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危機愈演愈烈的今天,需要加強生態意識,建設生態文明。回顧安徒生在19世紀中葉寫下的美麗童話,我們仍然驚訝地發現,其中閃現的生態思想是對人們進行生態教育的寶貴資源。他作品中對自然界萬物的熱愛和尊重,是壹種脫離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整體論思想。他對現代科技和工業的矛盾態度,隱含著他對生態意識監管缺失的隱憂,對欲望的批判,對簡單自然生活的回歸,為當下生活的迷失提供了童話般的指引。
第壹,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命觀。
今天,每個人都對防止環境汙染和維護生態平衡的緊迫性有了相當的認識。人們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問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不是科技提供資源(或消除汙染)的速度比人類消耗資源(或制造汙染)的速度慢。技術問題只是環境危機的表面癥狀。環境問題的本質是價值取向問題。”
現代生態科學證明,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是有機的、系統的、自組織的、先在的、客觀的、同質的。因此,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倫理學家認為,人類作為生命系統中的個體,在價值上並不比非人類更高尚。自然和人類壹樣是動態的主體,所以也和人類壹樣具有客觀的內在價值。人類和非人類壹樣,是“蛋白質組的存在方式”,所以也有不可剝奪的天賦價值。
安徒生出生在丹麥歐登塞壹個貧窮的鞋匠家庭,14歲時離開家鄉到首都哥本哈根打拼,成就了“童話般的生活”。這期間,他飽嘗世態炎涼,歷盡滄桑,對卑微生命的生存、掙紮和價值有著深刻的體會和理解。所以在他的童話裏,常常用深情的筆調去描寫那些看似無足輕重的生命,描寫他們的生存環境,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生存掙紮,他們自己的理想價值觀。
比如《亞麻》就描繪了亞麻樹的幸福生活。當它開滿藍色的花後,被拔起,揉搓成漿,做成漂亮的布,然後被裁剪成衣服。當衣服變成了破布,被打成了傳播知識的白紙,最後化為灰燼,他們依然快樂地唱著《我是最幸福的》,因為它是世界的壹員,為世界做出了貢獻。相比之下,《杉樹》中的“杉樹”總是充滿遺憾。它長大後,被砍下來做聖誕樹。聖誕節過後,它被遺棄在雜物間淩亂的角落裏,最後被砍成柴火燒成灰燼。這才明白了生長在樹林裏的美好,裝飾壹棵聖誕樹的榮耀,聽自己講故事的快樂,後悔自己開心的時候不開心。無論是悲傷的杉樹,還是快樂的亞麻,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要肯定自己的價值,要快樂。在童話裏,無論是輕微的嘲諷還是熱情的贊美,這些“微終端”的生命都得到了極大的尊重,他們的成長環境、生活經歷、心理活動、價值追求都得到了獨立完整的呈現。在安徒生的世界裏,這些微小的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正如他所說,“沒有壹個生命會被遺忘:每壹個生命都會得到壹份自己可以享受的,適合自己的幸福。”同樣,在《老橡樹的最後壹個夢》中,盡管365歲的橡樹長得高聳入雲,被水手們記為地標,但它仍然沒有權利嘲笑只有壹天壽命的蜉蝣。當它被平安夜的風暴連根拔起時,安徒生悲嘆它倒下了,它的365年如曇花壹現。
