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語言學認為,文學作為壹種能指,沒有固定的永恒指稱。換句話說,文學不是壹個先驗的客觀研究對象,而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被賦予新的面貌和姿態。劉勰在《文心雕龍·時間序列》中說“文之變乎世,興之衰乎時序”,就是這個道理。
文學自進化以來經歷了千變萬變,現代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仍在對文學的生產方式、傳播方式和閱讀方式發揮著革命性的作用。在新的語境中,“文學是什麽”和“文學的本質是什麽”這兩個重要問題得到了重新審視和反思。毫無疑問,隨著消費社會和網絡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文學觀念和文學形式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文學的意義及其規則受制於什麽樣的話語機制和意識形態,這再次成為作家和文學研究者關註的焦點。
事實上,從柏拉圖開始,文學作為壹門學科的合法性及其邊界就不時受到質疑。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認為:“文學和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這種自然是基於“原理”的“自然”,所以是“復制的復制”、“影子的影子”、“與真理隔了三層”19世紀初,黑格爾曾指出,藝術在工業面前沒有地位。“就其最高功能而言,藝術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已經是過去式了,所以它已經失去了它真正的真理和生命,它在現實中再也無法保持它曾經的必要性和崇高地位。”在他看來,藝術源於感覺、情感、知覺和想象,是人類非理性的產物。它以感性的形式表達並達到真理。科技的進步壹方面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同時也讓人類的精神生活更加貧乏。在強調理性、理智、規則和技術的時代,藝術的命運就是死亡和終結。
自19世紀以來,本質主義意義上的文學觀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動搖。尼采、德裏達、巴爾特、弗洛姆等人都對本質主義的文學觀提出了質疑。近年來,傳統文學觀念加速瓦解,對當代文學理論提出了嚴峻挑戰。在此背景下,文學研究的新動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壹是從宏大敘事向私人寫作的轉變;第二,從價值重估到價值重建;第三,從審美訴求到文化文本;第四,從精英文學到平民文學。
從具體的文本形式來看,主要有生態文學、網絡文學、文化文本、短信文學等新的文學類型。
(1)生態文學。生態學原本屬於環境科學或生物學的研究領域,但隨著工業社會帶來的全球變暖、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後果,人類不得不承擔自己的生態責任。當這種責任被作家以文學的形式體現出來時,生態文學或環境文學就產生了。“生態文學”作為壹個學科術語,最早是由美國學者米克爾1974在《存在的悲劇:文學的生態研究》中提出的。當時他采用了“素養生態”這個術語。65438-0978年,美國學者Rucker出版了《文學與生態:壹個生態批評的實驗》,第壹次使用了“生態批評”這個術語。此後,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逐漸在文學領域建立了自己的理論框架。隨著生態文學的逐漸發展,在未來的文學景觀中,它的存在可能不僅僅是壹種文學樣式,更是壹種生存觀和世界觀。
(2)網絡文學。計算機網絡的出現給當今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用“地球村”和“信息時代”總結了這種變化。網絡在人際交往中有自己的優勢。在這種新環境下,文學領域也出現了壹個新的類別——網絡文學。許多作家和評論家已經開始從理論上對其進行分類和研究,關於網絡文學的批評、研究和爭論也在發展。網絡文學的出現對傳統文學和文學觀念造成了諸多挑戰。然而,網絡文學的未來發展趨勢和前景目前仍是壹個有爭議和值得研究的問題。
(3)文化文本。如今,文學被視為文化的壹個分支或維度,文學只是最具審美的藝術表現形式。然而,就文學觀念本身的演變而言,雜文學的壹個重要特征是其文化性。傳統文學的學科邊界被更廣泛的“文化”概念所拆解和整合。文學的這種轉變與西方符號學和文化研究的趨勢密切相關。文化文本的主要特征是文學與文化的融合。經典文學的風格往往是精英知識分子創造的具有獨立人格的藝術世界,而文化文本則形成了文學與大眾文化的時態對應關系。西方的文化文本有多種形式,如後殖民文學、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等。在中國,有時尚讀本,也有文化隨筆。所謂時尚讀本,是指“對壹種新形成的小說形式的命名,是對90年代初出現的、90年代末興起的、在文學市場化時代形成的小說形式的總結和認定。”就其敘事風格而言,往往是對壹個社會原生態的模擬;其美學特征表現為:時尚性、復合性、市場規劃意識和城市流行風格。文化文本有多種形式。總的來說,呈現出多樣性和嘈雜雜語的局面。所謂文化散文,是指在消費社會中,在文化市場的引導下,個體之間的時空距離和文化差異逐漸縮小。散文已經從傳統個體世界的溫柔故鄉轉變為書寫大時代文化品格的文學散文,它往往以厚重的文化歷史反思重構當下的主體人格。
(4)短信文學。互聯網和手機的普及使人類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大眾的手機保有量在短時間內翻了壹番。手機普及的壹個重要結果就是交流方式的多樣化,比如通話、發短信、上網。手機時代,文學也開始以短信的形式廣泛流行。短信文學(或稱手機文學,“拇指文學”)最初的形態只是生活交流語言的短信,後來逐漸建立了簡潔、凝練、幽默、詼諧的基本話語機制,可以在瞬間傳播到四面八方。短信文學起初只是壹些簡單、活潑、文藝的句子或打油詩,後來出現了短小精悍的詩歌、散文、小說等,甚至還有嚴肅的作家介入創作和評獎。這說明短信文學或者手機文學已經引起了文學界的關註,它可能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以更成熟的形式進入文學理論的研究。
【原著經典選讀】
所謂生態責任,就是人類對自然整體的責任,所謂回歸自然,就是回歸生態整體,重新確認人類在自然整體中的正確地位,恢復和重建與自然整體以及整體中其他各種成分的和諧,以及生死與* * *的密切關系。
生態文學是以生態整體主義為基礎,以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為最高價值,考察和表達自然與人的關系,探索生態危機的社會根源的文學。生態責任、文明批判、生態理想和生態預警是其突出特征。
生態作家和生態文學研究者想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是:人類的文明和發展出了什麽問題,是什麽大錯誤導致了如此嚴重的危及整個地球和所有生命的生態危機?天人關系是什麽?人類應該如何對待自然?為了有效緩解並最終消除生態危機,保證生態和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的可持續存在,人類應該做些什麽和改變?
