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沙本名賢章,字公夫,謚號石齋。世人皆知他為白沙先生,子水後來歸人。廣東省江門市白沙鄉(原新會縣下轄)人。
生於朱瞻基宣德,明宣宗三年(1428),卒於李朝朱湖堂十三年(1500),享年73歲。後人將他的文集命名為《白沙全集》。
因為他早年的家庭背景沒有建立在足夠的材料上,所以僅憑“向星”的分析,他在經濟上不可能很富裕,相當於壹個小土地出租人或者小地主。“有二頃良田,耕之足以自養”(《致鄧杜甫》)。他的祖父叫陳,是個“隱士”。他“不諳世事,所以喜歡讀老石的書,崇拜陳僖儀這個人”(向星)。父親陳聰雖然沒有做官,但卻深受道教的影響。27歲去世,白沙是遺腹子,24歲由寡母和爺爺撫養。可見他出身於封建社會的書香門第,但並不十分富裕,也絕不是“十室九廚”的農民家庭。
“獻張儀為秀偉,右頰七斑”(《明史》),簡單勾勒出他的形象。紫砂男孩勤奮,聰明,記憶力強,學習成績好。19歲就是秀才了(1446)。他的老師看出他的文章異於常人,“世網不足以持之。”20歲(1447),朱祁鎮道統十二年鄉試,獲封爵。正統十三年(1448,21歲)考中副科,入國子監讀書。“再去禮部,非第壹”(《明史》)。換句話說,在21歲和24歲時,他去了禮部,在孫山失去了名聲。
因為仕途不佳,連進士都考不上,所以可以說是封建社會的失意知識分子。於是他改口,既然沒能做官,就在學術上努力。27歲(1454)離開家鄉,去了江西。住了半年,沒日沒夜的談窮書。”(《明史》)吳玉璧當時已經是著名的理學家,白沙受他影響很大。回到家鄉後,他閉門讀書,“窮盡天下古今經典,解讀舊官小說”(《向星》),奠定了他淵博學識的基礎。
他認為大量讀書不是得道之道,於是“築陽春臺,靜坐其中,數年無戶外痕跡”(明史)。這段生活,後來被他的得意門生張在《白沙先生墓表》中詳細描述:“江油吳莊聘齋遊山玩水,激勵他揭竿而起,卻壹無所獲。”回家後,杜門壹個人掃了壹個房間,靜靜地坐在裏面,雖然家人很少見到他。如果他這樣做了幾年,什麽也得不到,就趕緊把功課掃了,或在森林裏唱著歌,或孤獨寂寞,或在小溪的音樂中弄了壹條船去學校,忘了身體,捐了眼睛和耳朵,失去了心智。過了很久,他有所收獲。所以我相信自己。“當然,白沙的靜學也不是沒有所得,就像他在《學趙》裏說的那樣,“仆不能趕人。二十七歲時,我開始向吳學習...但不知何去何從,比白沙更勝壹籌,杜門出不去。我只想努力工作...於是我放棄了復雜,去約我,我卻在靜靜的坐著。時間久了,就會看到自己內心的軀體,有隱有露,常有若有若無。.....於是他悲傷又自信地說:“做聖人有什麽意義?“向仆人學習的人應該安靜地坐著並教導他們”。這說明他潛心學習,研究出壹套教學方法,成為當時很有影響的“學者”和“隱士”。(即大學者、教育家)
他的“大學者”的名聲是在四十歲時獲得的,也就是在朱見深成化二年,他回到了國子監。祭酒之刑,乃嘗與師洋詩“今日不再勝”,驚曰:“龜山不如它”。毛焰在朝鮮說,真正的儒教會回來。因此壹戰成名,震驚京城(明史)。這真是“十年默默無聞,壹舉成名。”他的名聲,可以說,從此影響深遠。
事後,他的學生聽了覃和的議論,立即抵制罷官,“持弟子禮,獻章”(《明史》),於是在吏部文選司做了壹段時間的小官,這是他壹生中唯壹的壹次“官命”。不久,他南下,回到江西、廣東老家從事教學工作。
當時名聲越來越大,“天下學者日進”。據《新會縣誌》、《白沙兒女傳》記載,在當時南方偏遠的新會,出現這樣壹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實在了不起。據《列傳》“天下有千人。”他教過的學生,很多都成為了當時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作家,在當時的國家身居要職。最著名的有:“成化二十年進士南海張彥士,戶部主事。”(《明史》)詹若水《李、南京官、李、兵史》,在萬千學子中地位最高,成就最大的,就是他。而且他對自己的老師非常尊敬,比如“水月若生,建書院以祭”(明史),還有東莞的、遼東益州的、東莞的林士密,都是他喜歡的學生。
