壹目標就是在人們的頭腦中找到並確定這樣壹個結合點。”
在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超現實主義詩歌主要是探索知識的手段;這樣,詩人就能通過感覺對他所了解的世界有更清晰的認識。正是因為超現實主義詩人能夠解決生活中的主要問題,所以他們才成為致力於改變人類現狀的革命人物。超現實主義詩歌不需要遵守傳統的詩歌技巧,也不需要創造新的技巧。超現實主義詩歌通常與散文難以區分。在壹些超現實主義大師如布列塔尼和艾呂雅的詩歌中,我們可以找到某種節奏。超現實主義詩人認為詞匯是壹種具有自身生命力的形象。他們將各種不同的“詞-意象”結合起來,創造了許多閃亮的詩歌意象。正是這種意象,而不是傳統詩歌中常用的隱喻,構成了超現實主義詩歌意象體系的基礎。
超現實主義詩歌的主題包括愛情、反叛、陌生、自由、“高欲望”、“黑色幽默”和潛意識思想的世界。他們所謂的愛,是指對帶有明顯色彩的女性的愛。他們所謂的反叛,主要是指對邏輯原則、社會道德規範、習慣規範的反叛。他們所說的陌生,是指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城市文明中,壹切取代理性邏輯、社會道德和習俗規範的奇怪行為。他們創造的“黑色幽默”指的是壹種具有爆發力和自我解放效果的反叛形式。他們崇尚“高欲望”,因為他們相信人類所有的情感欲望都代表著人生的終極價值。
法國超現實主義的主要作家有:路易·阿拉貢(出生於1897)、安托寧·阿托(出生於1895-1948)、安德烈·布列塔尼(出生於1896)、艾梅·塞澤爾(出生於1968)。勒內·克裏弗(1900-1935)、羅伯特·德斯諾斯(1900-1945)、保爾·艾呂雅(1895-1952)、朱利安·格拉克(出生於65438年)。本傑明·佩利(出生於1899)、弗朗西斯·皮卡比亞(出生於1878)、雷蒙德·克諾爾(出生於1903)、菲利普·蘇博(出生於1897)、特裏斯坦·紮拉(出生於65438+)。
很難確定超現實主義運動開始的確切時間。正如布勒東所指出的,超現實主義最初出現是為了表達人類的壹種精神狀態。其實這種心態早就散見於各國的歷史長河中。然而,最早使用“超現實主義”壹詞的作家是法國人紀堯姆·阿波利奈爾(1880-1918),他的滑稽劇《忒瑞西阿斯' * *(1917)的副標題是“超現實主義戲劇”。“超現實主義”壹詞在布列塔尼於1924年發表的《超現實主義宣言》中獲得了新的含義和準確的定義。同年,這個詞出現在《超現實主義運動》壹書的書名《超現實主義革命》中。該雜誌(1924)的第壹任編輯是皮埃爾·納維爾和本傑明·佩雷,後者由布列塔尼(1925-1930)繼任。超現實主義的第壹部作品是布列塔尼和蘇波寫的《磁場》,發表在1919這兩位詩人和阿拉貢主編的《文學》雜誌上。這部作品是兩位作者“潛意識自動寫作”的壹次嘗試。布列塔尼在1924年發表的第壹部超現實主義宣言,是對超現實主義在其所謂“英雄時期”創作經驗的總結。
1922布列塔尼和他的朋友與達達主義決裂,布列塔尼接任《文學評論》雜誌主編。從1922到1924,超現實主義者們探索並發現了他們實驗超現實主義的領域——催眠引起的夢境和能夠自動書寫的潛意識狀態。1921年,布列塔尼被弗洛伊德接收。弗洛伊德是布列塔尼人狂熱崇拜的大師。弗洛伊德的理論後來對超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超現實主義的發展也受到許多其他作家和流派的影響。在法國文壇,對超現實主義產生過明顯影響的作家有:薩德侯爵(1740-1814),他對現實和傳統的反叛成為超現實主義的典範;熱拉爾·德·奈瓦爾(1808—1855),主張人的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之間有壹個關節,是第壹個使用“超自然”壹詞的人;查爾斯·波德萊爾(1821—1867),最早描述現代人思想的病態和無序;斯特凡娜·馬拉赫姆(1842—1898),他認為詩人的主要功能類似於魔術師;伊西多爾·杜卡斯(1846—1870)在他的作品《馬爾多羅之歌》中,揭示了人的精神痛苦,表達了他對人的處境的關註。阿蒂·蘭博(1854-1891),他強調生命的統壹和純真,主張創造迷幻境界和其他各種變態的精神狀態;阿爾弗雷德·雅裏(1873—1907),他創造了充滿暴力和猥褻的幽默;還有紀堯姆·阿波利奈爾。
在其他國家的作家中,德國的諾瓦利斯和馮·阿尼姆,英國的布萊克、柯爾律治、安·拉德克利夫和霍勒斯·沃波爾對超現實主義者產生了重要影響。此外,黑格爾哲學、弗洛伊德心理學和雅各布·墊圈(1896-1919)的例子都對超現實主義學派產生了明顯的影響。布列塔尼在1916在壹家醫院遇到了洗衣機。1919年瓦謝爾自殺後,被超現實主義者視為“反叛”的象征。此外,超現實主義者還從各國的原始藝術中獲得靈感。
