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我們是鹽?
因為鹽是眾多調味品中最小的,最卑微的,最無足輕重的,但卻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調味品。沒有鹽,世界就沒有味道。
人的壹生很短暫,在歷史的長河中顯得極其渺小,如滄海壹粟,滄海壹粟,卻抹不去我們生命的意義。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經歷了不同的故事,看到了不同的風景,形成了無可替代的個人魅力,包括愛恨情仇,親人朋友,這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
孫頻是壹代年輕的女作家。1983山西交城人,蘭州大學畢業,08年開始寫小說。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創作專業,江蘇省作家協會作家。他出版了小說集,如《痛苦》、《面具》和《三人行》。2065438+2009年6月獲中山明星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獎。雖然她很年輕,但她的寫作技巧很老練。她出版的《苦、鹽、裂》三部曲獲得了業內的壹致好評。她對人性的刻畫,對黑暗中尊嚴的拷問,對生存困境的不斷追尋,讓每壹個短篇都深入人心。
鹽發表於2017。全書由六個小故事組成,包括邊緣人的生存掙紮、母愛缺失的童年陰影、對自尊的強烈追求以及對愛情的幻想與幻滅。每個故事都能讓人眼前壹亮。今天我就選取書中的兩個小故事,來解讀壹下孫頻心中的“鹽”。
1.“無相”被賦予了人,在黑暗中掙紮的尊嚴。
來自大山深處的余,無疑成了大學裏的“差生”。他的學費靠助學貸款,生活費靠壹個老教授補貼,每個月的夥食費在300元。
每次吃飯,她都精心計劃每頓飯的花費,經常吃壹個饅頭,喝剩湯。她害怕引起同學的註意。她自尊心很強。無奈,窗口賣飯的廚師想起了她,壹見她來了,就準備了她要的饅頭。
她感謝老教授的支持,但她也害怕見到他。畢竟,被別人支持不是壹件光彩的事。然而,她還是逃不掉。學校安排這些貧困生勤工儉學,還安排她每周去老教授家幫他打掃衛生,算是獎勵。
畢竟她會遇到隱形人,壹直懸著的自尊很快就會破滅。
老教授和藹可親,她卻渾身不自在,像個被審問的犯人。壹想到每天欠他的錢,余就更加煩躁不安。老教授還特意做了壹桌好菜招待她,讓她覺得這是個陷阱。
相處幾次後,余發現老教授只是寂寞,需要她陪他吃飯。突然,她對這位暮年的老人產生了壹種憐憫。妻子已經去世,女兒在國外,漫長的孤獨無處排遣。而且老教授對她很好,也沒做過什麽出格的事。余放下了戒備,真的把他當成了自己的爺爺。
老教授開始給她錢,可憐她的人生經歷,說她的錢無處花。余被她從最初的拒絕到後來的接受的心理變化震驚了。在接下來的兩年裏,從小心謹慎到親近隨和,余總是感嘆自己的運氣。她在老教授的家裏也感覺很自在。
凡事都有代價,老教授最後提了個要求。他想看看余年輕時的酮體。
她終究逃不出這壹天。她最初的擔心最終變成了現實。昏暗的燈光下,她壹件件褪去衣服,壹點點撕碎了自己僅存的尊嚴。在內心深處,她不再感激他的支持和禮物,好像她已經和他平起平坐了。
這件事之後,余再也沒有去過他家。畢業前夕,她接到了老教授的電話。他懇求她再來看他。她知道他的目的只是給她壹把錢,然後以欣賞女性身體為由讓她脫衣服。她拒絕了他的錢,但還是脫了衣服,這是最後的回報。
老教授心臟病發作,於是註意到了事情的異樣,但他很快離開了。那天,老教授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了。當余知道這件事時,她頭暈目眩,站立不穩。她不敢質疑自己的內心。她從毀滅中選擇。
這是壹個關於禮物的故事。被贈予禮物的余對這位老教授有著非常復雜的感情,在她的感激中隱藏著怨恨。因為被施舍,她透過老教授看到了自己的悲慘,她唾棄自己,更加痛恨自己,無法原諒自己。
