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
延安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聖地,是紅色革命的起源地,是毛主席提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地方,是2萬多軍民打敗25萬敵軍而載入史冊的地方。所以,我來到這裏。
延安的壹個特色是窯洞。山洞四周沒有窗戶,不通風不透光,低矮陰冷。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住在這樣的窯洞裏。窯洞也成為革命的搖籃。
毛主席住過的窯洞最好,但也很窄。延安人民為了表示對主席的敬仰,特地在窯洞旁為他建了壹個“廁所”。只是壹堵小小的土墻和壹個小小的木柵欄,裏面還有壹個木制的浴缸。“豪華套房”建成了。
當時延安是抗擊日寇、防止內戰、計劃解放全中國的指揮中心,是革命的心臟。毛主席和其他四位常委運籌帷幄,制定了壹套革命策略。
毛主席的《論對華持久戰》、《為人民服務》等巨著,就是在窯洞的油燈下寫成的,成為指導年革命的思想武器。軍民團結,團隊團結,成為壹種高尚的氛圍。朱德總司令的房間有壹套帶軟彈簧座的沙發,是毛主席親自送給他的。他坐在壹把木椅和壹個木沙發上。
毛主席在最困難的歲月裏,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他的兒子毛從蘇聯的壹所大學畢業回到延安後,拉著兒子的手對兒子說:“妳從外國的大學畢業了,卻沒有從中國的壹所大學畢業。妳得去‘勞動大學’好好學習。”於是,他帶著兒子拜當地勞動模範為師,在延安當了壹名“見習農民”。
“大家的勞動讓牛生氣”是南泥灣當時大規模生產的場景。延安兩萬多軍民投入到生產自救運動中,邊戰鬥邊生產,開墾土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保證了軍民生活和戰爭的需要。忙碌的領導們不甘寂寞,積極帶頭量產。
例如,當周恩來總理得到壹個紡車時,他從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學習如何紡紗。在紡紗比賽中,周總理獲得了第壹名!就像壹首民謠唱的“紅米南瓜湯金絲被子蓋身...妳每天都在贏得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