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談詩

談詩

文/路人前方

第壹種:用傳統的方式通讀壹遍;

第二種:先看這期的推薦詩,自己欣賞,對照本文讀;

第三,可以跳過欣賞部分,直接從詩歌寫作部分開始讀。

在開始欣賞這首詩之前,我要感謝這首詩的推薦人:作者“楊悠揚”。

-給予溫暖

落葉完成了最後的顫抖。

花兒消失在湖泊和沼澤的藍色水晶中。

七月的鐵砧還遠著呢。

溫暖的

大雁不在遼秋空。

寫下他們美麗的十四行詩

溫暖的

馬蹄葉殘花。

在南邊的小山路上。

歌手留下了壹個破碎的韻腳。

在北方昏暗的寺廟裏

秋天,秋天什麽也沒留下。

只留下壹份溫暖。

只留下壹份溫暖。

壹切都被拋在腦後。

當我讀到這首如陽光般溫暖的詩時,我不禁想起這樣壹幅畫面:壹個詩人,在秋高氣爽、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懶洋洋地站在溫暖的陽光下,手裏拿著壹本古人唱的詩集,向遠處眺望。他看到了樹上最後的落葉,看到了湖沼旁的蘆葦,擡頭看了看已經消失在秋日天空中的大雁,想起了古人悲秋的詩句。當憂郁和惆悵布滿眉毛的時候,我覺得全身都被陽光覆蓋了。他想,秋天,南方的花還在盛開,馬蹄鐵壹定是留下了;在北方,雖然壹切都已沒落,但隱隱約約的寺廟裏仍有禪音。春天的壹切太冷,夏天的壹切太熱,冬天的壹切太冷,秋天的壹切溫暖。詩人沐浴著陽光,望著即將離去的秋天,為它寫下了壹首關於溫暖的秋歌的歌。

秋天給人的第壹印象,充滿了寒冷和荒涼。這是古典詩詞留下的傳統意識。壹想到秋天,我們就想到落葉,紛紛雕零,象征著壹種生命的衰亡。詩人會懸在半空中,秋葉被西風吹得沙沙作響,像個大人壹樣在沙沙的風中顫抖。《最後的顫抖》,突然出現這樣壹幅畫面:壹片黃葉,從光禿禿的樹梢上,顫抖著慢慢飄落到塵埃裏,那是最後壹片秋葉。表明秋深蒼涼,向我走來。

湖水像壹雙眼睛,紫色的花漂浮在藍色的水晶上。令人陶醉的美。但這時,花兒已經不見了,這樣的美景也不復存在了。讓我們隱約覺得有壹種美已遠去的感覺和無奈。另外還強調,秋真的很深。

古典詩詞中常用“砧聲”這壹意象,如“清砧、冷砧、黃昏砧”。杜甫《秋興》詩“寒衣催刀尺遍地,白帝城急焦慮”。這裏的砧聲是奔過城墻和黃昏的聲音,有壹種襲心脾的寒意。這砧音屬於深秋。

在詩人眼裏,七月的鐵砧聲壹定是這樣的畫面:女人們聚在河邊搗衣,壹邊勞作,壹邊拉著家常,不遠處,孩子們在河裏嘰嘰喳喳地捉魚,男人們在為自己的水缸挑水,大家其樂融融,無憂無慮。可惜這個鐵砧離得很遠,詩人又壹次讓讀者感受到“秋深”的印象,並進壹步強化。

“溫暖”的突然出現,就像壹個漆黑的夜晚,突然點燃壹支火炬,它在黑暗中驕傲地舞蹈。在暗夜的映襯下,更加耀眼珍貴。

秋天,大雁成群結隊地向南方遷徙,在天空中,它們壹會兒排成人字形,壹會兒排成字形。有了這個描述,大家就會記住讀過的小學課文。在這裏,詩人向妳展示了壹幅大雁南飛的畫面。並將他們擬人化為擅長寫十四行詩的詩人。大雁千變萬化的隊形,是它們寫下的優美線條。藝術的畫面讓人流連忘返。但可惜的是,大雁已經飛走了,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當然我們也看不到它們的線條。在這壹段,詩人進壹步加深了“秋意深”的印象,讓妳感受到壹種惆悵,久久縈繞在心頭。

“溫暖”又出現了,就像在妳深陷絕望的時候,總有壹種力量在支持妳,鼓勵妳。溫暖,像是壹種及時的幫助。當妳即將陷入黑暗時,這支火炬將永遠照亮妳。溫暖如火種,撫慰著全詩中這些滿滿的小撒。

