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隨筆之壹《我的家鄉有壹條河》

隨筆之壹《我的家鄉有壹條河》

壹個

人,總有壹些奇怪的地方,有時候這個奇怪的人連自己在哪裏都找不到。我所有的人生經歷,路邊的無名小草,科巴納瓦的無名巖石和建築,都會永遠留在我的記憶裏。雖然我的年齡越來越大,但這段記憶卻變得更加清晰。

除了媽媽的笑臉,最難忘的是門前的那條河。這條小河在遙遠的秦嶺從北向南蜿蜒穿過前門。

春天,水清澈透明。小夥伴渴了,壹只手就喝夠了水。夏天是我們玩水上遊戲或裸泳的地方。

河裏有魚和螃蟹。捉魚捉蟹是我們最開心的事,也是我們做的最多的事,不需要父母安排。抓到魚和螃蟹,我們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

家庭場景好壹點的孩子會把魚和蟹帶回家,讓媽媽和菜壹起炒。家裏沒油的孩子會把魚螃蟹開膛破肚,撒上鹽,從河邊的桐樹上摘下桐葉,裹在火堂的熱灰裏,燒了給兄弟姐妹們分享。

漲水時,河面上漂浮著樹枝,黃河挾帶著沙石,海浪拍打著兩岸的河床,發出令人恐懼的轟鳴聲。去河邊看水看牛是我們最開心的事,也是媽媽最擔心的事。每當河水上漲的時候,很多住在河邊的母親都會拿著壹根又長又細的竹竿來到河邊,大聲呵斥,像趕鴨子壹樣把所有的孩子趕回家,防止孩子掉進河裏被水沖走。

我這壹代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雖然國家已經解放了,但是舊社會離開貧窮壹時半會兒不可能有大的改變。

我的童年,確切的說是生活在壹江兩岸的幾代人的童年,就是春天看花,夏天聽浪,秋天賞明月,在這種近似原始的環境中慢慢長大,慢慢老去。

這條河見證了老壹輩人的辛酸,帶走了他們的童年,帶走了他們的頭發,卻沒有帶走他們壹生的貧窮、無助和饑餓,沒有帶走他們走出大山,成為壹個有文化、有文化的人的夢想。

雖然生活在壹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但舊社會的物理治理、落後和惡劣的自然環境註定了這壹代人的悲慘。

他們沒什麽文化,夢想就是做個枕頭,在日落日出的循環中破土而出。

雖然舊社會無家可歸者的生活環境已經改變,他們不再害怕被別人搶劫,但他們仍然在到處透風的茅屋裏日復壹日地過著艱難的生活。他們春秋時期唯壹的大夢想,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子孫孫將來能夠識字,走出大山,到山的另壹邊去看看,找到另壹種不同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建國初期,為了讓更多的人告別文盲,政府通過各種方式開辦夜校,教農民識字。工作了壹整天的山民不顧疲勞,積極參加夜校。讀書識字是他們壹生的夢想。

他們想通過夜校學習學會寫自己的名字,看看自己的名字是什麽樣子,這是這壹代人最大的願望。

為了讓適齡兒童上學,政府利用寺廟和閑置的茅屋在壹個村子裏辦了壹所學校。如果沒有書桌,就搭壹個土制的桌子。如果有學生家,他壹定要帶個板子到學校來,擺好桌子,讓學生在肚子上寫字。

正是在這所學校,我學會了寫人,手,腳,嘴,耳朵和眼睛。記憶:生命的開始本來就是好的...以及新三字經之壹:新中國,好孩子,愛學習愛勞動,從小向工農學習,長大從軍,保衛祖國,服務人民。

沒有書包,媽媽從舊衣服上剪下壹塊布,對折,用針線縫好。

壹個班十幾個人。壹年級坐第壹排,二年級坐第二排,年級越高最後壹排。

壹個老師考三個成績,老師是他,校長是他,家長是他。

學生越來越多,單純的校舍已經不能適應。大隊號召全村捐款捐物建壹所新學校。

籌錢建學校,是家長最積極的事,也是學生最開心的事。每個家庭都把最好的木材送到學校,用於他們自己的房屋維修。為了讓學生住上磚房,特意從外地請來了瓦工燒磚。

深山裏的孩子學習難度比城裏的孩子大很多倍。

早上早起,走幾裏路翻山越嶺。放學後,我已經餓了。我看著小路回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回家。路上不能停,爭取天黑前到家,還要盡快幫爸媽做家務。