在《綠色小東西》中,安徒生通過螞蟻和人對待蚜蟲的不同方式,更直接地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故事講述了嬌弱的玫瑰因為蚜蟲而奄奄壹息。“我”拿肥皂水驅趕蚜蟲,卻聽到蚜蟲抱怨人和螞蟻對待蚜蟲的方式不壹樣。螞蟻會在寒冷的季節把蚜蟲產下的卵搬到窩裏保護它們。春天花開的時候,螞蟻會把孵化出來的蚜蟲送到綠葉上。蚜蟲吸食植物的汁液後,會產生含有大量糖分的“蜜露”。螞蟻甚至會為它們築巢吮吸這種“蜜露”,趕走蚜蟲的天敵瓢蟲。這個故事基本上已經呈現了生物界常見的螞蟻和蚜蟲互惠互利的現象。整篇文章幾乎是站在蚜蟲的立場上,痛斥人類以自身利益為中心,為了享受玫瑰之美,用肥皂水殺死蚜蟲,相當簡單粗暴,並辯稱上帝允許它們“大量繁殖,無處不在”。其實蚜蟲有精致的可以產奶產卵的器官和詩意的生活。我們應該稱它們為“螞蟻之牛”、“玫瑰軍團”或“綠色小東西”。“遍地都是孩子”是上帝在《創世紀》中對人類的承諾,但既然上帝賦予了蚜蟲強大的繁殖能力,蚜蟲也應該有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理由。跳出狹隘的人類中心主義視角,安徒生要我把蚜蟲看成生物鏈中的壹環。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雖然它既沒有審美價值,甚至也沒有經濟價值,但它是螞蟻互利的盟友,是瓢蟲的美味,有其內在的客觀價值。在現代生態學看來,自然界中的壹切都是同壹個生命體,壹切都是高度依賴的,即使是最小的生物對整個自然經濟系統都是重要的。正如世界生態史之父、英國現代生態思想創始人吉爾伯特·懷特指出的那樣:“蚯蚓雖然是自然界鏈條中看似微小而不起眼的壹環,但如果失去了,就會導致可悲的斷裂。”[5]31將自然視為最豐富的寫作源泉。通過對大自然的仔細觀察,安徒生發現了許多富有生態意義的生命秘密。《貓頭鷹》這篇文章講述了小貓頭鷹因為被壹個小孩唱的老歌嘲笑而不斷嘗試學習飛翔和捕捉食物,最終得到了壹般貓頭鷹的最高評價——擅長捕捉青蛙和小蛇。在飛往尼羅河過冬之前,鴕鳥用自己的方式懲罰了這個愛唱歌愛自嘲的孩子,獎勵了說“嘲笑動物是壹種罪惡”的好孩子彼得,並給鴕鳥取名彼得。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學到有趣的生態知識。鴕鳥是壹種候鳥,生活在尼羅河,多在沼澤或湖池中覓食青蛙、小蛇等小動物。夏天,它們會飛到北歐避暑,在人們的屋頂上築巢孵化。鴕鳥是丹麥人民非常熟悉的壹種鳥。丹麥有很多傳說,也是安徒生非常喜愛的動物。經常出現在他的童話裏。為了有足夠的技能和體力來應付長途遷徙飛行,小鴕鳥必須練習飛行和捕食的技能,否則它們將面臨壞孩子唱的老歌中的悲慘命運,或者被燒死、吊死、摔死或打死,因為正如著名的現代環保之父利奧波德提出的,每壹種生物都處於壹個統壹的生態金字塔中,這個金字塔“由無數的食物鏈組成,龐大而龐大。”看似毫無秩序可言,但整個系統的穩定性證明了它是壹個高度組織化的結構,它的運行是建立在各個組成部分相互合作和競爭的基礎上的。"[6]199.鴕鳥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將這些生存法則內化為遺傳密碼,鴕鳥的將軍在飛行演習中啄不合格者的胸部。故事最溫暖的地方在於鴕鳥對兩個孩子的不同態度,揭示了人與鴕鳥、人與自然的正確相處之道。壞男孩對鴕鳥的嘲諷象征著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下對動物和自然的傲慢和蔑視,好男孩彼得的“嘲諷動物是壹種罪惡”則代表了人與萬物達到和諧應有的態度。安徒生的作品中有很多童話故事,如《癩蛤蟆》、《薊的故事》、《豆莢裏的五顆豆》、《老樹媽媽》等。如果只把它理解為對人類的隱喻,那將是安徒生童話價值的極限,也是對他的非人類中心主義觀念的誤解。
第二,性與城市的挽歌。
安徒生寫童話的19世紀中期,第壹次工業革命已經從英國擴展到歐洲大陸,資本主義制度相繼建立。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壹方面帶來了物質商品的豐富和生活的便利,但也帶來了二氧化碳、氟利昂、壹氧化碳等大量有毒氣體,空氣汙染嚴重。隨著工業用地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擴大,大量動植物瀕臨滅絕,生物鏈被破壞,造成生態危機。生態神學家莫爾特曼曾承認:“現代世界的生態危機是從現代工業國家開始的。”[7]31資本主義以對利潤的欲望為精神實質,以欲望為推動人類發展進步的動力。然而,在有限的自然和有限的地球上,人類將不可避免地付出沈重的生態代價。今天,沒有生態意識監督的工業和科技發展,讓人類承受了生態惡化的後果。
