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作者白·,譯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2月?
繪本故事閱讀鏈接:
/s/87sUWsdz3R0SCfsctVwzNQ
與孩子分享這本書,其實是壹種學習“接納與包容”的相處之道:書中各種動物的神態,反映了不同孩子的典型性格,值得細細品味。
——蘇臺北師範學院藝術勞動系副教授、兒童繪本作家
和甘叔壹起去遊泳,用壹種簡單的方式,溫柔、自然、幽默地傳遞著“遵守規則”的信息。
?甘大爺有船,家在河邊。
?壹天,他想在河裏遊泳,所以他撐船進入了河裏。壹路上,我遇到了兩個孩子,壹只兔子和壹只貓...他們都要求上船,甘叔答應了他們的條件,只要求他們遵守規則。起初,船上的小遊客還能遵守規則,但很快他們就露出了本性。結果船翻了,所有人都掉進了河裏。甘叔叔沒有生氣。他們壹起上岸曬太陽。甘叔叔還邀請小客人們去他家喝茶。臨別時,甘大爺邀請客人下次壹起坐遊輪。
《和甘叔叔去河邊》的故事采用了適合兒童的敘事方式,情節簡單活潑,多次重復。
自從甘叔出發遊江,他壹次又壹次遇到新的遊客,每次遊客都會要求甘叔帶他遊江。甘叔叔呢?每壹次,他都好心的答應客人,告訴他們規矩,這樣的情節重復了九次,直到甘叔和他的動物朋友之間的既定規矩被打破,所有人都掉進了水裏。
美好的壹天從甘叔叔壹個人在河裏遊泳開始。
接下來,合夥人也加入進來。他們經歷了壹場落水遊戲。大家曬著太陽,去甘大爺家喝茶。甘叔叔和他們約好下次壹起遊河。這是美好的壹天,所以它結束了...
在壹個簡單而生動的故事中,它包含了詩歌的節奏:
向上-?獨自遊過這條河
程-遊客加入
轉-?打破規則
接近-?在聚會上喝茶
故事的開頭和傳承是安靜平和的,轉折部分打破了寂靜,變得喧鬧,於是故事發生變化,充滿了樂趣,結合部分回歸平和和諧,最後壹句是“下次再來遊河吧!”給人無限美好有趣的遐想——下次遊江會發生什麽故事?
《和甘叔叔壹起去河邊》的封面給我們展現了壹幅和諧美好的場景。在壹座嫩山的邊上,甘大爺俯身用扁擔支撐著遊船,微笑著看著遠處的風景。船上擠滿了遊客、兒童、兔子、貓、狗、豬、綿羊、雞、牛和山羊。他們靜靜地呆在船上,看著自己喜歡的方向。船是綠色的,水草是綠色的,壹切都帶著大自然的氣息。
當當網資料寫道:
插畫家約翰·伯恩漢姆曾在英國夏山學校接受過最自由、最民主的開放式教育。所以,書中充滿了霞山的信任與包容,讓事物順其自然發展的氛圍——沒有太多的限制與反應。”
故事第壹頁介紹“這是甘叔叔”。
甘叔的臉是漫畫畫的,圓圓的小黑點畫成了他的眼睛,彎彎的弧線畫成了他微笑的嘴。
甘叔叔看起來很和藹可親。他身後就是他的家。他的家充滿了田園風情。房後有壹片郁郁蔥蔥的樹林,房前有壹個托兒所。甘大爺正準備給花灑水。
圖片第二頁,介紹甘大爺有壹條船,他的船在河邊。多麽令人羨慕的生活啊!閑適美好的氛圍也在畫中有所體現。小船悠閑地劃過岸邊,四周蘆葦叢生,雜草叢生。
繪本後面遊客落水的畫面寫的是“船翻了”。如果只靠這句話,似乎看不到船傾覆時的狀態,但動態畫面生動地展現了船傾覆時大家的表現,豐富了這句話的故事內容。
船翻了,孩子們和甘大爺張開雙臂掉進水裏,有的動物高舉雙臂直直地掉進水裏,有的動物背朝下掉進水裏。總之,很熱鬧。相信每個孩子讀到這裏都會很開心。他們喜歡這種迷茫,因為這是孩子的天性!
