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
2006年2月4日65438+10:38大中小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如何抵制媒體低俗化是媒體市場管理的熱點問題。面對壹些地方充斥的暴力、色情、醜聞信息,壹些學者提出了加強政策規範、行業監管、提高媒體自律等應對低俗化的措施。本文認為,遏制低俗化,提高媒體質量,必須回歸新聞本位,使新聞深入透徹,真正提高新聞的信息含量,建設“有價值、有進取、有公益”的新聞傳播事業。
第壹,關註公共新聞
壹個名人的緋聞,壹個惡性案件的血淋淋的細節,壹個大牌歌手的緋聞,他卷入了什麽官司,有什麽新的進展...想象壹下,當我們打開報紙,打開電視時,我們會有什麽樣的感覺。看了太多的醜聞、暴力、娛樂信息,觀眾沒有得到自己需要的有用信息,反而成了淺薄無聊的看客;媒體演變成了職業“偷窺者”,媒體的悲哀在於越來越失去受眾的信任。
新聞不能就這麽下去。壹些西方國家的從業者對這些現象也有清醒的認識。1997期間,美國幾大報社記者聯合發表了題為《關註聲明》的聲明。聲明說:“許多記者感到偏離了他們的初衷,甚至對新聞的意義產生了懷疑,想知道為什麽嚴肅的新聞可以演變成觀點新聞、信息娛樂或聳人聽聞的新聞——新聞可以提供娛樂,逗人們開心,讓我們振奮。但新聞機構也必須報道對我們至關重要的不斷變化的事件,並討論民主的話題。第壹修正案解釋了我們應該享有自由,但也規定了我們的義務。”(1)
“我們的職責”就是目前缺乏對基本公共問題的報道,也就是美國新聞界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新聞概念——公共新聞,又稱公民新聞。指與市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報道,如關於水、電、氣、交通、教育、衛生等方面的新聞;國家或地方政府發布的政策法規信息。公共新聞還包括對社會問題和社會弊端的報道,如行業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調查監督稿件。顯然,公共新聞與明星軼事、性醜聞等新聞明顯不同。它不以吸引觀眾眼球的商業邏輯而存在,而是專註於報道社會發展的基本問題。公共新聞與公民生活密切相關,受眾密切關註。從這個角度看,新聞是壹種公共服務。試想,當媒體報道明星誕生的熱情超過對國家頻發礦難的關註時,媒體的責任感可想而知,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會大打折扣。負責任的新聞媒體應該回歸面向社會基本問題的公共新聞,同時娛樂受眾,這樣的媒體才不會陷入庸俗化的泥淖。
第二,把握新聞寫作的尺度
先看兩個新聞寫作案例。今年7月,大連壹家都市類報紙用五張圖、近壹個整版的篇幅報道了壹起普通車禍引發的糾紛:兩車相撞後,車主發生爭吵,隨後開始打鬥,直到交警趕到現場。整個開發過程是固定的,可謂全程跟蹤。另壹則新聞是,四川某報社記者采訪壹位彩票中獎者時,竟然問出了“等他有錢了,會不會和老婆離婚”這個問題。這真的讓誠實的贏家看起來很尷尬。
以上兩條新聞屬於社會新聞,具有壹定的新聞價值,但在稿件寫作上存在程度偏差,使得新聞價值趣味低俗。本文認為,記者在采寫新聞時應註意寫作的尺度:
1.災難事件報道應註重人文關懷。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內心具有同情、移情和親情的能力,這也是災難事件頻頻見諸報端的原因。需要強調的是,媒體在報道跳樓、車禍等災難事件時,要有人文關懷,不能只寫慘烈的情況,還要寫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對於壹般的事故報道,記者要調查事故頻發的原因,是否存在駕駛員主觀原因,提醒駕駛員“現場照片+人員傷亡+事故原因正在調查”的固定模式不值得走。同樣,在今天新聞率很高的跳樓新聞中,媒體通常會報道樓下擁擠的場面。此外,可能還有壹張所謂“撞擊”的照片——跳樓者墜地的慘烈情形。其實這種新聞,記者應該在腦子裏多打幾個問號。經常跳樓意味著什麽?這種行為伴隨著怎樣的社會心理?有了這些問題,新聞才能有意義,有味道。這種包裝好的新聞,在簡單逐篇報道的基礎上,根本沒有競爭力。
