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麽酒這麽受歡迎。
清爽嗎?說實話,它的辣絕對讓第壹個喝的人皺眉頭;醇厚嗎?不客氣的說,喝久了呼出的氣息絕對是致盲的;是養胃嗎?不,它會讓胃不舒服!但是,酒有控制人的藝術。敬酒之間,它牢牢鎖住妳,讓妳又愛又恨,欲罷不能。它是如此的鬼魅,它悄悄地迎合妳的需求,撫慰妳的喜怒哀樂,重組妳的情緒,切割妳的親情,誘惑妳的欲望,然後放大妳的勇氣。這時候妳有壹種無法抗拒的快感,不過是竊笑。不得不承認,酒可以刺激人,也可以忽悠人。在刺激和欺騙的推動下,人們擁有了與現實環境若即若離的另壹個世界。這個世界的主宰不是別人,正是膨脹的自我。也許這就是人們愛酒的原因。
其實酒的名聲爭議挺大的,更何況紂王的“酒池肉林”給酒蒙上了腐蝕的色彩,佛教的五戒“殺賊嫖跳酒”更是給酒抹上了惡名。讓我們說,那些自劉玲以來的酗酒者,他們醉酒的不當行為,也給葡萄酒留下了未洗的汙漬。但是,酒是純正的,人們不會因為“酒損”而忽視它。相反,他們對酒的熱愛從未減弱,各種聚會、慶典、各種膚色的人都因酒而熱情,因祝酒而快樂。《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作者阮籍在被問及原因時,回答說:因為他能“忘形外之世,故能倚酒”。
沒錯。喝酒就不用說了,自然是交友開心的事。簡單地說,那些有文化的人愛酒,是因為酒能喚起他們的精神,使他們快樂,所以他們有壹個很長的思想和壹個很好的句子。我們再看魏晉,那是壹個性格的時代。文人學士學生“順其自然”,性格中充滿了酒氣。最有魅力、最健忘的人是陶淵明,他寫了多達20首“飲酒”的詩,曾承認“其中有真意,想辯時已忘說”。放眼唐詩,那是壹個燦爛的王國,風情萬種,酒香四溢,醉了江湖海,醉了古今。最浪漫最風情的要屬李白了。這家夥毫不掩飾對酒的熱情,呼朋喚友,直呼“吾將入酒,杯不止”。感動宋詞,是既豪放又婉約的百花園。豪放中有風有煙,婉約中有風騷。但無論豪放還是婉約,都滴著濃濃的酒味。辛棄疾是最清醒最擔心喝酒的人吧?他“手裏拿著燈看著劍,夢見在營帳裏吹角打仗。”當他的雄心壯誌難以付之時,他仍然沮喪而憤怒:“昨天晚上,松本喝醉了,問松本,‘我醉得有多厲害?’“看看明清,民國,新中國。在曲折的文化旅程中,酒杯從未離開文人的餐桌。酒使文人陶醉,有時在醉酒中哲思,有時在狂飲中歌唱。我本來想摸魯迅先生的煙鬥,程響先生卻領著我摸孔乙己的酒杯;我想摸郭沫若的領帶,沒想到老郭喝醉了酒在桌子底下把它扯掉了。本想靠近郁達夫的書房,沒想到郁先生在春風沈醉的夜晚,醉倒在十裏羊場。本想偷窺徐誌摩的愛情,卻不知陸小曼已經在他身邊很久了,只留下含淚的《再別康橋》;特別想在團泊窪吻秋,那是紅色詩人郭小川酒後寫的美景。他的詩是用純酒寫的。而他的另壹首詩《敬酒歌》更是讓人心顫:“三伏天下雨,打雷反打雷;朱仙鎮交戰,錘對錘;今晚,讓我們為彼此幹杯!”.....呵呵,酒,酒,妳是誰,如此讓文人思緒蕩漾。
有人說酒是文學的靈感,也有人說是文學成就了酒。但在我看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喝酒變成了藝術,它與思想、情感、自然、環境、審美融為壹體,進入了藝術殿堂。壹個人喝酒的人是有思想的,這是壹種哲學的喝酒;談演員侃侃是小說式飲酒;群飲者興高采烈,是壹種詩意的飲酒。還有,好像是“春飲宜庭,夏飲宜效,秋飲宜舟,冬飲宜室,夜飲宜月,飲宜雅……”其實是對酒的審美客觀化。哦,對了,白居易的詩《給我的朋友劉的壹個建議》:“舊瓶裏有壹線綠,靜爐裏有壹點紅。外面黃昏有雪的感覺,裏面來杯酒怎麽樣?? "這是壹幅多麽迷人的素描啊。雖然構圖簡單,但卻透露出層層趣味,隱藏著想說不的興趣,還有最後那句“裏面壹杯酒怎麽樣?”,真的是壹束燭光,照亮了全詩和街上的人。
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學者們躊躇滿誌,卻有著不同的理解。清代名士袁枚、查在《詩話》中都說過書畫、下棋、作詩七件事。他們把酒歸為壹門藝術,壹方面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壹方面是“書畫棋詩酒花”。酒是雅的,茶是俗的。其實自從茶出現以後,是不是就低俗了?茶雖然比酒晚出名,但也有霸道的味道。現在的文人,酒茶皆愛,孰高孰低,很難說。但是,兩者還是有區別的。那茶,把“人”包裹在植被裏,用大地的空氣滋潤身體,用靜止的空氣入喉,給人以極大的定力;那酒,以水為形,以火為性,是五谷中的精華,看似柔和實則濃烈,給人以極大的張力。人不能缺少專註和緊張。茶和酒之間,人們常常在比較中聯想到:茶是家人,酒是情人;茶是枕邊月,酒是風中鳥;茶是宮廷裏的花,酒是路上的夢;茶是養眼的春天,酒是過河的船...茶熱茶涼,酒濃酒淡。能不能喝壹杯,就看妳的眼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