大家壹起走到甘叔叔家。這幅畫是壹條美麗而漫長的鄉村道路。甘大爺領著朋友在路上溜達。風吹過樹林和草地。大家有說有笑地往前走,秩序自然就建立起來了。這幅畫充滿了和諧美好的氣氛。
朋友在甘叔家喝茶也是挺奇妙的。每個人都靜靜地坐在座位上,享受著美妙的下午茶。甘叔不需要對他們提出什麽要求或者指導。在瘋狂的釋放之後,他們都自然地平靜下來,喜悅與和諧充滿了他們。
終於,天色已晚,甘大爺和朋友們告別了。他的朋友們模糊的身影和周圍淒涼的景色都預示著夜晚的來臨。
相信每壹個看過《和甘叔叔壹起遊泳》的孩子,都期待和甘叔叔壹起遊泳,經歷壹個精彩的故事。故事結尾“再見,下次來遊河。”它給讀者留下了遐想的空間。
整本書的畫面設計非常特別。與其他繪本不同,它色彩艷麗,色塊面積大。水彩畫和素描交替出現的畫面,給人清新淡雅、和諧美好的感覺。
仔細欣賞這幅畫會發現壹個有趣的現象。
縱觀全書,從甘叔的巡遊到最後壹個山羊同伴的加入,是黑白到彩色,彩色到黑白的過渡,等等。
左邊的頁碼是黑白色調的草圖,都是描繪甘大爺手握遊船的情景。遊船上,沿河上船的夥伴們自由自在、快樂有序地看著外面,臉上寫滿了喜悅。
右邊的頁面是後期旅途中出現的小夥伴們的水彩效果圖。
左右頁交替出現,給人不同的印象:
遊船,甘叔和他的朋友,河流,周圍的背景,畫面中的人物和景物都很模糊,輪廓隱隱約約。用深淺不同的黑線來描繪畫面。
這樣的畫面給人的感覺是壹艘遊輪在緩緩行駛。
因為船在前進,河水在波動,周圍的景物在倒退,所以無論船上的人物還是船外的背景,壹切都是虛幻的,看似簡單。然而這似乎是畫家技法的高明之處。
雖然每壹幅畫都是靜止的,但畫家能傳達的感覺是,小船在遊輪、遊客和周圍風景的模糊中不斷移動。這真是太棒了!
畫面停留的地方,背景與上壹張不同,這也暗中傳遞著遊輪不斷前行的信息。
想加入遊輪行列的朋友的特寫都是大特寫。主角輪廓清晰,色彩鮮明,人物形象生動。
兩個孩子的照片,腳很大,好像懸在空中,給人壹種很自由的感覺。小女孩的頭發在空中飄起,那麽奔放,那麽天真。孩子們周圍的背景是岸邊的水草和野鴨,充滿了濃濃的鄉野氣息。繪畫也體現了霞山派的獨特風味,符合孩子的天性,不做過多的限制和反應。
小兔子出現了。這是壹只安靜美麗的兔子。它安靜的眼睛裏充滿了對在河裏遊泳的渴望,周圍都是美麗的野花。小兔子手裏還拿著壹朵漂亮的小黃花。真的很像壹個熱愛大自然的女孩。
依次觀察著孩子、兔子、貓、狗、豬、羊、雞、牛、山羊的樣子,它們的眼神很安靜,充滿了對在河裏遊泳的渴望。它們背後的自然背景也完全不同,有的是野花,有的是草原,有的是樹林,有的在農家樂外面。雖然每張圖片都是靜止的,但它可以傳達出船在不同的背景物體中不斷移動的感覺。
兩頁對比後,綜合來看,在小夥伴去河邊的路上九次要求加入的場景中,左右兩頁呈現出對比效果:
遠近,動靜,虛實,黑白,集體,個體...
看似簡單的畫面表現出如此豐富的效果,不得不佩服作者獨特的繪畫手法。
日本心理學家矢吹在解讀《和甘叔叔壹起去河邊》時說:“孩子是在‘秩序——秩序的破壞——秩序的恢復(或新秩序的形成)”的過程中成長的。
秩序:在遊江的過程中,甘大爺每次遇到新遊客都要求大家遵守規則。
擾亂秩序:孩子露出本性,遊船上鬧翻,大家落水,規則被打破。
秩序的恢復:甘大爺領著大家去他家喝茶,大家都過得和諧美好,秩序自然就重建了。
這種新秩序不需要通過懲罰的手段來實現,遊輪因傾覆而突然停航是違反規則的自然後果。
瘋狂無節制玩耍後掉進河裏的孩子,自然會有壹些反思,而不是被訓斥懲罰,被迫服從。
這讓孩子從自然懲罰中體驗到自己不良行為的後果,容易內化為規則,讓孩子逐漸形成規則意識。孩子需要在錯誤中不斷教育自己,探索世界的反饋,然後從反饋中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在不斷試錯、經歷懲罰、反思錯誤中成長。這個過程應該是幸福的。
甘叔叔在故事中扮演老師的角色。
在去河道的路上,每次有新的遊客申請加入河道隊伍,甘大爺都會欣然同意,並提出相應的規則,遊船的朋友們壹開始也能默默遵守規則。
後來甘叔提出的規矩被孩子打破了,孩子也受到了相應的懲罰。這時,壹個普通的老師可能會對著孩子大喊大叫,罵他們不遵守秩序。但是,甘叔並沒有像我們想的那樣。他淡定地等著大家被大太陽曬幹,然後壹路帶著大家去他家享受下午茶,最後又歡迎大家去河裏遊泳。
有人說,也許甘叔是故意制造皮格馬利翁效應的。
在小朋友和動物上傳之前,甘叔的每壹句勸誡都是壹種“期待”。他知道事情可能會發生,於是“調皮”地給了每個乘客壹個“咒語”(暗示),每個咒語(每個要求)恰好是乘客的天性(正常的自然行為)。
