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更需要弘揚家國情懷。對於很多人來說,端午節是壹個小長假,但對於很多奮戰在壹線崗位的人來說,比如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客運工作者、環衛工人,依然是“戰鬥”的節奏。
正是他們默默的堅持,負重的進步,才有了我們的“安康”端午節。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是對得起整個社會的情懷。端午節之際,我向他們說聲“辛苦了”,希望他們能夠健康順利。
在吃美味粽子的同時,也要思考如何在端午節傳遞這種家國情懷。可以看到,每到端午節,各地都會組織各種節日——讀《離騷》、包粽子、做香包、劃龍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構建節日儀式感,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漸親近傳統。而文化也有意識地參與其中,穿越時空,流向未來。
要讓這種家國情懷持久,不僅要在形式上再現端午節的習俗,更重要的是在內心深處與端午節的精神內核產生共鳴。特別是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面對疫情的挑戰,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端午節所承載的對祖國、對民族的真摯熱愛,足以凝聚起我們不斷奮鬥、奮鬥的磅礴力量。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從來不僅僅是吃粽子,喝雄黃酒和賽龍舟。掛菖蒲、插艾草、戴香囊也是端午節文化的重要內容。今天防控疫情的方式方法與古代不同,但重視健康的理念無疑是相似的;雖然疫情防控會給生活帶來壹些不便,但這是壹個感知端午節文化底蘊的機會。
我們可能不能聚在壹起看龍舟比賽,但我們可以和家人壹起包粽子,編彩繩。我們也許不能遠走高飛,但是我們可以告訴我們的孩子端午節的起源和屈原的故事。有家人的陪伴,有悠久的文化歷史,有傳承的習俗,有共同的情懷,端午節隨處可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