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代以來,研究唐詩的人們傳統上將其分為四個時期,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初唐,從唐朝建立,也就是1618年,到八世紀初,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之前,將近壹百年,時間跨度最長,成就最低。長江這條世界級的河流,有壹個窄淺曲折的源頭,但沒有這個窄淺曲折,就沒有浩浩蕩蕩的滾滾下遊。
初唐詩壇還籠罩著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裝飾風格。四大宗師等宮廷詩人就不用說了,強烈要求換換風氣,詩風明顯華麗。作為唐太宗李世民那樣的全能作物,也唱著“共奏方塘,手刻舟,舟動成小浪花,風散成香”。這種詩和南朝追隨皇帝的詩人寫的詩幾乎沒有區別。
文學史上有、楊炯、陸、羅四位傑出人物,史稱王羅。他們的主要活動是在1980年代之前的七世紀下半葉。這是壹群青年才俊,才華橫溢,意氣風發,壹出場就英氣十足;這是壹群短命的詩人,而壽命最短的王,只有27歲。這是另壹群惡業詩人。淹死了,魯因長期癱瘓投水自盡,王彬被殺。雖然他們時運不濟,生活艱辛,但他們決心掃除詩壇的汙穢,消滅陳翔殷的宮廷文學,要求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在詩歌中刻畫壹個真實的自己,改變詩歌與時代像浮在水面上的油花壹樣的關系,讓詩歌激情澎湃,生氣勃勃。雖然他們的精力有限,但他們身先士卒,相互呼應。經過壹番快速發展,他們終於為唐詩的出場準備了必要的布景和適宜的氛圍。四大家的成就有限,並沒有完全擺脫南朝清雅文風的影響,因此受到後人的廣泛批評。杜甫對此很不公平。他曾斬釘截鐵地指出:“汪洋和羅路當時又瘦又輕,沒有休息。二曹身名俱滅,不廢河山永矣!”。
四大傑出人物中最有成就的王波年僅27歲。他二十六歲寫的《王騰亭序》是壹篇傳誦千古的名篇。據說,當時的南昌總司令顏某裝飾了王騰館。9月9日,他做客大會,讓女婿先寫壹篇描寫王騰館的文章,然後假裝即興向來賓吹噓。宴會上,主人假裝讓在場的人寫字。圈內人都很識相地拒絕了,但王波不太了解,居然拿起筆來寫了,這讓燕國總督勃然大怒。但是,唐朝的人心胸寬廣。當寫到“夕陽寂寞,天與秋水同”的時候,顏驚呆了,不僅沒有生氣,還主動要求繼續寫下去。“夕陽落寞齊飛,秋水* * *天壹色”,這黃昏河邊秋景的畫面是多麽開闊,又是多麽囂張!《王騰亭序》雖非詩,卻是壹首富有詩意的散文詩,其審美效果永不衰減。文章以壹首詩結尾:“臨江珠,鳴鸞歌舞。畫樓對南浦雲,珠簾卷起黃昏西山雨。閑雲池影長,物換星移幾年。今天內閣中的皇帝在哪裏?長江自流。”隔著三秦之墻,隔著壹層霧,隔著壹條河。我們悲傷地告別,我們兩個官員走向相反的方向。然而,雖然中國保持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妳為什麽要徘徊在岔路口,孩子們* * *拿著毛巾!”和朋友分手總有點傷感,但這首詩是壹種只要是知己,即使隔著世界,依然會像是彼此親近的變態感覺。詩裏沒有解釋,但世界和平,處處有安全感,卻被襯托在詩的背面作為堅實的背景。只有時代開放,和平,透明,送我的人和被送的人都想不起來會遇到什麽意外的傷害,分手的時候才會有這樣開朗的心情。“然而,中國持有我們的友誼,天堂仍然是我們的鄰居”表達了人類的這壹普遍願望,這是流傳千古,並成為壹個著名的句子隨時引用。