他當時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海外都有很大的影響。他拜訪了兩個西方諸侯國的使臣和諸侯國的島嶼,以示安慰,他們都向陳白沙先生致敬。”(“行”)
他的名氣越來越大。成化十八年(1482),五十五歲。“廣東是邵鵬,總。杜舉薦。召至北京,試吏部。屢辭之後,不斷乞助,授翰林院檢討以歸。”皇帝稱他為像官,借口吳是官,理由是母親年老多病,久病不愈。最後,他以“名義”官員的身份回到家鄉。直到去世,他幾十年都沒有做過大官,勤於教書,潛心學習。
因此,陳白沙先生是壹個典型的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直知識分子,而不是像有些人指責的那樣,是地方階級政治中保守勢力的代言人。
(2)
今天,我們要評價壹個歷史人物,就要把他放在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中,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評價他,決不能以今天的眼光苛責古人。這是我們研究的出發點。
關於對陳白沙先生的評價,古往今來壹直存在爭議,尤其是在今天的哲學家中。這個問題我後面會介紹。我先發表壹下對陳白沙的看法。我認為陳白沙先生在歷史上起到了進步的作用,現在分為以下幾點:
第壹,他是明朝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白沙先生的思想繼承了宋代儒學的影響,是啟蒙儒學的開山鼻祖。他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歷史中間人。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敢於挑戰陳腐的朱成理學,敢於改革創新。正如黃宗羲所說,“(白沙)有自己的門,非同壹般。”章太炎說“郎朝學名,儒教獨立自足,始於陳白沙。”在明朝那個時代,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地位,親自倡導程、朱、冼為唯壹統治者的思想,思想受到嚴格禁錮,不敢越過朱學說的界限。“在明初,所有的儒家都是齋藤優子的後裔,他們互相學習。曹端和胡堅守自己的事跡,堅守儒家的本真。‘無人敢改鋁’(《明史》)。而陳白沙先生恰恰敢於觸碰和突破思想壁壘的束縛。所謂“學術分野始於陳憲章、王守仁”(《明史》)。他說,正是在這種哲學思想的立場上,他敢於提出自己的理解。(道教入門)
至於他的“道”,這是他的哲學中的壹個根本問題,“道是天地之本”(上篇,關於前輩說他視玄綿塵為金之王),壹直是哲學家們爭論的焦點。如何理解他的“道”和“心”,將在本文後面介紹。
第二,他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這是任何人都無可爭議的,應該在中國教育的中心占據壹個位置。為了紀念這位教育家,香港同胞在香港黃竹坑創辦了陳白沙紀念中學,培養了許多人才。陳白沙先生從27歲開始在江西吳玉璧求學直至去世,壹生致力於教育事業40余年。以下是他在教育方面主要成就的簡要介紹。
(1)教育自由裁量權理論是自我滿足的。他明確指出“如果壹個人想向壹個聖人學習,畢竟他應該向他學習。道若只求其利,恐最後不易彌補,枉死。”(呵呵黃門)
(2)他主張教育沒有階級之分。“那些卑微的商人和農民的仆人受到妳丈夫的問候,妳會告訴他們這壹切。世界上有很多人被它改造了。”(《向星》)
