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記載的詩歌大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為了觀察民風和政治上的得失,設立了專門的詩歌收藏家來收集民歌。《詩經》中的詩大多出自此。另壹部分是官員和學者獻給周天子的詩,贊美美德,粉飾太平。其中有些詩有人考證過,有些是臆測,有些是有理有據,但不是很重要。至於《詩經》的編纂者,那些認為周公現在不能成立的人。另壹種說法是孔子刪詩,沒有說服力。
《詩經》中記載的詩歌,時間跨度很大,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涵蓋的地域很廣,從黃河以北到江漢盆地。在漢代,當有三個學校,即陸,齊,韓,他站在壹個學者,其次是石矛。在盛行之後,齊、陸、韓三位詩人相繼辭世。歷代詮釋《詩經》的人很多,如宋代朱熹的《詩傳》,清代王夫之的《詩經》,馬的《毛詩註》,王先玄的《詩集》等。
《詩經》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種民族風格,是世界各國的民歌。這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既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歌頌,也有對鄉愁的抱怨和憤怒,對人的思考和反壓迫反欺淩。雅俗分雅俗和瀟雅,多為貴人祭祀、祈福豐年、歌頌祖先的詩詞。瀟雅也有壹些民歌。《頌》是祠堂祭祀的詩。《雅》和《頌》中的詩歌對我們研究早期歷史、宗教和社會具有重要價值。孔子曾把《詩經》的宗旨概括為“無邪”,並教育他的弟子和子女以讀《詩經》作為自己言論和行動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的人很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引用《詩經》中的句子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含詩、書、禮、曰、易、春秋)、五經(無曰)之壹。
《詩經》作品涉及的地區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甘肅,北至河北省西南部,東至山東,南至江漢盆地。
寫書過程
《詩經》最早的作品寫於西周初年。據史書記載,這本書是周公姬旦寫的。最新的作品寫於春秋中期。據鄭玄《詩序》記載,是馬丁·朱琳,跨度約600年。
關於《詩經》的輯佚,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兩種說法:
王冠收集詩歌。
《漢書·食貨誌》中記載,周朝朝廷在農忙時節派遣特使到全國各地搜集民歌,由周朝史家收集後呈獻給皇帝,以了解民情。
孔子[/url]刪詩
這種說法可以在《史記》中找到。據說古詩有三千首,其中三百首是孔子按照禮義的標準編的,編的是《詩經》。
目前壹般認為《詩經》是由諸侯國在周朝廷的協助下搜集,再由史家、樂師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整理的過程。
風格分類
關於《詩經》中詩歌的分類,有“四始六意”之說。“四始”是指四首名列前茅的詩:馮、大雅、、頌。“六義”是指“風、雅、頌、賦、比、榮”。“體、雅、贊”是《詩經》根據不同音樂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述。
風,優雅,贊美
“風”,又稱“國風”,有15組,“風”是音樂的總稱。15組不是15國家的音樂,而是十幾個地區的音樂。國風包括、、易、魏、王、鄭、齊、魏、唐、秦、錢、陳、曹的音樂歌曲,共計160首。國風是當時流行的地方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來說,大部分是民歌。作者多為民謠歌手,但也有壹些貴族。
對妳有不同的看法。壹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是“正”的意思。這種音樂被視為“正音”,意在顯示與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又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的地區名稱。還有壹種觀點認為“雅”是指大家都能聽懂的高雅音樂。雅***105篇,分為雅31篇和74篇。雅的多是宮廷官員和醫生的作品,少部分是民歌。它的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的,有的贊美好人好政治,有的諷刺壞政治。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歌是貴族們在寺廟裏祭拜鬼神,贊美統治者功績的音樂作品。應該和舞蹈壹起玩。它又分為《周松》、《松露》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被認為是西周時期的作品,多寫於周昭王、之前。《松露》4件,可能是魯僖公的作品;《商賦》被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歌的表現方法。《賦》是的事,描寫壹件事的過程。“比”是比喻,用壹個事物比喻另壹個事物。“興”是從壹個事物到另壹個事物的聯想。
《石矛》序言
西漢初年,教《詩經》的有四家。壹個是魯人申請主,壹個是齊人強而固,壹個是燕人韓嬰。但這三部作品,除了《漢詩傳》,都不復存在了。另壹個是石矛。也就是大毛的毛恒和毛少的方舟子。現存的每壹首毛詩都有壹個解,叫做“序”。它的大部分作者無法接受檢查。目前普遍認為,除少數外,大部分說明文字不可信。但毛的序對後世影響很大。古人在他們的詩歌和文章中使用解釋。
評價和影響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乃至思想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孔子對《詩經》評價很高。關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首,壹言以蔽之,思無邪”。就其特點來說,就是“溫良敦厚,詩教”(即認為《詩經》讀後有澄清靈魂的作用,作為教育的工具是上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話可說”,可見《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遠影響。孔子認為,學習《詩經》可以培養聯想,提高觀察力,學會諷刺的方法,用道理為父母和君主服務,從而達到持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在古代,《詩經》也有政治作用。春秋時期的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往往用唱歌或者彈詩的方法,來表達壹些不想說或者說不出口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開創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學,也開創了中國多年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
現在的《詩經》研究更多的是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差異,或者研究上古的歷史。古今關於《詩經》的著作更是數不勝數。
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經典在秦朝都被焚毀。但由於《詩經》易記,為士人所熟悉,故流傳於漢代。漢初教《詩經》的* * *有四派,即齊致遠鼓聲、陸裴、顏之儀韓嬰、趙之懋衡、,簡稱齊氏、陸氏、四家(前兩家以國名,後兩家以姓氏)。齊、魯、韓三家的經學是官方認可的學派,毛的詩詞屬於古文經學,是民間的學派。但東漢以後,毛詩歌日益繁榮,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前三派逐漸衰落,到了南宋,徹底失傳。我們今天看到的《詩經》是毛詩派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