雖然條件艱苦,但絲毫沒有影響我們學習的熱情。我們都知道,我們是家裏的長子或長女,弟弟妹妹們長大到了學齡都要上學。因為家裏缺少勞動力,可能會失去繼續受教育的機會,因為父母已經做出了承諾。他們學習不好就回家放牛,誰學習好就繼續上學。

兄弟姐妹們在黑暗中努力學習,做家務。為了多讀書,除了學習,我擠出更多的時間提前完成父母安排的農活,騰出更多的時間上學。

家長要求不高,除了壹個孩子學習特別好,其余都要爭取讀完小學。小學文化是他們眼中最有文化的人。

我們的壹些同學非常聰明。春天,他們星期天去山裏采藥材,割野韭菜,摘竹筍到市場上賣。還有壹個同學學做木匠,不學習或者下雨天做壹些小農具去市場上賣,不用父母的錢買學習用品,添置新衣服鞋襪。

三年級後去公社上四五年級。因為離家比較遠,都要住校。學校只提供做飯用的竈具,沒有專職廚師。老師的生活也是自己解決。

做飯的柴火總是家裏準備的,上學的時候可以去撿生活用品。

放學後,住校的男生去河邊挑水,女生淘米做飯,吃幹飯或者稀飯,大家舉手表決。周日到校前家裏炒的菜,壹個受精卵必須吃壹個星期。

小學快結束的時候,很多學生輟學,大部分是女生。輟學的原因大多是家裏兄弟姐妹多,已經小學畢業了。在家裏,他們被認為是對大學有疑問的人。他們把上學的機會留給還沒上學的兄弟姐妹,幫父母幹農活。壹個個靠上學走出大山的夢想,在這個殘酷的現實面前破滅了。

小學畢業後,繼續上初中和高中的同學要去區公所。

全區下轄5個公社,27個自然村,每個村有壹個大隊。27個村莊坐落在大山深處,總面積400多平方公裏。沒有路,沒有電,照明用煤油燈,偏遠山區的村莊只有用松節油或竹竿做成的火把照明。

自然條件的艱苦,舊社會留下的現代人無法想象的貧困,深山裏的人們改變生活和生存環境的唯壹希望就是學習知識和文化。

我們上學的學校在全縣排名第十二,所以被稱為我們縣第十二中學。它是舊社會壹所舊學校的改建和擴建,供大家庭的孩子上學。上初中的同學要走幾十公裏,有的同學還住在離學校20多公裏的地方。可想而知,學生上學要面臨困難。

每次上學,我們都是結伴而行,背著壹個星期用的糧食和蔬菜,穿上自己的草鞋,沿著崎嶇的山澗和羊腸小道走。高年級學生自然要照顧低年級小學生。

女生體質弱,讀完小學就輟學的主要原因是路途太遠。

有時候偶爾會遇到壹張熟悉的臉,面容清秀,頭發淩亂,背上背著壹個孩子。她是我們小學同學。

她含淚稱她的兒子為我們的叔叔。艱苦的環境粉碎了她走出大山求知、為人妻為人母的夢想。

我們只能握著她稚嫩卻布滿繭子的手,陪她流下苦澀而無奈的淚水。

我上高中的時候,學校有簡易廚房,沒有飯堂。周末,學生到校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去後勤老師辦公室交飯,交每周三毛錢的夥食費,按報名順序編表,不分年級。

八個人做壹張桌子,飯盆上寫著:1,2,3,4,.....同學們記住自己的桌號,實力強的同學會在吃飯的時候拿出壹碗米飯,找個空閑的地方和全桌人分享。負責後勤的老師名叫張慧媛。雖然他已經去世很多年了,但我想這些學生會記得他,想念他。

做飯用的柴火,是學生們在班主任的指導下,在名叫花橋灣的山上砍的。

沒有電,晚上沒有自習課。求知欲強的學生可以用壹盞昏暗的煤油燈,看老師在縣城舊書攤買的繪本、小說和課外讀物。

任何壹個同學有幾本漫畫書和小說,壹定會受到全班同學的追捧,因為他的書裏包含了壹個大家都追求和向往的新鮮世界。書籍是知識的海洋,我們可以在文字和圖片編織的知識海洋中,探索他們心中的許多未知。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當時最幸運的壹代。還好我出生在新社會,生活上沒有剝削,政治上沒有壓迫,有條件讀書。