(3)他主張勤於學習,勤於實踐,勤於獨立思考。除了四書五經和羅、閔語錄,他連“小說”也沒放過。他博覽群書,坐著不動看書。“我不離家,今年就十周大了。”(《初秋之夜》)他在《致陳炳昌(四)》詩中說;“我沒有兒子,我也有,但不管是不是我說了算,我兒子怎麽了?人生壹世,落葉在風中打轉,虎威不歸,濁水連清。”這體現了他提倡獨立思考、反對唯諾諾主義、墨守成規、保持進取精神的教育思想。
(4)他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反對設立過高的目標。他說:“腳不沾地不要緊,白雲會隨妳而歸,就在茫茫天際,不遠。”(《向星》)他在《李文熙文集序》中寫道:“去品味李德福的文字;學者從事學問,成就深厚,中國實行自鳴得意。”他在《與何學習》壹書中對這個問題解釋得比較透徹。他說:“前人為學知疑,小疑小進步,大疑大進步。那些懷疑的人也有機會認識到。經過壹番開導,再無其他上進之道。即此為司級,學者必隨時代,漸達耳。”
(5)他重視德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當然,他當時的道德教育是封建倫理道德的教育,也就是強調禮儀,絕不是我們今天的* * *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他說:“棄禮從俗,以惡名教事,聖賢不為。我願意提升這顆心和更多的壹切,我不會讓它倒下。我不會留著它,我也不會留著它。其中,沒有幸存者。”(《隨何學習》上)他長期生活在農村,貼近群眾,貼近生產。他寫過很多田園詩:“偉人謝名利,好馬克制。我恥於返農,貪得無厭忘了想。”(回歸田園第二部)在《大年三十回家》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勞動教育的思想。詩裏說:“我老了,身體弱了,就要多多留心,小公牛要為我長角長脊,給我壹個家。”除了平日的教學和學習,他還喜歡釣魚。今天,江門市常棣路仍保留著“陳白沙釣魚臺”紀念館,以紀念陳白沙先生..他重視教和學射禮,射禮是壹種體育鍛煉,可見他對體育的重視。
他創造了壹套“休息”的教育方法。“對祭章的研究主要是靜態的。其師,乃使坐明,無聲提線索。”(《明史》)他說:“好學之師,體察運動之本質,體察體之存在。”(《論與何學習》)“欲學,須從禪定中培養線索,應與方鎮商量。”他的“靜坐”和“休息”不是簡單的靜坐和休息,而是學習壹定的知識。在壹定的知識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真實體驗,把死知識變成活知識,這需要壹個消化、思考、分析的過程。這取決於“在冥想中培養壹條線索。”他的得意門生張偃師寫道:“初進士,受言礙,故常訓之日,出視耳,皆空。”後來我怕學者們偏向虛無和沈默,就壹直訓練:不離開日常生活就能看到放風箏和潛水的奇觀。每壹個大師都是隨其所見所聞,堅持其所想,天下人都是隨其所見所聞,堅持其所想,足以知師之道。(向星)這段話可以概括白沙先生“重在靜”的教與學方法的全過程。他教導學生提倡啟發式教學,廢除填鴨式教學。在他的詩《示雨》中,他用比喻來說明他的啟發式教學方法。詩中說:“天命流行,機活潑。順其自然,風箏飛,魚兒跳。到了山不渴,近了不能渴。他想把金針教給學生,但只能按照“真機活潑”、“萬物自然”來做。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啟發式教育,按照教育規律辦事。
