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陶淵明

陶淵明

文/舒凱

?原詩

千年喪後,人人惜道之情。我拒絕喝酒,但我在乎世界的名字。

因此,妳的身體,不是在生活嗎?人生能恢復多少次,就好像被電擊了壹樣。

在過去的100年裏,妳是如何實現這個願望的?

?翻譯

郭偉森/鮑景成《陶淵明文集全譯》,p122。

幾千年來道德壹直在下降,每個人都在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

有酒不肯喝,只擔心自己在世上的名聲。

人珍惜自己,不就是因為只有這壹次生命嗎?

人生能有多少時間?突然像閃電壹樣,令人恐懼。

大搖大擺,幸災樂禍壹輩子,怎麽可能真的成功?

孟二東《陶淵明集筆記》,p127。

道德已經衰落了近千年,每個人都自私,都小氣。有酒不肯喝,只在乎世俗的虛榮。

如此珍惜自己,不就是為了今生嗎?壹生能持續多久?像閃電壹樣快。

忙碌的生活就是名利,怎麽可能有所成就!

?解釋

郭偉森/鮑景成《陶淵明文集全譯》,p122。

在這壹章裏,很多人只在乎愛情,追求名利,但百年後會剩下什麽?

孟二東《陶淵明集筆記》,p127。

這首詩通過否定那些只顧自己,追求名利的人,表現了詩人的人生態度。

劉繼才譯釋陶淵明詩文,p100。

這首詩是基於大道已失千年,大家都不動情,指出原因是“但顧天下名”然後大筆壹揮,說壹個人要保護自己的名譽,不是壹時而是終身。但是,人的壹生也是短暫的,要及時吃喝玩樂。顯然,這首詩有壹種感傷的感覺。這個不值得拿。詩人的心境似乎與前壹首詩中崇尚死後成名的思想相矛盾。其實這兩首歌是有關聯的。陶淵明生活在過渡時期。戰亂的社會,險惡的環境,讓他的野心“不展”,不得不“寄酒為跡”。所以他之所以感嘆人生苦短,主張及時吃喝玩樂,是壹種理想未能實現而產生的無奈情緒。這首詩雖然短,但並不停滯,反而意味深長。

葉嘉瑩、葉嘉瑩說陶淵明飲酒仿古詩,p80。

我覺得既然在說詩,就不僅要明確它的內容,它的情意,它的哲理,還要從文字的角度來看這首詩是不是好詩,或者為什麽是好詩。我們之前講過陶淵明的詩。我們說陶淵明的詩很有思想,但是他在詩中表達思想的時候,不僅說了壹個道理,而且是壹首很有味道的詩。那是因為,首先,他的詩裏提到的這些思想和道理,是和他的人生經歷和感受緊密結合在壹起的;第二個原因是他的詩中有很多意象和比喻用得非常好。

除了以上兩點,這首《飲酒》的第二首詩好還有壹個原因。上節課我們說過,陶淵明“積善報償”的思想來源於司馬遷的《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傳》是《史記》中壹篇優秀而值得註意的文章。它不同於《史記》中的其他傳記。為什麽不壹樣?壹個很簡單的原因是,在其他傳記中,先寫壹個傳記,然後是司馬遷對這個人的評價,也就是以“太師龔玥”為標誌的評價。“太史公”是司馬遷的官名。在漢朝,官員的職責是記錄歷史。《史記》中的傳記都是從傳記中分離出來的,只有《伯夷列傳》沒有把司馬遷的主觀評論用“太史公龔玥”這個符號分離出來,而是把評論和傳記結合起來。他時而談論敘事,時而批判敘事,兩者融合得很好。此外,他不僅把敘述和批評結合起來,而且把懷疑和遺憾結合起來。在《博藝傳》中,他使用了大量的問題來表達壹種質疑的語氣。他曾經引用古人的話“天無親戚,常與好人合作”,然後舉了很多例子,都是好人不幸的結果,而壞人卻過得很好,於是他最後問,“如果所謂的天是惡的呢?非惡?”——如果真有所謂的天堂,天堂總是保佑行善的人,那是真的嗎?是“是”還是“不是”?舉例的時候,他先提問,然後舉例。他給的是博伊。他說他像博伊。“如果所謂的好人都不是!”-博伊是個很好的人,不是嗎?但為什麽伯夷和弟弟舒淇會餓死在首陽山?我現在說的是《伯夷傳》這篇文章的特點,把敘述和批判結合起來,把懷疑和情感結合起來。司馬遷的《史記》不僅僅是壹部歷史,更是壹部優秀的文學,正因為他不僅僅是講了壹個故事,他在裏面寫了自己的壹些感受和評論。

