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大學,為什麽要談戀愛?

大學,為什麽要談戀愛?

隨著生理和心理發展的成熟,愛情像洪水壹樣悄然而至,大學生戀愛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很普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愛情是人性在內外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結晶,是自我意識、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大學生在校園生活和學習中萌發純愛是必然的。如果晚自習時間任何壹個教室都沒有壹對對的“自習+戀愛”小組,那就太不可思議了。

壹、青春期的生理需求(性激素的作用)

大學生身體發育已經到了後期,青春期性意識的萌發是正常現象。需要釋放性能量,滿足性沖動,這是促使年輕人投入愛情生活的重要誘因。在性意識成熟階段,對性欲的需求日益強烈,前壹階段分散的性沖動投射到選定的特殊對象上。大學生對愛情有著強烈的向往。他們向往浪漫、甜蜜、愛與被愛,向往年輕時的美好愛情體驗。“我向往和愛人過情人節,想想情人節,收集玫瑰,進壹步明白什麽是愛情。”在性沖動的驅使下,年輕人開始單獨約會,不進行群體性活動,這就是愛情。“看到仰慕的異性有很強的占有欲,希望對方能壹直陪在我身邊,否則會精神恍惚,無法專心做某件事”,這是最典型的校園戀愛。

第二,社會倫理對中國傳統應試教育模式的壓抑。

禁欲主義性教育的壹個重要特征是提供精神力量來壓制肉欲:宗教提供原罪和上帝,哲學提供理性,成人社會總是向年輕人灌輸性罪惡感的觀念。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響著青年的愛情觀。大學前教育是應試模式,完全忽視或漠視青春期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在高考升學率的壓力下,中學老師專註於純功利性的應試教學,沒有人敢冒著“無所事事”、“教壞學生”的風險去嘗試青春期教育。中學的青春期教育幾乎是空白,這使得大壹新生的心理發展遠遠落後於身體發育。畢竟家長只會對學習率高、專註的老師頂禮膜拜,不會對壹個教孩子青春期知識的老師心存感激。在高壓下,廣大中學生缺乏對異性的了解和與異性的交流。雖然學習壓力可以暫時壓抑青春期的本能和與異性了解交流的沖動,但這種壓抑已久的欲望在高考後進入大學後得到釋放。性沖動是壹種生理現象,不會隨著抑郁而消除,只會在抑郁中積蓄力量發動下壹次沖鋒。長期抑郁會造成嚴重的心理緊張和焦慮。大學裏個人的獨立無形中給這種欲望開了綠燈,所以產生愛情也就不足為奇了。

第三,參照群體和從眾心理,攀比心理受周圍環境因素刺激,受從眾心理影響。大學生戀愛存在誤區。雖然有些男女大學生暫時沒有談戀愛的必要,但是和宿舍的同學談戀愛,自然會引起他們的戀愛意識和行為。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比如身邊的人都在談戀愛,跟男(女)朋友,很相愛,好像每天都很滋潤,沒談過戀愛的人會有羨慕的心理,心裏會有談戀愛的想法,不自覺地追求這種情感寄托。“妳周圍的每個人都在談論這件事。為什麽我不說呢?空虛的時候看到別人成雙成對,就想找個女朋友。談戀愛好還是不談好?”宿舍其他女生都在談戀愛。似乎沒有男朋友的女生是不受歡迎的,不受歡迎的。如果他們不隨大流,他們看起來就沒有吸引力。他們不惜降低求愛條件,想盡辦法贏得異性的好感。然而,如此匆忙找到的愛情似乎總是不完美的。