第三,他為人正直,誠實,言行壹致,品德高尚,不愧為老師。正是因為他早年事業失意。斷了他往上爬做官的念頭,於是鉆進了學習教育的崗位,成了“大學者”。如果他早年“成功”的話,恐怕不會有這麽大的成就。正是因為早年的“失意”,他對名利產生了逆反心理,對名利十分輕視。他在《送紀回賈三世》壹詩中寫道:“何以富?妳為什麽窮?壹個是利益驅動。到死都不能休息,老公就坐在這裏,但是我不太了解。別裝聖人了,現身吧。盡管兩廣大臣邵鵬和巡撫朱穎多次推薦他,皇帝也想起用他,但他“壹再辭職,苦苦哀求”。(明史)他甘願過這種老師的清貧生活。正如他最好的朋友勞倫稱贊他的那樣,“我不想成為富人,但我想成為窮人。“別人捐錢幫他,他拒絕了。他在《致鄧都督府》壹文中寫道,“能與他人(謙名)並無二人,有二頃良田,足以養活自己。“他生活在壹個明朝統治者日益腐敗,外患內憂,階級矛盾尖銳,南方農民和少數民族鬥爭不休的時代。陳白沙先生作為封建社會的‘大學者’,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當然不會加入‘農民暴動’的行列,但他對農民深表同情,對那些貪官汙吏深惡痛絕。他聲稱那些“貪官汙吏對漁民的侵害更甚於小偷。”(與劉方伯東山先生)他管那些叫“官僚”,“魯叔”就是“瓜牙當道”(《鱷魚島遇上老虎》)。他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壹個和平安寧的社會,要求勞動群眾豐衣足食。從他的詩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洗日月,再洗天地。“不止天地明,天下無甲。”“我盼著百谷春來,我餓了。”當然,他所謂的“政治理想”在那個社會是無法實現的。但是,他表達了對黑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在他的詩裏,經常可以找到“不傳法,不穿衣”(夢)(“妳”)這樣的詩句。縱觀他的壹生,許多關於主持正義、愛民、主持正義、賞罰分明的軼事,在他的家鄉江門市(包括新會縣)源遠流長。他樹立了榜樣,贏得了人們的尊敬。
第四,他是壹個有影響力的哲學詩人和書法家。雖然他自己謙虛地說“我不寫青山的書”,但他的子女收集出版了他的作品,共1997首。他的詩有三個特點:(1)富有哲理。他經常通過詩歌生動地展示他的哲學思想。他那首壹舉震驚朝廷的名句“今日不能與楊貴山押韻”,就是壹個有力的論據。(因為原詩太長,50句25韻,只記錄了幾個例子)“德為沃土,言為糠。”這就是他重視道德、人品、思想修養。看不起那些靠“文章”作為“官位”敲門磚的名利思想。“善修到底,切忌物欲。”這首詩體現了他的“自得”。“理解這壹原理”的哲學思想②富於普及性。在他的詩《回歸田園第三部》中,他描繪了壹幅南方貧苦農民家庭的悲情畫卷。“近日織範徒,市販望,自東,夕望西巖。窮女人紡得好,燈下成了舊衣。但使家豐衣足食,勿問我違。”他的詩在南方有壹定的影響。他的7首詩入選《歷代嶺南詩選》。同時,他對文學理論也有獨到的見解。他在《答張詩》中說:“壹般來說,詩貴在自然、含蓄,不加刻意的點綴。隱藏的形式和陰影就像是世界上的壹種商業暗語,讓人捉摸不透。這就是所謂的雅間。(3)考慮周到。因為長期生活在農村,農村生活與他息息相關。他同情農民,揭露黑暗的現實。他在《哀雨為黃》詩中寫道:去年谷中無雨,今年多種欲死之雨。農民十房九房不做飯,那天堂是什麽?自從西賊來淹,19年停供壹億,分支官多,江邊人越來越多。舊債未續,今中有逃亡屋。安可以替妳申訴,五風十雨也不會有壞年景。”這簡直就是南方貧農逃亡的畫面。像這樣思想性很強的詩歌,可以和杜甫的《三吏》、《三別》、《秋風破草堂》、白居易的《秦中吟》、《新樂府》相提並論。他的書法自成體系,蒼勁有力,渾厚有力。
