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命運總是相互依賴的。1962年,上海市書法篆刻研究會(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前身)舉辦書法展,周慧珺被選為米芾附近的“蜀蘇帖”,還刊登在《新民晚報》上。壹個小實驗的成功使周慧珺深受鼓舞。她拜沈、龔、翁開雲、白蕉等名師學習書法,並壹直在各種字帖中,對書法藝術的熱情正在迸發。
沒想到“文革”來了,父親被推翻,她也成了“黑五類孩子”。她父親所有的收藏都被偷了,全家被迫搬進壹個儲藏室。儲藏室又小又暗又潮濕,周慧珺的風濕性關節炎越來越嚴重。壹次偶然的機會,周慧珺在床下發現了壹盒沒有抄走的字帖。從此,周慧珺把痛苦埋在心裏,把身心沈浸在字帖裏,品味著古文字的布局,書架結構的伸縮開合,字間的密密麻麻,日復壹日地研究字帖,寫字成了她快樂的源泉。
命運再壹次向周慧珺展示了壹抹亮色。1972年,毛主席會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時,發表了“學壹點歷史,學壹點哲學,學壹點書法”的講話。1974年,周慧珺被上海書畫社選中,書寫行書《魯迅詩詞歌賦》。這本字帖充滿了米菲的朝氣與優雅,有著穩重而寬廣的面容。無數年輕人為之驚嘆,為之折服。誰能想到,這本字帖是壹個身有殘疾的弱女子寫的!這本字帖,壹版印刷,已經發行了1萬冊!周慧珺壹帖成名!然而,周慧珺非常清醒。她認為自己還不成熟,沒有自滿。她反而更多的參與到了碑帖書法的研究中。她為碑帖書法的剛直所傾倒,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與碑帖書法融為壹體,剛勁有力,含蓄嫵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