陶淵明的這首詩既運用了《伯夷傳》的思想感情,又借鑒了司馬遷《伯夷傳》的敘事方法。他是怎麽描述的?他開始說“善有善報”——做好事的人有好報,但“義叔在西山”。為什麽伯夷和齊叔會餓死在西山?中國古代寫詩的人壹般不在詩間加標點符號,所以這裏沒有標點符號。如果用壹種新的方式給他加壹個標點符號,那就是在“易叔在西山”這句話後面加壹個問號或者感嘆號。這句話就是我剛才說的,模仿司馬遷把自己的提問、感受和敘事傳記結合起來的方式:如果嵇山有好報,伯夷、舒淇這樣的好人怎麽會餓死在西山?在這裏,陶淵明既用了司馬遷《伯夷傳》的內容,又寫出了司馬遷《伯夷傳》中疑與情相結合的基調。妳看,他好像沒有直接寫自己的感受,但是在他的壹問壹答之間,已經傳達了詩人的感受。既然“積善雲有報”,那伊叔怎麽會餓死在西山呢?這是壹個轉折點。下面,“善惡不容”,如果這個善惡真的沒有報應,那“有什麽意義?”為什麽要說些空洞的東西讓人積善?妳看,這又是壹個轉折,讓詩歌的情意隨著敘事基調的變化而起伏,表達詩人的深情。

下面的《九十行繩,當年饑寒交迫》,他不僅寫出了自己的疑惑和感受,還用了非常深刻而豐富的意象。我以前說過,詩歌中的意象可以是大自然中的風景。比如他的第五首詩“山壹天比壹天好,鳥壹天比壹天回”,這是大自然的形象。“九十行繩,當年饑寒交迫”是世界的形象,不是自然的形象。這個圖像的來源可以是妳現在看到的,可以是妳眼前發生的,也可以是歷史上發生的。《隨索九十行》裏說的是輝煌時期,是和孔子同時代的人。這是歷史人物,所以是典故。中國經常在他的詩中使用典故。運用典故的好處是可以把歷史上的典型人物或事件濃縮成壹個具體的形象,而不僅僅是壹個意象,其中還包含了壹個漫長、復雜、豐富的故事。比如《九十行繩,當年饑寒交迫》,不僅僅是壹個九十多歲的老人,窮得連衣服都要用麻繩綁。按照中國的舊習慣和傳統,晚年依然如此,年輕時的貧窮和艱辛可想而知。當然,這在西方並不成立。在西方,年輕人不窮,老年人才窮。中國人不是,中國是兒女贍養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讓老人安度晚年。所以容齊的晚年還是那麽窮,當年壹定更窮。

但是,這個故事不僅僅是告訴妳容奇是壹個可憐又可憐的老人,不是,他想告訴妳的是,容奇的老人雖然物質上那麽窮,但是他是幸福的。同時,這個典故也告訴了我們壹個道理:如果妳內心真的能守住壹個“道”,妳自然就無所畏懼,既無愧於天,又不恥於人。我沒做過對不起天,對不起人的事。我能傷心害怕什麽?這才是陶淵明典故輝煌時期的真正用意。所以陶淵明在後面說:“鞏固貧窮還不錯,誰來傳宗接代。”

我也引用過《論語》《孟子》中很多關於如何扶貧的話。陶淵明寧願不做官,不要那麽好的物質享受,忍饑挨餓,回去務農。他要的是因為他要得到內心的壹份寧靜,所以他說:“扶貧不是壞事,但誰來傳壹輩子。”“窮”就是雖然窮,但是可以“固”,就是堅持,不變,不動搖。在這些詩中,陶淵明表現了自己對人生的許多思考,許多思想,許多人生經歷。

陶淵明的詩沒有壹首很長。妳看,《舅舅在西山》這首詩只有八句,現在我們說的這首詩也只有十句,都很短。但是我剛才也說了,他的《積善雲有酬》這首詩雖然短,但是他反復思考,可見這首詩的結構有很多起伏。現在我們來看看這首詩。他在想什麽?