四傑之壹的楊炯曾說:“恥於魯,辱於皇後”。顯而易見,以排名在魯之前為恥,是假裝謙虛,真正的意圖是藐視。他狂妄自大,他把那些裝模作樣的朝廷官員叫做“麒麟最後”,意思是麒麟的餡。問他這是怎麽說的,他說玩麒麟的人都是用布把驢蓋起來,看起來像麒麟。其實畫皮去掉了,不過是壹頭驢而已。真是個詛咒!幸好他生在唐朝,否則光是這件事就足以讓他失去理智。
魯得了嚴重的中風,癱瘓了十年,最後因受不了而投水自盡。他的《長安古義》裏有兩句話,就是“成功了為什麽要辭職?寧為鴛鴦不為仙”,這是壹句不時被引用的名句。
父母大概都教過孩子幾首唐詩,教的詩裏大概會有這首:“鵝鵝,向天歌,白發飄綠水,紅掌戲清波。”據記載,這首詩是羅七歲時所作。
羅是浙江義烏人。當徐敬業揭竿而起反抗武則天時,他寫了壹篇《為武士班》的文章,把武則天的劣跡壹筆帶過。都說武則天不在乎,但聽到“壹杯泥土未幹,六尺孤獨不可信”這句話,很能激勵朝廷官員揭竿而起反抗武則天。傳說徐敬業起兵失敗後,曾隱居靈隱寺,出家為僧。有壹天,宋來到靈隱寺,晚上壹個人在寺裏走著,想寫詩,剛想了兩句就受不了了。壹個白胡子老和尚,也就是羅,來到他面前,問他原因。之後又給了他壹句兩面派的話:“看海,門朝浙江潮。”這個傳說的含金量大概不高。也許,宋的《靈隱寺》很平庸,中間夾著這幅絕妙的對聯,所以後人才會故意剝奪他這幅對聯的版權。或許,宋人品低劣,後人會編造這個故事,剜掉這句警句,放在王名下。
初唐四傑開始突破初唐宮廷詩風的束縛,使詩歌跳出娛樂和贊美的圈子,肩負起歌唱人生的使命。但是,他們還缺乏強有力的理論武器來使唐詩總結過去,面向未來。歷史選擇了陳子昂來完成為唐詩開辟新天地的使命。陳子昂旗幟鮮明地反對南朝貴族文學,反對辭藻華麗、內容空洞的詩風。他不僅在理論上為唐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而且在詩歌創作中實踐了自己的理論。他的三十八首“情懷”,或諷刺現實、感悟時事,或感悟人生經歷、抒發理想,都表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進取精神。“蘭若生於春夏,旺魏何!妳獨自在森林裏,朱有紫色的莖。天色已晚,秋風起,舊中國動搖了。怎麽會香!“在這個春夏之交,郁郁蔥蔥的森林裏,蘭草和杜若的紫色莖上開著紅色的花朵,使森林裏的植被顯得遜色,但畢竟是幽僻的。歲月稍縱即逝,秋風再起,空氣中有陣陣清香。我們能做什麽?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就像壹朵幽林中的紅花,無人欣賞,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雕零,難以得到回報。
7世紀末,當武則天當皇帝時,他派遣壹支遠征隊去契丹,陳子昂是他的參謀。由於他的無能和軍事上的失敗,他提出了幾個建議,不僅被拒絕,還被降職。登上幽州臺時,他感慨萬千,在幽州城樓上唱起了他千古絕唱。
沒有人能看見古代國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見來世的智者能看見。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眼淚掉了下來!
這首詩來得突然,戛然而止。沒有聯系,沒有風景,也沒有抒情。像文字壹樣清晰,而且是普通話發音,甚至沒有押韻。這是首詩嗎?不,這只是壹聲長長的嘆息,只是壹聲發泄怨恨的長嘯,只是壹聲微弱卻顫抖的春雷在呼喚萬物蘇醒。抒情主人公像巨人壹樣站在大舞臺上,環顧四周,從未有過的孤獨感撲面而來。沒人關註,也沒人理解。只有無法撫平的惆悵在心中湧動,最後化作兩行苦澀的淚。他的眼裏充滿了歷史的滄桑,而不是絕望。這大概就是這首詩如此震撼人心,經久不衰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