生態文學及其研究的繁榮是人類迫切需要緩解和預防生態災難在文學領域的必然表現,也是作家和學者在創作和研究領域對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命命運深切關註的必然反映。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06,11,2。
奠定生態思想基礎的是生態作家(利奧波德),掀起這壹思潮的關鍵人物是生態作家(卡森)。生態文學研究或生態批評始於20世紀70年代,並在90年代迅速成為文學研究的顯學。
王諾。歐美生態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
面對即將到來的21世紀,有兩種褒貶不壹的預測:下壹個世紀將是壹個“精神障礙流行”的時代,下壹個世紀將是壹個“生態時代”。
——陸淑媛。壹只猞猁的演講——關於文學、精神與生態的思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247。
所謂的“生態學”似乎不再僅僅是壹門專門的知識。已經演變成壹種觀點,壹種集自然、社會、生活、環境、物質、文化於壹體的觀點,壹種全新的需要進壹步完善的世界觀。
——陸淑媛。生態文藝學[M]。Xi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26。
因為文學藝術審美特征所依賴的節奏形式和節奏感應在文學生態系統的因素中無處不在,文學藝術可以直接與生態系統層面和各種因素發生生態關聯。
人類生態系統中壹切具有生命的靈魂和形態的因素,都可以在文藝中建立自己相應的形態,包括那些人們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理想境界,也可以把自己的姿態投射到文藝中,創造壹個“虛擬現實”,形成人們的心理環境。
——曾永成。文藝的綠色思維——文學生態學導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148。
所謂環境文學,立足於強化人們的環境意識,既揭露破壞環境的壞人壞事,又揭露環境觀念淡薄的醜惡和愚蠢的東西。還大力謳歌了為環境保護事業的蓬勃發展而默默奉獻的廣大環保工作者,歌頌了關心生態環境、熱心環保的新人、新事物和新的道德風尚。同時描寫了祖國壯麗的山河,描繪了人與自然奇妙和諧的關系,從而升華了人們的愛國主義和環境倫理觀。
環境文學是中國文壇最前沿、最具前瞻性的文學,是最貼近生活的文學之根。
——曾永成。文藝的綠色思維——文學生態學導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25。
什麽是網絡文學?這是壹個持續的爭議。我認為網絡文學是新時代的大眾文學。互聯網的無限延伸創造了沃土,大眾化的自由創作空間拓寬了世界。沒有印刷,沒有紙張的復雜,跳過出版社和書商的限制,無數人開始寫作,壹篇普通人的文章可以瞬間走進千家萬戶。
傳統文學是很有教養的,很優雅很安靜,但是需要慢慢走近。但是,網絡文學就像濃妝艷抹的小姐,誰都可以說。也許這就是網絡文學的吸引力,它有更多的休閑和自我表達的元素,非常容易閱讀。但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相比,在藝術上仍然粗糙、隨意,模式仍然單壹,遠遠不能滿足人們對美的更高要求。
網絡文學不僅使用書面語言,還使用多媒體語音語言和圖像語言。而且借助壹些新的硬件、軟件和網絡文學媒介,可以開發人的嗅覺、味覺和觸覺,達到真正的審美通感,讓人們在電腦上體驗到心跳、體溫、頭暈、過敏等微妙的心理變化。
大眾審美文化的選擇渠道的拓寬,改變了很多人的欣賞習慣,培養了新壹代的“媒體族”,它將文本閱讀與聲音、圖片、動畫等視聽觀看相結合,其多感官渠道的全方位接受,遠比單純的文本閱讀更直觀、更愉悅,因此有專家預言,未來的文學將更多地作為綜合電子藝術的組成部分或附屬品而存在,比如電視劇的劇本、電子遊戲的字幕等。
網絡文學的興起,悄然改變了傳統文藝類型的分類:在這裏,紀實文學與虛構文學、文學與非文學,或者說傳統文學類型中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的四分界限變得模糊。
在創作手段上,網絡寫手需要先通過機器換筆,讓辛苦的“碼字”通過鍵盤輕松輸入,也可以使用萬通筆或無線壓感筆進行手寫輸入,或者在交互語音平臺上進行語音輸入。
在立意方式上,傳統的文學立意完全是個性化的藝術思維。即使是集體創作,頭腦風暴的範圍也非常有限,而網絡創作則不然。可以由原作者設定某壹文學主題框架或文體類型,讓網絡上眾多網友就此話題各抒己見,進行群體意境,然後集中大家的藝術智慧進行創作。
