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西漢賦何時成熟?

西漢賦何時成熟?

漢武帝至東漢時期,這壹時期是賦文學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賦》、《別賦》。

賦源於楚辭,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與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曾說:詩因情而美,因體而清臒。換句話說,詩歌是用來表達主觀感受的,要寫得優美細膩;賦是用來描寫客觀事物的,要寫得明快流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詞表現了晉代以前詩賦的主要特征,但不能生搬硬套。詩也要寫物,賦也有抒情的成分。特別是南北朝時期,抒情賦有所發展,賦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變化。

第壹個把“賦”字作為文體的人,應該推司馬遷。漢文帝時期,《詩》已立博士,成為經學。在這種背景下,把屈原的作品稱為詩是極不恰當的。但屈原的作品往往只能讀不能唱,稱之為“歌”也不妥當。所以司馬遷選擇了“辭”和“賦”這兩個名字。但他還是傾向於用詞來命名屈原的作品,這是因為屈原的作品富有文采。宋玉、唐勒、荊軻的作品稱為“賦”。真正稱自己的作品為賦的是。然後到西漢末年,文人常常以“賦”為名寫自己的作品。“賦”這個名稱最早見於戰國末期荀況的《賦篇》。原來的詩詞歌賦會唱,傅不會唱,只能背。看起來像散文,裏面有詩的韻律,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壹種文體。

賦是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詩歌和散文之間,賦更接近詩歌文體。從漢代到初唐,賦更接近詩歌而不是散文。從題材上看,楚辭式作品題材比較單壹,多為“傷心人不相逢”。而且它的形式比較固定,都是模仿屈原的作品,像屈原壹樣寫自己的不幸和煩惱。屈原《招魂》的奢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起就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是它深受楚辭影響的原因。騷體賦多采用楚辭中“香草美人”的比喻,常沿襲楚辭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