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烏雲密布,連綿的雪山壹片蕭瑟。邊塞古城玉門雄關,千裏之遙,遙遙相望。守衛邊境的戰士身經百戰,盔甲破舊,壯誌不滅,不打敗入侵的敵人,永遠不會回到家鄉。
2.來源
唐代王昌齡?七首軍旅之歌(四)
3.介紹
《古戰歌七首》(之四)是唐代偉大的邊塞詩人王昌齡的《古戰歌七首》之壹。其中“黃沙穿金甲百戰,不破樓蘭永不還”是名著中的名句,表現了邊塞戰士殺敵至死的精神。
擴展數據評估
前兩句提到了三個地名。雪山是河西走廊南部的祁連山。青海和玉門關相隔千裏,卻出現在同壹個畫面上。第壹句是展望,下壹句是回望家鄉。
“青海有暗雪山,孤城望玉門關”。詩人壹開始就描繪了壹幅壯麗荒涼的邊塞風光,概括了西北邊塞的面貌。青海湖上的天空被長長的雲層覆蓋,湖北境內綿延的雪山依稀可見。翻過雪山,是河西走廊大漠中的壹座孤城,再往西,可以看到玉門關。
唐朝時,西方有吐蕃,北方有突厥。當時青海是唐軍和吐蕃多次交戰的地方,玉門關外是突厥的勢力範圍,所以這兩座城市是唐朝重要的邊塞城市。看著青海和玉門關,讓戰士們想起這兩個地方發生過的戰鬥場面,不禁熱血沸騰。
可以看出,這兩句話蘊含著豐富的感情,比如戍邊將士對邊疆的重視,對能夠肩負起保家衛國重任的自豪,對邊疆惡劣環境的孤獨,對戍邊將領艱苦生活的憧憬。各種感覺都融入了這個荒涼遼闊,迷茫暗淡的場景。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不還。”這兩句話從場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變成了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壹首概括力很強的詩。戍邊時間之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人之強悍,邊陲之荒涼,都用這七個字來概括。
“百戰”比較抽象,“黃沙”二字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點。從“百戰百勝”到“身披金甲”,更可想而知戰鬥的艱巨和激烈,也可想而知在這漫長的時間裏有壹系列的壯烈犧牲。
然而,雖然閃亮的金甲已經磨破,但戰士們報國的雄心並沒有得到錘煉,反而在大漠風沙的磨礪中更加堅定。“不破樓蘭,永不還”是身經百戰的軍人的豪邁誓言。最後壹句越是強調戰鬥的艱辛和戰爭的頻繁,這句話就變得越有力量和震撼力。
百度百科-壹首古老戰歌的七首詩(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