價值取向從藝術真實向虛擬真實轉變,現實主義文學的客觀真實、浪漫主義文學的情感真實、現代主義文學的主觀真實在網絡時代趨於消失,因為網絡文學只關註文本本身創造的虛擬世界及其真實表達。
網民在衡量網絡文學的價值時,很少有有意義的探索和隱喻性的延宕,有的只是全方位開放的多媒體或超媒體情懷。這個時候,個人興趣和當下感受就會成為選擇和評價網絡作品的基本標尺。
——歐陽友泉。網絡文學概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8,9,44,45,45,46,47,48,49。
20世紀中外文學經歷了壹個從雜到純,再從純到雜的演變過程。第壹,從雜到純,不僅把古代廣義的人文主義寫作劃分為文學、歷史、哲學等不同的方式,而且文體的區分也越來越細致。20世紀後期,文學從這種風格的純粹中突圍,走向界限模糊的雜文學。
——蔣樹卓。批判的文化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
後現代主義認為,藝術和文化的軌跡已經從獨立的作品轉向藝術家的人格,從永恒的對象轉向短暫的過程,藝術不再是觀察的對象,而是壹種行為和事件,這表明藝術家的情感藝術魅力缺乏,已經退化到直接震撼感官的地步。
王嶽川。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0。
他(詹姆遜)在演講中區分了泛人類學文化與日常生活文化的異同,指出文化工業產品的泛濫使得研究者不得不把對象當作文化產品來看待,才能認識到它們的意義和本質,而現代和後現代的社會事實又把這些對象轉化為“文化文本”。
楊俊蕾。中國當代文論話語轉型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186。
.....閱讀意味著多重意義空間、多重信息內容和多重技術手段。與小說相比,讀者具有多重功能。就像壹個拼盤,或者說像壹個百寶箱,每當與“時尚”相關的內容元素和藝術元素被作家運用的時候,後現代藝術的拼貼技巧就被整合和建構,從而形成了壹個多色調、多意味的空間綜合體——“時尚讀本”。
……
.....精準的市場調研、清晰的時尚內容定位、快速的寫作制作、新穎的包裝、多元化的作品推廣方式,是《時尚讀本》創作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市場意識。
……
時尚讀者的美感和意義功能與摩天大樓、仿古建築、精品店、步行街、超市、酒吧等城市物理景觀相匹配。,形成供人們觀賞、遊玩、休閑、享受的都市流行風格時尚景觀。從這個意義上說,時尚讀者是都市文化流行風格在文學創作中的反映,都市流行時尚是時尚讀者可以及時追溯的題材和風格...
……
從文學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時尚讀者寫作作為城市欲望和時尚的象征性文本,可以成為我們研究當代城市文化心理的紀實文本。在時尚讀本中,準確及時地記錄了城市時尚元素的組合和流變趨勢,傳達了城市文化心態、生活形態、情感欲望空間的生活信息。
.....時尚讀者的復合表現也在壹定程度上拓展了“小說”文體的形式邊界和藝術空間。《時尚讀者》的復合特征雖然明顯保留了後現代主義影響下的拼貼,粗糙生硬,但卻反映了當代文化多元、復合社會背景下文學形式的變化趨勢。
李俊國。時尚讀本:當代小說創作新品種[M]//中外文化與文學理論:系列10。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5-59。
文化散文的興起是散文達到豐富深刻內涵的主要因素。以余、周濤、張承誌、史鐵生為代表的散文新潮流,代表了當代散文文化反思的新高度和主體性人格重建的深遠方向。
在藝術品位上,他們的散文體現了“大質量感”和“大散文”的氣勢,遠在多年來柔弱、細膩、瑣碎的散文等平庸之作之上。
散文在他們的作品中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寓意深刻,靈動。他們以開闊的視野、凝重的思想厚度、深刻的人生閱歷、不拘壹格的寫作氣勢,為散文改革的大潮增添了厚重而堅實的力量。
——魏天祥。20世紀90年代文藝新變化研究[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 67-68,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