《樹精》的主角是壹個栗子樹的精靈,她在鄉間自由生長,有新鮮的陽光、空氣和雨水滋養,有鳥兒、牧師和孩子相伴,但她向往巴黎的繁華世界,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獲得了參觀巴黎展覽的機會,最終像肥皂泡壹樣破裂死去。故事的背景是在蒸汽機可以帶動輪船和火車向前飛的“童話時代”。巴黎的火星廣場是壹座工業和藝術的“阿拉丁宮殿”,正在展出世界各國最新的工業和科學成就。對於這些現代工業和技術的奇跡,作者在描述工業和技術帶來的繁榮景象時並沒有吝嗇。在《新時代女神》中
我的童話人生也向現代科技的發明和機器工業的“不流血的主人”致敬。李淑靜走過這座由無數鋼鐵、煤氣管和電報線交織而成的現代城市。雖然她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魚和花,她看到了宏偉的建築,柔軟的地毯,穿著奇裝異服的女人和活潑的舞蹈,所有這些都隨著壹天的到來而轉瞬即逝。故事中的巴黎是工業革命後城市“進步”和“繁榮”的象征,但它已被嚴重汙染。栗樹是“被煤煙、廚房油煙和城市裏所有致命氣味殺死的被連根拔起的老樹”的替代品。李淑靜的死也源於她不斷膨脹的欲望。故事描述了她欲望膨脹的過程。從鄉下到巴黎的廣場,從固定的樹屋到巴黎的巡演,她的欲望都沒有得到滿足。當她鎖上自己樹屋的門,弄丟了鑰匙,就註定了她的悲劇結局。同時,作者設置了壹個鄉村小女孩瑪麗來對應李淑靜。她夢想去巴黎成為壹名淑女,但最終她成了壹名可憐的妓女。安徒生在文中感嘆:“上帝給了妳壹個紮根的地方,妳的要求和欲望卻讓妳拔掉了根。可憐的樹精,這促使妳滅亡了!”【8】畢竟城市是個害人的地方,就像老神父說的。文章表面上對科技進步和城市文明贊不絕口,實質上卻以李淑靜和小女孩的經歷否定了這個時代的“童話”,預言人類將隨著科技和工業生產的飛速發展,剝離自然與自身的緊密和諧關系,詩意生存壹去不復返。今天,工業化和高科技已經賦予了人類毀滅地球n次的巨大而可怕的力量,我們不得不驚嘆安徒生在那個童話時代發出的不和諧的哀鳴是多麽珍貴。
《惡毒的王子》是壹部因欲望膨脹而導致可怕結局的寓言。在征服了整個世界之後,故事中的王子想要征服上帝,卻最終被上帝派來的壹只小蚊蚋征服了。王子的欲望可以說是人類欲望無限膨脹到極致的象征。雖然他依靠先進的技術造出了能在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能射出成千上萬的子彈,能把鋼鐵煉成閃電,能把壹支龐大的軍隊帶上天空,但他仍然無法征服上帝的空中堡壘。發達的科技,如果被無盡的欲望綁架,帶給人們的只能是生命的毀滅和自身的毀滅。今天,人類為了滿足無限的欲望,創造了壹種“增長癮文化”,遵循無限增長、經濟優先的發展模式。但是地球是有限的,它承受人類活動的能力是有限的。成功預測石油危機和氣候變暖的環保組織羅馬俱樂部(Rome Club)曾警告人們:“如果世界人口、工業化、汙染、糧食生產和資源消耗按照目前的增長趨勢繼續保持不變,這個星球上的經濟增長將在未來100年的某個時候達到極限。”[9]12歷史學家湯因比等人也曾指出:“在所謂發達國家的生活方式中,貪婪被推崇為壹種美德,但我認為,在壹個允許貪婪肆虐的社會裏,未來是沒有希望的。沒有自制力的貪婪會導致自我毀滅。”【10】(57)於是在19世紀中葉,當人們還在崇拜浮士德的偉大精神和填海造地的偉大力量時,安徒生用“樹精”的消失表達了他深深的懷疑。他謹慎懷疑的背後,是我們今天環保理念的基礎知識。科技和工業帶來的發展和進步固然重要,但如果我們缺乏生態理念,不能讓生命活下去,最終會給人們帶來更嚴重的災難。
第三,曠野中詩意的棲居。