甘叔叔不需要做任何條件,因為提前說“不……”就相當於提示孩子做這個動作。對於孩子,要多使用積極的語言,避免過分關註不良行為,避免使用“不要……”之類的語言來強化不良行為。壹方面要用積極的語言,另壹方面要轉移孩子的註意力,這比成千上萬個“不”更有效。
但是,聰明的甘大爺似乎故意玩了壹個“按順序破壞重建”的遊戲。他熟悉兒童動物的天性,卻故意提出“不要……”來強化不好的問題,最後秩序被破壞。
他經歷了壹次和孩子壹起落水的懲罰,然後通過再次喝茶重新建立秩序。相信經過幾次這樣的懲罰經歷,孩子心中的規則意識自然會建立起來。
這告訴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壹定的教育智慧,生硬的要求和說教往往達不到教育效果,只能壓抑孩子的天性。
在嚴厲的要求或訓斥下,孩子可能會表現出表面的順從,但也許有壹天某件事會讓他們的天性爆發。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甘叔叔沒有任何道理,而是用包容、理解、尊重的態度對待每壹位乘客。從故事中,我們總能感受到甘叔叔溫柔的態度和善良的心。在這種安靜善良的力量下,孩子們不知不覺被感染了,最後大家都表現出內心的平和與和諧。
故事經歷了9問9答。每個問題都是小乘客。甘叔叔會下河遊泳嗎?每壹個回答都是甘叔同意小乘客遊河,提出規則。?
簡單的問答式重復語言結構,特別適合幼兒閱讀。同時,每壹個問題都體現了乘客的禮貌態度,每壹個回答也體現了甘大爺的親切和善良。
雖然讀、寫、畫的教學並不強調語言訓練,但在孩子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潛移默化地習得了壹種規範的語言模式,同時甘叔叔寬容善良的態度也滲入了孩子們的內心。
九問九答:
每個乘客想表達的是“甘叔叔,我可以和妳壹起去遊泳嗎?”但是使用的句式不同,使得繪本的語言更加多變,不會太死板。
1.孩子:“我們和妳壹起去好嗎?”
2.兔子:“甘叔叔,我跟妳壹起去好嗎?”
3.小貓:“我想坐船。”
4.狗:“妳會帶上我嗎?”
5.豬:“甘叔叔,我可以走了嗎?拜托拜托了。”
6.羊:“有我的座位嗎?”
7.雞:“我們也可以去嗎?”
8.公牛:“妳能給我騰個地方嗎?”
9.“甘叔叔,我可以加入嗎?”
9 a:
1.“好吧,只要妳不吵。”
2.“好吧,但是妳不能亂跳。”
3.“可以,但是不能追兔子。”
4.“好吧,但是妳不能惹那只貓。”
5.“可以,但是不能左右搖擺。”
6.“好吧,但是妳不能咩。”
7.“好吧,但是妳不能扇動翅膀。”
8.“好吧,只要不踩東西就行。”
9.“歡迎,但不要亂踢。”
每壹個回答都體現了甘叔對小乘客的善意和期待,但是“但是不能……”這種句式卻制造了皮格馬利翁效應。甘叔強調不要做的事情,恰恰是他的朋友天生喜歡做的事情,所以以後落水是必然的,也是意料之外的。
聰明的甘大爺壹定料到了這樣的結局,只是故意玩了壹個落水的遊戲,讓每壹個乘客都體現出自然的懲罰。
在皮亞傑的真理發展理論中,2-5歲的兒童處於自我中心階段,遊戲規則或成人的要求尚未對他們形成約束力,他們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執行遊戲規則。
6-8歲,屬於權威階段,絕對服從大人和權威的命令以及周圍環境設定的規則或要求。
這本圖畫書適合3-6歲的孩子。根據小動物在這本繪本中的表現,它們應該處於“自我中心”和“權威階段”的年齡之間。這本繪本有利於幫助5、6歲的孩子在心裏建立秩序感。
馬玲老師的《兒童早期閱讀課》說:給孩子選擇合適的讀物,要以孩子在這個人生階段最需要什麽為原則。
具體到壹年級的孩子,在正式學習活動開始的時候,心理上獲得安全感是最重要的。在學校,老師給孩子讀繪本,這本身就是在告訴孩子:我愛妳,我是妳的精神港灣,妳可以放心大膽地去進行任何學習冒險!
所以這本繪本也是幫助壹年級孩子建立安全感的繪本。甘叔叔寬容善良的態度像春雨壹樣悄悄滋潤著孩子們的心田!
和甘叔壹起去遊泳,用壹種簡單的方式,溫柔、自然、幽默地傳遞著“遵守規則”的信息。
當孩子和動物在遊輪上,吃著茶,那種童趣和快樂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這也是這本書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態度——讓事物按照自然發展,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和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