雖然很簡單,但是我們為父母實現了幾代人都沒有實現的識字夢!最不幸的是,我們在國家動亂時期讀書,有壹兩年的時間,學生連課本都沒有。

語文老師給學生壹些作文題目教他們寫,寫得好的作文老師在課堂上點評表揚,作為範文;數學老師,在泥濘的煤油燈下,編著教案讓學生學習。

最可悲的是,我們這壹代人徹底打破了大學夢,大學都停止招生了。叛逆的學生張鐵生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向農業學習,開門辦學,成為當時的辦學方針。

我們這些學生,連課本都沒有,從大山深處爬山涉水進了學校,然後拿起鋤頭,進山經營農場、藥店、工廠。

山區本身土地就少,村隊哪裏給學校提供好地開辦農場?為了完成任務,在離學校壹公裏左右的地方種上了小麥。收割的時候,艾草比小麥高,學生只好在艾草裏找小麥。

校辦農場真的不適合山區的學校。老校長冒著被辭退的危險向上級要求變通,最後把農場改成了自建校園。全校初高中的同學去十公裏外壹個叫鳳翔巖的地方扛木椽,女同誌去更近壹點的壹個叫月西溝的地方學扛磚。學生們渴了,老師們也累了。

沒有錢,沒有交通工具,建學校用的砂石,學生用書包和肩膀扛。我們兩年的高中就是這樣走完了求學之路。

老校長在畢業典禮上用沈重的聲音和淚水向我們的畢業生告別。他知道他那七八個人的班級是最不幸的。

老校長語重心長的話還在我們耳邊回響:

“文憑不是壹切,只有知識才是壹切,金子走到哪裏都會發光。學校沒有教授給妳的知識。離開學校後,妳將在社會實踐中學習。我認為妳們是最理想的學生。妳在逆境中起步,在逆境中畢業。相信妳會在廣闊的社會學校學到更多的知識,有所作為!最後警告妳,任何時候都不要怪社會。社會是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公共平臺。只有學會融入社會,努力工作,才能有壹個美好的未來。妳今天生活的社會環境和妳的父母、祖父母有很大的不同。在方圓這個幾百平方公裏的大山裏,妳們已經是最有文化的壹代了。妳帶著父母求學的夢想從大山裏走來,又帶著父母求學的夢想回到大山裏。妳是大山的孩子。妳要在漫漫人生路上壹步壹步走下去,走出壹條幸福的路,改變家鄉的貧窮落後。我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譜寫了無愧於青山綠水的輝煌人生...! "

最難忘的是老班主任在我們離校的前壹天晚上把他喜歡的幾個學生叫到他辦公室的話:

“當妳走出校門,並不代表妳永遠不會失去再次學習深造的機會。目前教育中的現象很不正常。我警告妳,這壹定是暫時現象。國家恢復高考只是時間問題。走上社會壹定不能忘記自學。歷代自學的人很多。妳要做好兩件事,壹是遵紀守法,二是加強自學。如果妳有任何問題,來我的學校,我的大門永遠為我的學生敞開……”

我們帶著老師的諄諄教誨,與學校和老師結緣,懷裏揣著有校長簽名和紅章的高中畢業證,回到了各自在什麽灣、什麽梁、什麽溝的家...

只要有畢業歸來的學生,大隊長和生產隊長都很高興。他們為我們小學的老師不用去外地而高興,為壹個生產隊的記賬員和會計落戶而高興。

轉眼間,我們都年近七旬,教給我們知識的老師大多已經去世,但他們的品德,他們的諄諄教誨,卻讓我們受益終生!很多學生成了民辦小學老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

他們在偏遠的山區掙工分,吃著自己家搬運的糧食和蔬菜,關心著那些雖然衣衫襤褸卻從山裏出來的聰明活潑的學生,送走壹批又迎來壹茬。他們已經努力工作了十多年了。

1983年,國家出臺了對老區、欠發達地區、邊疆和貧困地區的扶持政策。該政策規定,要在農村招募壹批品德高尚的優秀青年到黨和政府的基層組織進行選拔和重點培養。性質是合同制,三年考核合格就正式錄用。

