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壹部電影展示了詩人從出生到熱愛生活的思想活動,重點是寫在天上。句首“明月幾時有”,借用了李白的“天上幾時有月?”我要駐足壹杯,問“詩”,通過向天空提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浩瀚太空中的不朽世界。以下“天上宮闕不知何年”的句子,壹波三折。表現了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之間選擇的困惑心態,即“退”與“進”、“做官”與“隱”。上面這位詩人的飲酒問月,是對明月的追問和探索,非同壹般,突兀之極。
“想乘風回家,又怕高冷”這幾個字,表達了詩人對月宮仙境的向往和疑惑,體現了作者出世和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舞出人間影是什麽樣”,作家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詩人執著於生命、熱愛世界的情懷。
接下來的影片將現實主義融於寫意,將景物化為情感,展現了詩人對世間悲歡離合的闡釋,重在對世界的書寫。“轉諸葛,低戶,照不眠”這三句,其實描寫的是月亮照人間的情景,從月亮上引出人,暗示作者的胸懷是廣闊的。“不應該有恨,為什麽要很久才圓?”兩句話,效仿《不眠之夜》,淋漓頓挫。從表面上看,他們對月亮照人感到惱火,這增加了人們對月亮不圓的失望。本質上,它們寄托了人們的心事,通過賞月來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壹件古老而艱難的事情。”詩人對人世悲歡的闡述,說明作者受莊子和佛教的影響,形成了壹種灑脫的心性,淡忘得失,超脫於物,把人間的苦難和不公當作社會現象,把月亮的陰晴圓缺當作這些自然現象。結尾“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竟是更高的思想境界,向所有留在世上的親人(包括他們的兄弟)送去深深的哀悼和祝福,為整個詞增添了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意義。接下來的壹段詞,用筆廣泛,筆法蒼勁,高度概括了世態炎涼,世事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充滿哲理和情感。
此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該詞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的全面理解和認識,是作者通過對月亮和人的觀察對世界觀的小總結。作者憧憬著從古代到現代的變遷,對宇宙的流轉感觸頗深,對官場的沈浮深惡痛絕。在明月與孤獨的藝術氛圍中,他滲透著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實現了人與宇宙、自然、社會的高度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