他的第壹首詩說“衰與榮”是不定的,第二首詩說“天”是無常的。如果人間的“衰微與榮耀”和“天道”完全不靠譜,那人該怎麽思考和追求?他說:“每個人都珍惜失去的道人的感情。”。我之前說過,陶淵明在他的詩裏經常用這個詞,孔子在他的《論語》裏也經常用這個詞。這個“道”字含義很廣。不僅儒家用,佛教徒也用。道教自然更用這個詞,連基督教翻譯的聖經都用這個詞。當然,如果詳細區分的話,不同的宗教對“道”的含義可能並不完全相同,但它們也有共同點,那就是不否認宇宙中有壹種最重要、最寶貴的東西,能夠使人有自己的倫理道德,使人不可動搖,無憂無慮,無所畏懼,那就是“道”。但現在陶淵明已經說了“道失千年”,宇宙中本該有這麽壹個“道”。這就是為什麽西方、東方、印度和中國所有有思想的宗教學者和哲學家都在思考和探索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但是後來的人,他們迷路了。他們不知道他們已經失去了壹件最重要最珍貴的東西。“喪”就是失去和失落的意思。道被丟失和失落了多久?《香千年》:“香”的意思是大約、將近、差不多,人們已經找不到這個“道”快壹千年了。從孔子遇到容奇到陶淵明活了快900年,可以說是“壹千年”。詩中出現的數字壹般都是近似整數或總數,所以他說“道失千年”。做人的最高原則被人們遺忘了壹千年。現在的人已經不追求道了,那他們追求什麽呢?他說“每個人都珍惜自己的感情”。道已失傳於世,大家不知如何求道。妳追求什麽?是“情”,那種情欲、名利、富貴、榮華的享受。人們不再看重道的存在和得失,只看到眼前的物欲和情欲。

陶淵明下面的兩句話,我們需要有壹個特別的看法來理解他,因為他後面說的是:“我拒絕喝酒,但我在乎人間名。”這兩句話很容易被讀者誤解。他說那些只知道“惜情”的人是“不願意喝酒”的,那他們追求什麽呢?意思是“但在乎世人的功名”,“但在乎”是指他們始終關心和在乎世人的名利。壹天,我在路上看到壹些醉漢。他們醉倒在路邊,壹副什麽都不知道的樣子。為什麽陶淵明在這裏說,妳不喝酒,只追求世間名利不好?那麽,在陶淵明看來,飲酒是否比追求世間名利更好呢?如果妳在街上喝到看起來像個醉漢,這樣好嗎?梁朝時,昭明太子蕭統說,陶淵明的詩雖然是寫酒的,但他對酒不感興趣,這是最需要註意的,否則這兩首詩是看不懂的。根據陶淵明這兩句詩的表面意思,是不是與其追求名利不如醉生夢死?其實陶淵明不是這個意思。陶淵明喝酒的時候在想什麽?他想到了“衰榮不定,彼此更* * *”;想到“不壞固貧節,神仙當誰傳”,他就想到了“君子固貧”的倫理觀。那些醉倒街頭的酒客,能有窮的氣節嗎?而陶淵明又是怎麽憑空想到這麽多人生問題的呢?不就是因為喝酒才引出這些關於人生道理的思考嗎?所以他詩中所說的“酒”不是壹般意義上的酒,而是壹種引發和觸動他思想活動的媒介。

前面我引用了蘇軾評論陶淵明《飲酒》詩時說的話。他問陶淵明為什麽喝酒會想到那麽多人生問題?其實就是“酒”這個媒介所起到的作用,我們也講過送酒者的真正動機和目的。除了這些原因,我認為陶淵明把酒作為自我解放、自我釋放的工具,讓自己的意誌和欲望在飲酒中得到解放,找到屬於自己內心的東西。要知道,人生苦短,正因為如此,生活總是緊張的。世間的成敗得失功過利害,總會縈繞妳的壹生,讓妳覺得很累很累。但是當妳喝酒的時候,突然之間,妳放松了這種緊張的神經,這種精神負擔就沒有了,妳就會由衷地感受到自由和放松的可貴。我想陶淵明喝酒是因為這個,也是因為這個,他想說“我拒絕喝酒,但我在乎世名。”陶淵明在飲酒時真正體會到了解放後的自由和歡樂,並從中得到壹種自覺和安慰。這就是“酒”對陶淵明的作用,所以他寫酒,喝酒。而有些人卻無法讓自己的意誌得到自由,找到自我解放的機會。這就是“我拒絕喝酒,但我在乎世界的名字”這首詩的用意。

接下來,他接著說:“所以這不是妳的生活。”他說我們每個人最看重的是自己擁有的血肉。正是因為這個純粹有形的身體,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產生了如此多的影響,如此多的問題和關系。“所以”這個詞的意思是“為什麽”。為什麽他說身體是珍貴的?

