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沙似雪,燕山月似鉤。
別金腦了,去踩清秋吧。
馬史通過歌頌、贊美或哀嘆馬的命運來表達才情、壯誌、情懷、憤懣,其表達方法屬於具象風格。然而,這首詩在比喻手法的運用上有著獨特的意義。
第壹句和第二句展現了獨特的邊疆戰場風光。壹看就是賦法的運用:連綿的燕山山脈上,壹輪明月當空;平沙的萬裏在月光下看起來像壹層白霜雪。這個普通人可能只會感到悲傷和寒冷的戰場場景,對於立誌報國的人來說,有著不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如鉤》《蕭月掛玉弓作簾》(南園第六)。“鉤”是砍刀,兩者都是武器。它與來自明亮的新月的武器的形象聯系在壹起,這意味著思考戰鬥。作者所生活的鎮遠、元和時期是藩鎮極為霸氣的時期,而“燕山”所暗示的幽州薊門壹帶是藩鎮蹂躪時間最長、造成災害最多的地帶,所以詩歌相當寫實。思考戰爭也是有針對性的。沙雪平坦的戰場,寒氣逼人,卻是英雄可以發揮的地方。所以這兩句是抒情的,有形意的。
三、四句借馬抒情:什麽時候才能在秋高氣爽的時候,套上威武的馬鞍,馳騁在戰場上,大展宏圖?《馬史》雲:“龍背縛鐵,銀蹄覆煙。沒人掛毯,誰是金鞭?”那句“誰也沒有錦緞”和“我該怎麽辦”的哀嘆。表達同壹個意思,就是希望把好馬當好馬來大用。“金羅腦”、“錦緞”、“金鞭”都屬於珍貴的馬鞍,都象征著馬的重要性。很明顯,這是作者渴望做出成績卻不被欣賞的吶喊。
這首詩和《南園(男人為什麽不取吳鉤)》是同壹種渴望從軍,平藩鎮,為國建功的渴望。但《南園》是心靈的直接表達,這首詩屬於寓言體或比喻體。直接表達自己的心意,比較刺激;而且有了對比,妳會覺得優雅,耐人尋味。在詩的壹兩句中,以雪喻沙,以鉤喻月,也是壹種比較;從壹個特色風景寫起,引出抒情,也是樂趣。在短短的二十個十字中,可以看出對比中的趣味,趣味中有比,極大地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句法上,後兩句壹氣呵成,以“我該怎麽辦”為問句開頭,強烈傳達無限期待,有壹種感嘆;《踏清秋》壹詞語氣鏗鏘,詞語搭配新穎。它覆蓋著“清秋”草和黃馬肥料,它只是由“快走”二字驅動。形象寓意駿馬的曼妙神韻,正是“方向無虛,真值生死。”蕭騰有此等,萬胡作非為”(杜甫《房兵曹虎馬》)。因此,遣詞造句的練習也是這首詩藝術表現中不可忽視的成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