第四,大學生談戀愛的社會情感和心理需求,離家後緩解內心空虛和孤獨較為常見。

有人覺得大學生活枯燥乏味,壹點愛情調味料就能填補內心的空虛。為什麽不呢?親密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被拘禁在荒島上的魯濱遜,也需要培養壹個忠誠的仆人“星期五”來滿足他的人際交往需求。和親近的人完全沒有交流,帶來常人無法忍受的孤獨感。男女親密關系發展的高潮是愛情。除了父母,恐怕再沒有比戀人更親密的人了,戀人之間的親密在某些方面是父母無法比擬的。對親密關系的追求導致孤獨的年輕人去愛,這是非常自然的。心理學家沙利文指出,親密關系和性沖動最終與人類的愛結合在壹起。“所有這些重要的相互關聯的傾向,在青年早期都變成了對親密關系、友誼認可、私人交流的同樣需要,以及與異性建立戀愛關系的需要,這是壹種最終的、有意義的結合。”因為大學生是壹個人,缺乏家人應有的關心和呵護,缺乏情感的交流和理解,而愛情可以彌補這種不足。校園裏除了學習什麽都不幹,每天看著壹堆堆厚厚的書就心煩。“精神空虛”成了很多大學生的談資。因為空虛無聊,只能找個朋友尋求安慰,談戀愛消磨時間。女孩說:“沒關系。反正有人在追求我。不白打,可以互相緩解。”甚至還有人說:“大學生除了學習,就只能談戀愛。”這句話雖然有點誇張,但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普遍空虛的事實。有的人性格內向或者有壹些性格缺陷,導致社交少,內心孤獨。如果有壹個和妳同舟共濟,能理解妳,能幫助妳的異性,而且兩人長期有相同的語言,即使覺得對方還缺乏做戀人的條件,也已經心生同情,只想理解,不求別的。

五、尋找事業上的知己或真正的生活伴侶。

為以後的家庭幸福和諧打下基礎,找到合適的人,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這才是目的最明確,意圖最純粹的愛情,值得提倡。多見於大四成熟大學生、研究生、七年制學生,以及部分大三學生;有些學制較長的專業學生談戀愛,是因為覺得自己畢業後會老,需要有人陪伴才能遠行。

六、性格因素:兩人有默契,在友誼的基礎上進壹步發展。

歸因和服從是影響愛情的最重要的人格因素。歸因需要促使年輕人認同群體。群體活動增加了青年男女的交流機會,對群體的相同歸屬增強了兩個人之間的人際吸引。進壹步發展可能會產生愛情。在愛情中,戀人可以感覺到自己屬於另壹個人,被另壹個人愛撫,可以壹起享受壹切:財產、感情、秘密。愛可以直接滿足歸屬和服從的需求。他們的性格非常相似或者互補,興趣非常壹致,誌趣相投。他們在壹起,總有說不完的話,自然就粘在壹起了。“我是壹個感性的人,有壹個心愛的女朋友;我們都二十多歲了,他們談戀愛是很自然的事。關鍵是怎麽處理。”

七。經濟需求

對於壹些女生來說,找個男朋友可以幫助解決經濟問題。有的女生長得漂亮,成績優秀,但是家裏窮。恰好有些男生家境富裕,但學習成績不好,為了取長補短,就成了朋友。他們與其說是相愛,不如說是以自己的發展前景為目標利用對方,完全不考慮對方的利益,這種關系很容易破裂。

八、追求浪漫,打發無聊時間的文化。

在兩個方面,自覺不自覺地加深了對感情的褒貶傾向。很多大學生談戀愛,都是為了嘗試詩詩向往已久的甜蜜愛情。文學作品往往誇大了愛情的純潔和神聖,強化了年輕人把愛情理想化的傾向。他們從詩歌和小說中得出壹個結論,純潔的精神追求比低級的肉欲重要百倍,所以他們追求高尚神聖的愛情,貶低骯臟的肉欲。

有些大學生,尤其是大三女生,經常看太多港臺愛情劇,盲目追求超越現實生活的精神戀愛。這種虛幻幼稚的戀情,壹旦遇到真正的挫折,就會土崩瓦解。男女之間有壹些理想的色彩和浪漫的感情是好的,可以讓彼此的愛情更有詩意和韻味,但不能超越現實。還有大三學生,尤其是男生,課余時間比較多,很少專心學習。他們整晚玩電腦遊戲、打牌和看小說。當這壹切都沒有吸引力的時候,他們就想到了交朋友,陷入其中。愛情的目的是在傳統和現實中都找到壹生的伴侶。

31.6%的受訪者認為是“經歷愛情”,36.8%認為是“豐富大學生活”,10.5%是“隨大流”,10.5%是“不清楚”。

現在的大學生註重愛情本身的過程,不太在乎愛情的結果。關註戀愛的過程,有利於雙方加深了解,培養感情,也體現了當代大學生不願墜入世俗,刻意追求愛情的真諦。但只關註愛情的過程,強調愛情的“現在進行時”,把愛情和婚姻割裂開來,忽視愛情的“將來完成時”,是有失偏頗的。

“不求天長地久,只求壹次”的心態,使得部分大學生把戀愛當成壹種滿足精神享受的情感體驗;壹些大學生為了豐富課余生活,把戀愛當成壹種消遣文化。註重愛的過程,忽視愛的結果,本質上只是強調愛的權利,否認愛的責任。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愛能讓人升華,能讓人發現自己的弱點,能鼓起戰勝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