1924到二戰爆發期間,超現實主義運動創作了很多詩歌,如阿拉貢(1925)的《永恒的運動》和勒內·克裏弗的《妳瘋了嗎?(1929)、羅伯特·德斯諾斯的《彌諾陶洛斯》(1930)、保爾·艾呂雅的《愛與詩》(1929)、布列塔尼的《白發蒼蒼的飛旋者》(1932)等。這些詩歌和超現實主義者創作的大量散文作品體現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生命力。
超現實主義從壹開始就不贊成各種藝術的嚴格劃分。因此,畫家、雕塑家和詩人互相合作,互相學習。1933年,薩爾瓦多·達利(生於1904年)在分析精神錯亂狀態的基礎上,提出了“偏執狂分析法”。他提出的這種方法進壹步推動了超現實主義運動的發展。運用達利的方法,可以找到超現實主義研究的對象,即潛意識狀態中或夢中的情境。1938年在巴黎舉辦了國際超現實主義展覽,18個國家派出了超現實主義藝術的代表作品,這次展覽表明超現實主義運動已經擴展到全球範圍。
1930年,超現實主義期刊《超現實主義革命》更名為《超現實主義為革命服務》,表明超現實主義者對1925年摩洛哥戰爭後社會革命的重視。1933年超現實主義運動與* * *決裂後,為革命服務的超現實主義停止出版。1934出版的雜誌《身體與財富》成為超現實作品的主要出版物。從65438年到0937年,布勒東成為該雜誌的董事之壹。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勒東在美國創辦了《VVV》雜誌。1942年,他在耶魯大學發表了題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超現實主義》的重要演講。後來又寫了《第三個超現實主義宣言》的導言,和前兩個宣言壹起發表在1946。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大多數成員留在了法國,參加了反納粹的戰爭。早年被布列塔尼逐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阿拉貢和1942年被逐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艾呂雅,都寫出了充滿愛國主義的詩歌,但仍帶有明顯的超現實主義手法。
二戰後,超現實主義吸引了許多年輕作家。盡管超現實主義作為壹種完整的文學運動已經不復存在,但它對文學和藝術的影響仍然經久不衰。1949年,超現實主義國際展覽在巴黎舉行,有24個國家參加。布列塔尼戰後作品,秘密17 (1945),傅立葉頌(1947),詩歌(1948)和黑色幽默選集(1950,第壹版,6544)。超現實主義者已經不可能在為革命服務的過程中出版像最初的超現實主義那樣有影響力的出版物,但布勒東繼續致力於編輯出版物。他先是主辦了《超現實主義雜誌》,但好景不長。後來與羅伯特·貝納永(成立於1962年3月)合著《Gap》。除了布列塔尼,其他超現實主義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也創作了許多吸引人的超現實主義作品,如皮埃爾·德·蒙迪亞格(1948)的《骯臟的歲月》(Dirty Years)、喬治·希爾德(George Sheard)的《詩集》(第二卷)(1948)和亨利·皮切特的。
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超現實主義對詩歌產生了不可否認的影響。當代詩歌不僅具有審美意義,還具有形而上的認知意義。當代詩歌的這種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超現實主義的影響。在法國和其他壹些國家,詩歌語言的變化反映了超現實主義在語言應用方面的創新實驗。超現實主義關於* * *、自由、幽默、怪異行為的觀念,成為現代西方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詩歌,超現實主義還對現代戲劇、小說、電影、繪畫和雕塑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超現實主義對各種文學藝術的影響不僅限於法國,而是遍及全世界,因為事實上超現實主義運動已經發展成為20世紀壹場重要的國際文藝運動。日本、埃及、前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德國、波蘭、瑞典、英國、西班牙、意大利、阿根廷、墨西哥、美國等許多國家都產生了自己的超現實主義詩人和畫家,並出版了超現實主義期刊。在所有這些國家,文藝界普遍信奉超現實主義,認為詩人和藝術家是壹家人,相互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