在哲學轉向荒野的今天,荒野“最少被幹擾或未開發的區域和生態系統”[11]107的多重價值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而首當其沖的就是:“荒野是我們在現象世界中所能體驗到的生命的原初基礎和動力。”[12]242因此是培養人們對自然生態的敏感性,研究自然生態過程的重要場所,也是生態作家的重要描寫對象。安徒生把旅遊看作美狄亞提神醒腦、煥發青春的飲料,他非常喜歡大自然和荒野沼澤。在他的傳記《我的童話生活》中,他多次提到他在旅行中對荒野的關註。1830年夏天,他去日德蘭旅行時寫道:“但我不知道這個夏天的旅行能給我的生活帶來什麽,或者說我的內心會有什麽變化。我只是特別想看看日德蘭半島的荒野,如果可能的話,在那裏見見吉普賽家庭。”[13]851840第二次去意大利的時候,他還提到“我參觀了美麗的荷爾斯泰因,看到了灌木叢生的荒野和沼澤。”[13]226安徒生的《沼澤之王的女兒》曾描寫丹麥日德蘭半島北部的沼澤,那是壹片未被人類抽幹而變成農田或建築工地的蠻荒世界和原始之地。故事中的女主角海爾格是埃及公主的女兒,她在飛往北歐的沼澤去救垂死的父親時,掉進了沼澤,生下了沼澤之王。她是被獾鳥送給海盜頭的妻子養大的。因為海爾格被施了魔法,白天是壹個美麗、暴力、殘忍的女人,到了晚上就變成了壹只醜陋、溫順、善良的蛤蟆。海爾格在幫助他逃跑的過程中,受到基督教牧師的影響而皈依了上帝。咒語被解除了,她變成了壹個美麗、溫順、虔誠的女孩。成功救出母親後,她摘下蓮花飛回埃及,讓國王起死回生。故事的宗教意蘊不言而喻,人與荒野沼澤的關系不容忽視。海爾格是沼澤王的女兒,暗示人類是大地荒野之子。沒有荒野的呵護和扶持,就不會有人類誕生和存在的深刻意蘊。
埃及的公主和國王要被拯救,需要信仰上帝,回到人類的本源,去理解生命的真諦。從地球生命的歷史地圖來看,“荒野是我們生命的根,是我們的路線,是我們的歸宿。”
《沙丘》的故事向讀者證明,在安徒生眼裏,遠離塵囂,回歸荒野,原始質樸,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自然的幹擾的生活,將是最富有詩意,最貼近精神的。故事的主人公尤爾根是壹位西班牙貴族的後裔。因為他遭遇海難的父母葬身海底,他被壹對住在海邊沙丘上的漁民夫婦收養長大。他在由沙丘、荒地、沼澤和海灣組成的EULAN SPA01長大。飛沙走雪襲來時,用破船搭成的房屋可能被掩埋,人們主要以捕魚為生。當他是壹名水手時,他去過南方的大城市。他看到的大城市是:“房子那麽高,街道那麽窄,人那麽擠!有的人往這邊擠,有的人往那邊擠——就像壹個由市民和農民、僧侶和士兵組成的大蜂巢——哭喊聲、驢和騾子的鈴聲、教堂的鐘聲混雜在壹起;唱著打鼓,劈柴敲著亂七八糟,因為每個行業的匠人的工廠都在有意識的門口或臺階上。太陽照得那麽熱,空氣又那麽悶,人們仿佛走進了壹個充滿嗡嗡作響的甲蟲、聖甲蟲、蜜蜂和蒼蠅的火爐。”
雖然他因為在沙丘裏受了委屈而被囚禁,但這並沒有提醒他要改變,去他父母生活的南方大城市生活。當他來到Skagen,壹個和平、友好、荒涼和簡單的沙丘之地時,他愛上了主人的女兒Krana。後來在壹次海難中為了救克拉娜不被淹死而被撞成白癡,最後他和心愛的女孩被流沙掩埋在教堂裏。也許南方的大城市有美味的水果,火紅的石榴花,大理石雕刻的豪宅,巨大的財富,但尤爾根卻選擇了在寒冷荒涼的北方沙丘過簡單樸素的生活,那裏有最好的空氣,在海上飛回天鵝,在美麗的夏天盛開石南接骨木花和菩提樹。雖然是壹個由沙丘、荒地、沼澤組成的荒野世界,但尤爾根不被物欲奴役的簡單原始的生活得到了安徒生的極大肯定。在故事的最後,他把神聖的教堂變成了尤爾根的墓地,高塔成了尤爾根美麗的墓碑,墓地上長滿了山楂和玫瑰樹。
對於克裏斯蒂安·安徒生來說,這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結局。也許尤爾根的沙丘生活,就像梭羅筆下瓦爾登湖畔的隱居,是習慣了現代人無法企及的便利與舒適的烏托邦。但是,克制住簡單生活的欲望,通過生態旅遊感受荒野的魅力,不僅是壹種妥協和措施,也是我們在生態危機時代踐行環保的有效途徑。
因此,在生態危機愈演愈烈的當下,生態教育應該從孩子開始,引導他們熱愛和尊重壹切生命,親近自然,了解生態過程,保護環境,過簡單的生活,讓他們最終承擔起人類應該承擔的生態責任。安徒生用口語化的兒童語言和瑰麗的幻想創造了壹個郁郁蔥蔥的生命世界,這裏有大量美麗的具有北歐特色的花、樹、蟲、魚、鳥、動物。他用生動的筆調詮釋了他們自由的人生沈浮、快樂與悲傷,充滿了樸素而豐富的生態思想,是我們對兒童進行生態教育的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