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詩歌中的語序轉換之美

詩歌中的語序轉換之美

語序顛倒之美

唐詩中壹些普通的句子,如果在詩人的筆下經過適當的倒序和變化,往往會變得平淡為神奇,妙趣橫生。

“他知道今晚的露珠會結霜,家裏的月光要多明亮啊!."(杜甫《月夜憶兄弟》)只是說:今夜白,故鄉明。非常簡單的敘述。但壹旦語序顛倒,不僅新穎得體,而且寓意深刻,不僅蘊含著強烈的思鄉之情,而且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成為千古名句。

"香米啄鸚鵡粒,老鳳凰枝棲吳彼."(杜甫《秋興八首》)就是語序顛倒的典型例子。它的正常語序原本是“鸚鵡啄香米粒,鳳凰棲老青枝”。詩人巧妙地將介詞賓語組合成“鸚鵡粒”和“鳳凰枝”,“鸚鵡”象征著可愛,“鳳凰”意味著美麗。這樣,句意強調了“香米粒”的珍貴和“青枝”的美麗,引起讀者的想象,打開了詩的意境,充滿了情感。

“壹封信早打九天,晚打潮州路八千。”(韓愈《左遷蘭冠示侄孫項》)詩《八千路》應該是“八千路”,但我們讀起來覺得很順口。再比如“不要苛求長號,日月慘。”(李白《古風》34)正常語序應該是“日月慘照”,讀起來遠不如原詩吸引人。

這種倒置的目的是為了營造意境。

“天在藤外,要摸黑上頂。”(杜甫《府城縣季翔廟關閣》)後壹句正常語序應該是“上應暗”,應該是平仄,而這首詩的結尾對仗應該是平仄。為了註意平仄,詞序顛倒了。

“舊日淮水東,夜來女壁。”(劉禹錫《石頭城》)前壹句應該是“舊日淮水東月”,後壹句在陰平上不合適。倒裝後,平仄正好對應,從而使句子節奏和諧,音色優美,抑揚頓挫。由於調平而上下顛倒。

上面的例子是因為調平而反過來的。

“總記江湖白發,欲回天地入舟。”(李商隱《安定塔》)前壹句的正常語序是“常記江湖,歸白發”,但與後壹句的動詞並不對立。為了形成對仗,詩人故意把動詞“還”反過來,使句子整齊美觀。

另壹個例子是:“我聽到遠處的女人,在戰鬥後的哀號,我看到黎明中野蠻的漁夫和樵夫。”(杜甫《亭夜》)第壹句應該是“千人因戰而泣”,不能與對仗形成對偶,但倒裝後,第壹句和第二句是對偶的,朗朗上口,易讀易記。

這被對抗所逆轉。

"他從他臨時的宮殿裏凝視著荒涼的月亮,他聽到了夜雨中的鐘聲,切割著他的胸膛。"(白居易《長恨歌》)古詩詞中的七個音節大部分是2233。具體來說,詩應該是:走在宮裏——看見月亮——悲色,夜雨——敲鐘——斷腸聲。這句話很有節奏感,節奏很美。舉個例子,如果按順序寫:行宮月下悲,夜雨聞鐘斷腸,就有些平淡無奇,缺乏詩意。

又比如:“我能否在秋草叢中,或者只有斜陽穿過蕭瑟的樹林,追尋妳的足跡?."(劉長卿《論路過長沙賈誼宅》)正常語序應該是“人走了,獨尋秋草,夕陽西下,時空見寒林”,節奏是322,明顯沒有倒223那麽有節奏。

這是節奏反過來的。

可見,詩人通過顛倒詩的語序,增強了詩的意境美,增添了詩的韻味,也使詩充滿了韻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