2.加強娛樂記者的專業培訓。
娛樂新聞是媒體低俗化的“重災區”。現在的娛樂新聞似乎陷入了壹個泥潭:盲目跟風,捕風捉影,然後出面辟謠,這已經成為壹種模式。對於媒體來說,名人有壹定的新聞價值,這無可厚非,但並不是名人的壹切都是新聞,這就需要娛樂記者和娛樂編輯具備良好的新聞理論素養來理性評價和衡量。今年3月3日,東北某媒體的子報轉載了《雷鋒初戀女友照片首次公開》的報道;3月4日,該報集團的另壹家子報刊登了《雷鋒的初戀女友?沒有這回事,用知情人的故事,否認女朋友問題。不考慮新聞價值,同壹集團內的兩個子報能有兩種不同的聲音,足見編輯和編輯的理論素養。
娛樂集團的編輯力量相對較弱,這主要體現在編輯和記者的專業知識上。對於媒體來說,娛樂記者準入門檻低,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有些媒體負責人甚至認為,只要版面和時段不留白。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前壹階段,搖滾明星竇唯用極端的方式(燒車事件)給新聞界敲響了警鐘。娛樂記者對新聞理論的要求也比較高,不能因為是娛樂新聞就“八卦”。因此,嚴格要求和加強娛樂記者的專業理論培訓是極其必要的。只有這樣,寫稿子才能用理性代替掌聲,娛樂新聞才能賞心悅目而不流於表面。
第三,防止新聞“千篇壹律”
“刻板印象”的概念是指當壹個人接觸到新事物時,大腦中的刻板印象會被自動激活,從而提高認知效率,但難免會有刻板印象、偏差甚至誤解。
新聞作品趕時間,記者有截稿時間,大腦固有的刻板印象正好適應了新聞稿對時效性的追求,所以記者在稿件寫作過程中難免不受刻板印象的影響。社會學家布迪厄壹針見血:“問題的答案是,他們用‘固有思想’思考...提供文化快餐,提供已經提前消化的文化食品,提供預先形成的思想”。(2)
刻板印象很容易讓記者“想當然”,甚至采訪還沒結束,結論就已經出來了。記者只需要收集進壹步的材料來證明已經形成的“結論”。在1999期間,當美國媒體報道中國科學家李文和的案件時,李文和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被定性為間諜。這是典型的刻板印象構造出來的新聞,是美國主流社會壹些人對華人根深蒂固的偏見造成的。記者刻板的思維方式,“這種鏡像遊戲忽明忽暗,最後造成壹種可怕的封閉現象,壹種精神上的禁錮。”(3)新聞刻板化的直接後果是,寫作模式套路化、刻板化,某個形象甚至被“妖魔化”。比如目前壹些媒體對農民工的形象就是貧窮、無知、貪小便宜、小偷小摸。
為了克服新聞寫作中的刻板印象,記者需要進行不同的和創造性的思考,不被刻板印象所束縛,從多個角度反映社會現象。2006年4月,大連《半島晨報》報道了壹則警方人道處理此案的新聞。據記者介紹,當時她在公交車站換車時,看到壹個小夥子在雪堆邊找眼鏡,有壹個警察在幫他找。警車的警示燈沒有關閉。記者問了圍觀的人才知道那個年輕人是個小偷。被發現在車裏偷錢後,他從車裏逃了出來。逃跑時被雪滑倒,被人抓住。小偷的眼鏡掉到了地上。如果按照八股思維寫這篇稿子,只是壹個普通的警察抓賊案件,甚至算不算新聞都值得商榷。但記者可以從細節入手,突破常規思維,從“警察人性化辦案”的角度出發,寫出壹篇角度非常尷尬的稿件。
媒體必須是高質量信息的提供者,壹個好的記者應該從新聞的職業追求出發,為讀者提供客觀全面的報道。希望在媒體上看到更多這樣的文章,打破僵化思維,真實反映社會生活。這也是抵制低俗化的重要方式。
娛樂節目低俗化的原因分析