不就是因為妳的人生中有這樣壹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生命嗎?但這種生活會屬於妳多久?“妳壹生能康復幾次?這就像是壹種沖擊。”。“舒”就是突然、迅速的意思。身體的可貴之處在於,妳活了幾十年,但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生命過得很快,就像天上的壹道閃電,轉瞬即逝。“壹生能恢復幾次,如閃電”有兩層意思。第壹,妳的人生價值在於妳的生命,但也有無價甚至可悲的壹面,那就是妳的生命短暫,如閃電壹般空虛,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反思和體會的。按照佛教的說法,妳這壹生做了什麽,留下了什麽,對世界產生了什麽影響,它們之間的關系,都是因果。不要把人生的得失、名利、榮辱看得很重。那些都是虛無縹緲,毫無價值的。但同時妳也要意識到,妳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妳的每壹個念頭、想法、行動,都可能在宇宙中產生無窮的影響。正如《華嚴經》所說,“比如在許多鏡子裏,許多影子重現。”如果我們周圍都是鏡子,這些鏡子互相反射,所以它們也互相反射。不要以為妳的言語和思想什麽都不是,但正是在這種相互影響中,可能構成了連鎖反應。所以,生活中有非常值得妳關註的東西。不要忽視了妳可以醉生夢死。但是不要以為眼前的得失都是重要的。總之,人生既有可貴的壹面,也有可鄙的壹面。陶淵明這輩子反復思考過很多有價值的和可鄙的問題:“我拒絕喝酒,但我在乎世名”;“所以我貴,這輩子不貴。”

所以最後他說:“壹百年之內妳能拿這個欲望做什麽?”“丁琪媛”這個詞,歷來說陶淵明詩文的人說法不壹。《禮記·譚公》說:“丁丁兒是小人。”鄭竹解釋說,“丁琪媛”意味著極大的舒適。什麽是“大舒”?舒的意思是放松。“舒”原是《禮記》中的懈怠,意思是做事漫不經心,隨隨便便,懶洋洋的。如果按照這個意思,也是可以的。陶淵明的詩有時候很難講,就像宋代詩人陳後山說的“陶淵明不是詩,而是胸中的妙耳。”他寫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寫他心中的想法是如何移動的。他的心有波動,他寫下了這種波動。後來的人有時候聽不懂他在說什麽,他也不在乎妳懂不懂。這兩句詩之所以很難理解,是因為他完全是用自己的思想和想法的流動來寫的,說人生有可貴的壹面,也有無價和虛幻的壹面,大家都把握不到這壹點,所以就有了爭論。按照《禮記·譚公》的意思,就是說妳要好好把握這壹生。如果妳放松了,懈怠了,墮落了,妳的百年人生壹眨眼就變成了幻覺。“堅持這個欲望”和“堅持”就是堅持。這種懈怠、隨性、不羈的生活態度能成就什麽?因此,這個“丁丁”可以松懈。但是我們用很多註釋材料,比如陶淵明的詩,只是因為他表面看起來很簡單,只是寫下了自己的內心活動,而實際上他是非常復雜的,他的內心活動是如此的豐富曲折,難以理解。我們用的古文註釋和《正註》裏的解釋不壹樣。他認為“丁琪媛”的意思是嘈雜,意味著在這樣壹個嘈雜和混亂的環境中妳能完成什麽。還有其他人的評論。他們認為“丁琪媛”的意思是快,也就是說妳能在這短暫的時間裏完成什麽。

總之,陶淵明的詩很深刻。他看到人生既有可貴的壹面,也有可鄙的壹面。這輩子怎麽才能掌握和完善自己?不是說妳變成了身外之物,比如妳變成了百萬富翁,但是百萬美元是身外之物。他說的是妳自己完成了什麽,意思是“妳怎麽能在壹百年內實現這個目標?”

新版陶淵明財務筆記丁,p128。

劉呂《詩選註》卷五:此言失傳已久,情欲漸盛。世上的人拒絕忠於自己的性向,卻珍惜世間的榮耀。我不知道在我的生活中,它就像電壹樣。現在是為了緩解懶惰,不是為了快速實現,是為了抓住過去,妳想成就什麽,成名什麽?封面不是特別諷刺,也是自我警示。

陶碧泉《郁江詩》:這首詩多麽有見地啊!魏晉六朝時,人們視夷代為逆程,卻對世俗功名壹無所知。那些“想要成功”的人,也會在整個盛典中攜手共進。沒有字的痕跡,所以超級。

張超相當於讀了《曹詩三首·陶集》卷三:酒後忘憂,則樂而無憂。為什麽世人厭倦了功名之後還能忘記自己的清白?所以,靖捷毫不猶豫的說出來。

陶淵明隨筆|(053)二十杯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