第二節結尾的溫暖,終於溫暖了詩人略帶傷感的心情。詩人開始思考:在這深秋時節,馬兒壹定留下了南方山徑的殘跡,歌者壹定留下了北方廟堂的斷韻。

這兩句話突然讓我想起海子在秋天的那句話“該得到的沒有得到/該失去的早就失去了”。第三節因為前兩節的“大氣流失”而充滿憂郁的眉毛,現在已經拉長了,心情也從蒼涼逐漸變得溫暖。溫暖給詩人帶來了變化和希望,點亮了全詩的情感基調。

深秋時節,馬得花,歌者得破韻。它在即將離開的秋天得到了什麽?似乎當它離開的時候,什麽也沒給自己留下,只留下了壹份屬於自己的溫暖。

詩人最後說:留下壹份溫暖,壹切就都留下了。溫暖的含義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升華。這壹段是全詩的高潮,像初升的太陽噴薄而出。全詩也在這個高潮中戛然而止,留下了下壹個空白,由詩人讓讀者自己去揣摩和想象。這就是詩歌的魅力,充滿了文字和無窮的意義。這首詩就是壹個典型。

通過對這首詩的閱讀和欣賞,我們會發現這首詩有幾個非常鮮明的特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這首詩中常見的“砧音、馬蹄聲、雁聲、落花、琴韻、廟堂”等意象都是從大量古典詩詞中精選出來的,讓讀者感覺全詩壹下子進入了壹種優美的古典意境。這是現代詩,完美繼承了古典詩歌,有著很深的民族烙印。因此,吸收古人流傳下來的精華,是豐富我們現代詩歌的途徑之壹。詩人通過這些意象,描繪了壹幅具有空間感的深秋美景,從而創造了獨特的悲秋意境。不僅意象和意境繼承了中國風,精神也繼承了,只是詩人不願意隨波逐流。他逆流而上,勇敢地把溫暖放在全詩中,這是對傳統的壹種反叛,也是壹種創造。所以,詩歌應該是積極創作的,而不僅僅是重新組合意象。

這裏我想重點說壹下意象和意境的區別:意象是具體的東西,比如日常生活中的鍋碗瓢盆,都可以成為詩歌的意象。意境是壹組意象,是由* * *構成的壹種抽象的情感、氣氛和場景。只有有了意境,讀者才能感受到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和精神境界。意象和意境的關系,就像蓋亭子壹樣。意象是壹磚壹木,意境是磚木搭成的亭子。從展館的造型、布局、裝飾可以了解它的風格、趣味、用途和意義。

(1)擬人

《樹葉顫抖》《燕子寫詩》擬人化,增添趣味,但也陌生化了意象,引起人們的興趣,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間。

(2)比喻

《湖沼藍晶》和《斷韻》。隱喻使要表達的形象更加生動,使讀者印象深刻,印象深刻。

(3)符號

“溫暖”的形象是壹種象征。在開始的時候,可以把妳當成壹個人的名字,可以是愛人,可以是親人,可以是知己,可以是壹個溫暖敬業的性格和精神,也可以是秋日暖陽帶來的溫暖。不管妳怎麽理解,溫暖象征著壹種撫慰人心的正能量。即使整個世界進入深秋,寒冷的冬天即將來臨,溫暖也要持續到永遠。這就是象征主義的作用,可以讓妳的句子變得模棱兩可,從而增強詩歌的想象力和延展性(我在今天的山山水水欣賞中強調了象征主義的運用)。

(4)雙關語

這首詩中使用了兩種相關的技巧。“留”和“暖”這兩個詞的使用,讓這首詩有了很多不同的理解。“留”和“暖”都是利用了詞的多義性。這讓全詩的想象空間在無形中擴大,讓人回味無窮。另壹種借助於多聲的雙關是劉禹錫的竹枝詞:“柳綠江水平,我能聽到浪江上的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路上風和日麗。”陽光和多愁善感的諧音,從而增加情趣。

這首詩的情感驅動就像日出,第壹第二節就像,日出之前,充滿了黑暗和寒冷。第三季的感情就像,隨著黑暗地平線上壹抹曙光的逐漸升起,感情開朗了。第四、五節,曙光慢慢擴大,旭日從曙光中迸發。詩歌以情感為基礎,結構是骨架,意象是血肉,意境是靈魂。

詩人壹開始就用落葉、花朵、想象中的砧音、飛雁來渲染秋天典型的悲涼意境,起到了渲染和強化的情感作用,兩段是並列關系;第三節,馬蹄聲與落花,歌者與樂韻,壹南壹北,是壹組並列的意象,但在全詩中起著轉折的作用。前面全是“失”,第三段有“得”的意思,引出秋天留下了什麽的自問自答句。最後點明主題:留下壹份溫暖,壹切就都留下了。

(我在《今日丘陵》裏詳細講過張先治的好處,就不贅述了。請原諒我。)

談詩——顧城的小巷* *

談詩——葉舟的《今日山野* *

論詩歌——鄭愁予的錯誤

談詩-雅仙的秋歌-熱身。

2016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