很多節目為了爭取更多的聽眾或者觀眾群體,把焦點放在“性”或者“殘忍”上,瘋狂地打擦邊球。壹些娛樂訪談和綜藝節目經常用淫穢的段子、曖昧的文字、曝光的鏡頭來吸引觀眾。比如2005年5月,壹家電視臺播出了壹個節目,叫《壹只貓能從四層樓上掉下來安然無恙》。節目中從四樓左右扔出壹只帶彩色條紋的白貓,讓喜愛小動物的人們心驚肉跳。節目第壹集也有讓參與者吃蟲子蚯蚓的事,低俗惡心。
有些節目為了追求收視率或收視率,甚至顛覆傳統,挑戰道德,發現“醜聞”和“醜陋”。長得醜但超級自戀的“木子美”、“芙蓉姐姐”,正借助電視廣播網等媒體成為“明星”。在主持人的惡意提問和被采訪者的肆無忌憚的曝光中,觀眾的嬉笑怒罵,推動了廣播電視臺的收聽收視率直線上升。
娛樂之所以低俗,有三個原因:
(1)當今社會發展,大部分人都在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我們要面對壓力和委屈,無處發泄和釋放自己的情緒。這種時候,這種人就需要娛樂來緩解這種情緒。他們對壹切循規蹈矩的東西感到厭倦,對壹切教育意味濃厚的節目感到叛逆。他們只要求簡單的放松,用壹些“俗”的東西來發泄和彌補。這些構成了低俗文化的需求市場。
(2)國內娛樂節目抄襲國外。有些節目幾乎是“原創”,開場音樂、音效甚至主持人開場說的都是壹樣的。國內壹些廣播電視制作人喜歡拿來就照原樣“抄”。結果由於文化傳統和文化環境的差異,這些娛樂節目在到達中國後遭遇了“水土不服”。
(3)有人總結說,廣播電視娛樂節目低俗化的原因是因為“收視率或收視率”的壓力。央視著名主持人崔永元甚至發出了“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號召。
目前有壹種錯誤的觀點認為在廣電領域很有市場。根據這種觀點,國外有壹種觀念認為,提高報紙發行量很簡單,那就是降低格調。同理,我們要提高收視率,不能故作優雅。我們不能怕低俗,更不能被人批評低俗。
作為衡量電視節目受歡迎程度和市場占有率的指標,收聽率或收視率可以說是廣播電視引入中國後走向和接近觀眾的重要標誌。但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所說,收視率是壹把雙刃劍。
恰當使用數字指標,會讓媒體更好地考慮受眾的需求;過度使用會使媒體走上盲目迎合低級趣味的庸俗化道路。
有專家指出,電臺收聽率差,電視臺收視率差,根源在於經濟利益。媒體要生存,必須有廣告;要吸引廣告主,就要有壹定的受眾。這使我們回到我們的第壹個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媒體不得不在流行的娛樂節目上動腦筋。為了贏得比賽,很多節目都走上了低俗化的道路。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周興對“俗”、“俗”、“俗”做了概念上的區分。在他看來,通俗是壹種貼近普通大眾、表達普通人生活理想的藝術形式,對應的是壹種更高雅的藝術;庸俗是壹種品味平庸、不求上進、沒有高尚追求、得過且過的生活態度的體現;粗鄙是壹種卑微的本能沖動,已經不在藝術表現的範疇,對精神世界有不良影響。
專家指出,電視節目中有更多的娛樂因素可以理解,這也是對節奏更快、壓力更大的現代生活的有益補充和宣泄。但是,作為媒體人,我們必須警醒,普通人真正期待的是人氣之上的精神滿足,只有感官上的愉悅,沒有來自內心深處的感動,這樣的節目是不會有生命力的。
惡俗和流行的尺度不難把握。每個主持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在展示什麽。作為大眾文化的壹部分,好的廣播電視娛樂節目可以釋放個性,宣泄情緒,傳遞主流價值觀,促進社會健康發展。但如果娛樂節目陷入低俗化的泥潭,壹味追求感官刺激,宣揚錯誤的價值觀,就會成為壹種精神汙染,對廣大觀眾尤其是未成年人造成負面影響。
所以,主持人最重要的是明白妳在為誰說話。妳代表的是黨、政府和人民的聲音,而不是妳個人的聲音。妳不能說妳想要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