如果妳已經幫助了某人,事後不要經常提起。這是人最可貴的地方。
但是大部分人會覺得付出了就想回報,禮物就高人壹等。被介紹給郭芹是壹種恥辱。如果老教授壹直不出現,她會感激涕零,可偏偏他提出了壹個要求,把所有的感激都變成了怨恨。
這位老教授壹生桃李滿天下,每年都資助貧困學生。但是他的動機不純,需要陪伴也可以理解。他也提出特殊要求,他也要求反饋自己的努力。大概,“無私奉獻”這個詞已經不存在了。
而余的最後壹部《萬劫不復》則是人性醜惡的壹面。如果他死了,沒有人會知道她的恥辱和不堪,也沒有人會以資助她為由胡作非為。
2.“祛魅”不合時宜,狂妄自大。
李林艷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家鄉的縣中學,成為壹名高中語文老師。
她每天早起,化好妝,穿上外套,站在山洞前背誦歌詞,這在這個敗家子裏格格不入。晚上,她捧著莎士比亞和巴爾紮克,壹本書壹本書地讀,還寫信,寫在落葉和手帕上。整個人洋溢著浪漫的文藝氣息。
她就這樣過了五年。信壹封壹封寄出,卻沒有收到回信。就在畢業前,她和壹個生活在美國的作家度過了壹個溫馨的夜晚,她夢想飛到大洋彼岸,逃離這個縣城。
當她醒來時,她甚至不能欺騙自己。時間壹去不復返了。為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她過著和周圍人完全不同的生活。
她不再穿著奇裝異服站在門前念經,妝容也沒變。她抽煙,躲在房間裏寫自己的詩。即便如此,她還是吸引了壹個男詩人。他仰慕她,以為這個角落裏有個女詩人。真的很神奇。她又執迷不悟,和這個男詩人成了戀人。關系並不牢固,只有壹個。
從20歲到30歲,十年過去了,她用空虛的方式守護了這位美國作家十年。連她都覺得浪費了。她身邊的人該結婚了,孩子該生了。只是她壹直活得像個邊緣人。
在她33歲的時候,終於有人向她求婚了,不過是她的學生,壹個18的高三男生,感激她的禮物和關心,說要娶她。
這場婚姻註定是壹場悲劇,但李林艷還是跳了進去。她負擔了他大學的所有費用。當他大學畢業時,他們領了結婚證。她漸漸老了,而他情緒高昂。
我們都可以預料到,他有了新的情人,她會為了解決第三者的麻煩而付出生命的代價。
當她擁有青春的時候,她不懂得珍惜,活在自己的幻想裏,虛度了青春。
當她失去青春的時候,她不切實際,活在虛幻的安逸中,破壞了自己的婚姻。
她的故事是數百萬女性的縮影。年輕的時候,我驕傲自大,總是望著遠方,期待著我的白馬王子。我日復壹日地等待著,消耗著。最終,除了壹絲青春的回憶,我壹無所獲。等我老了,我要抓住眼前的這個人,談壹場不如意的戀愛,走進曾經拒絕的婚姻。
如果她能把握當下,認清現狀,少沈迷幻想,也許她會收獲不壹樣的人生。
《鹽》這本書裏的每個人物都很渺小,不被人註意,生活在人群的邊緣,但他們的存在也投射出壹個龐大的群體。每壹個認真又無足輕重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就像壹粒鹽,再小也是別有壹番風味。
生而為人,我們別無選擇。就算我們從出生的那壹刻就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又能怎麽樣呢?我們唯壹能做的,依然是如何認真、艱難、頑強地過好自己的人生,努力做壹個有尊嚴、有愛、有尊重、有愛的人,這是我們永無止境的目標和動力。
在她的小說中,人物經常陷入破碎和絕望的家庭,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修復心靈,這使讀者感到痛苦和悲傷。通過她的文字,我們了解了更多的生命形態,讀懂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從而得到這樣的感覺,活著是壹種磨煉,從生到死,是壹種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