在學校受到校長和老師青睞的尖子生,大多被選拔到基層組織。

有壹位老私塾教師叫余,他在壹座叫傅家坪的山上教書。學生上學的路很長。他主動肩負起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責任,用勤工儉學的收入制作了印有“傅家坪小學”字樣的校服。學生們在學校獲得免費住宿。經媒體報道後,被授予全國“五壹勞動”獎章,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雖然這位受人尊敬的老師已經去世多年了,但我們都很懷念他。

這些大山的兒女們,從家鄉的小河裏走出來,用壹生的拼搏和付出,得到了上級的高度認可。有的被評為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有的被提拔到黨政領導崗位,有的成為帶動壹方先富起來的致富帶頭人。更值得驕傲的是,他們有的在保家衛國的軍旅生涯中成為了將軍;(作家葉文的《軍事家》壹書中有詳細介紹)這裏有帶領部隊保衛老山前線的戰爭英雄。

這位英雄是大山養大的優秀孩子之壹。他是原紅軍鐵錘兵團7連的政治指導員。

部隊有沒有戰鬥力,官兵思想的高度統壹是決定戰鬥勝負的關鍵。作為基層連隊的首席政治官,他的責任重於泰山。確保勝利,最大限度減少傷亡的難度有多大?他和戰友們在警衛崗位上90多天的並肩戰鬥,居然做到了零傷亡,這是壹個奇跡。

山裏有個姓尤的家庭,養了七男三女十個孩子,其中五個被送去參軍。

解放後,從大山裏走出去為國防貢獻青春的戰士有100多人,很少有人被提拔,因為他們的文化達不到提拔幹部的要求,很多人都是立功受獎。

他們光榮退伍後,把軍功章放在箱底,把軍隊給他們的榮譽藏在心裏,背著手工磨出來的鋥亮的鋤頭,投入到農業生產中,在各種發了財的行業裏跑來跑去。

在村的大山深處,住著壹位名叫何的老兵,他曾在原新疆軍區8O26部隊服役,並在部隊立功受獎。退伍回老家後,他撿到1600多元現金,把幾百斤糧票還給陜西鐵路局鋪架隊老板。這筆現金在當時可以算是壹筆巨款。按照當時的工資收入,是壹個人5年工資的總收入。找到這筆錢是值得稱贊的,他的事跡被寫進了縣誌。

有個姓任的退伍軍人,常年在外打工,用勤勞的雙手養活了兩個大學生,其中壹個還是研究生。他只是壹個很普通的人。他手上的老繭,黝黑的臉龐,都顯示出他用不屈的意誌和堅強的信念寫出了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這些人都是從十二中這個不知名的學校出去的。他們壹生忠於職守,沒有壹個人因違反黨紀國法而受到懲罰。這是大山的驕傲,也是他孩子的驕傲。

人們忘不了的是這位在山區工作了近20年的老書記。他姓葉,筆名。他是省作家協會會員,市民協會副主席。來到山區工作後,他對那裏的山川和生活在艱苦自然環境中的山區人民充滿了感情。他用不知疲倦的雙腿走遍了轄區所有的自然村,其他人都被轉移了。他仍然紮根於那片貧窮但充滿希望的熱土。他被山民不畏艱難、積極前行的精神深深感染,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了落後的面貌。山裏人的淳樸是他不想離開的原因之壹。他用深情的筆,記錄了山區人民從貧窮落後壹步步走向富裕的全過程。

退休後,他仍然熱愛大山。在七十歲的時候,他走訪了壹些在他離開時仍未脫貧的農民。在老花鏡下,他用數萬字記錄了山區幾十年的艱辛發展,XX這個美麗而神奇的小鎮。

我準備送給他心愛的山民,鼓勵他們不畏艱難,意氣風發地致富。因為印刷書籍的成本太高,我付不起我的退休費。去當地政府求助,雖然受到了熱情接待,但是沒有下文!

今天我用壹點筆墨寫下這篇短文,也算是代表萬山區人民對老書記、老朋友對山區人民的深情厚誼的深深感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