第五,他有民族氣節的思想。他的愛國主義和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在他青年時代形成的。“少讀宋代崖山大臣之死的事件,掩淚。”關於他這方面的史料和事跡,很多美麗的傳說和很多詩詞歌賦,新會和江門都沒有收集到。在各地,陳白沙先生寫的碑文很多還沒有整理出來,流失很嚴重,應該引起重視。據(新會縣誌)記載,他的詩《登崖山觀奇石碑》中寫道:“經年讀碑,野鬼猶焚野。不知如何恨國,只看奇石問玉橋。”還有他的《吊衙門》等詩,都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和人定勝天的思想。這些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解放後,董同誌寫下《遊衙門》詩:“咎名留張洪範,義將爭傳盧秀福。大是大非,漢愛漢恥胡。”有郭沫若的《衙門詩》和陶鑄的《衙門哀》,反映了“四海壹家”的思想,直接受到白沙詩歌的影響。
以上五個方面描述了陳白沙的歷史貢獻,雖然不全面,但可以勾勒出壹千個輪廓。這些都是歷史事實,歷史上已經普遍肯定,爭議較少。問題是他的哲學思想差異很大,後面介紹。
(3)
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壹般從兩個方面評價陳白沙先生。
第壹,我認為陳白沙的理論是正宗的儒學。他的弟子們壹般都這樣認為,無論是詹甘泉、張炎氏、林詩琦、林濟喜、覃和等。,都認為自己的老師繼承了孟子、晏子、周敦頤、程顥、程頤的學說。雖然他們對自己老師理論的理解不同,發展方向不同,但都說自己的老師是正宗的儒家,這是壹樣的。後來高攀龍說陳白沙是“曾點壹脈”,李廷機、鄒德寶、申時行也認為陳白沙先生是“聖門壹脈”正如詹甘泉所說:“君子之道是周成之道,周成之道是孟子之道,孟子之道是孔子之道,孔子之道是文、武、玉、唐之道,文、武、玉、唐之道是堯舜之道。”(廣東秀山白沙書院實錄)對陳白沙先生評價最客觀的是明代大哲學家黃宗羲。他的《明代儒學與白沙學案》是中國古代對陳白沙先生最系統、最概括的評價。他說:“有明確的認識,在白沙開始潛移默化。它的緊工都是修身養性。情緒不發而空,所有的感覺都是混雜不動的。至陽明而後大。兩位先生的研究最相似。不知道為什麽後來陽明再也不談了。鄭德十四年,薛中立和陽明的高徒也邀請白沙到孔廟祭拜。有必要向老師學習。”這段話本來是對陳白沙先生歷史地位的壹個非常客觀的評價。可惜後來很多哲學家教授都把它列為“唯心主義”的基礎。他們的邏輯推理是:王陽明是唯心主義的,所以陳白沙也是這樣的生物。這顯然是對黃宗羲本意的扭曲,是機械的類比。
第二,陳白沙的理論是禪。這所學校是。胡、夏尚普、羅欽順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胡曰:“有太和之論,故學者刻意靜坐,多徜徉禪境。”夏商普說:“蓋東坡學佛學,白沙學近禪,故雲兒”。(夏東言文集)這個學派對後世影響很大。日本近代哲學家渡邊秀芳和中山大學教授李金泉也認為,“陳白沙的思想也來自禪宗和陸象山的研究。”其實陳白沙先生是通過談仙、談佛來表達他的哲學思想的。易左軍先生說得很清楚,他說“白沙的思想是受佛教影響的,所以不必否認,但是白沙的禪定只是聖功的壹個道具,他的壹切知識都來自禪定。雖受佛教影響,但有知之必要。”《廣韻托仙》這首詩最後被誹謗,那麽他到底托佛修了多少次呢?他在江門造了壹艘船,聽到了玉塔的歌聲。"
而到了近代,由於西方哲學在我國的傳入,鄰居們對陳白沙先生的評價就更加復雜了。海外各國(尤其是臺灣省、香港和新加坡)都非常重視“理學的研究”,並且(宋明以來的儒生們說)以此作為他們社會思想的指導。自然,陳白沙先生是重點研究對象之壹。解放前,國民黨偽行政院長王編輯出版了《白沙年譜》,香港中文大學簡又文教授、陳(陳白沙後裔)出版了陳白沙專著。在此,我想就陳白沙的遺作《白沙全集》補充幾句。最早的版本是由他的學生容觀編著,於明清弘治十八年(1505)出版。《白沙全集》木刻版約有十個版本,其中以康乾年間的木刻版最為流行。今年7月,中華書局將為讀者出版《陳憲章》,這是壹件好事。
據我所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副校長巴穗先生也是研究陳白沙先生的專家。
渡邊秀喜對陳白沙先生也有專門的研究。
關於國內(指大陸)的陳白沙研究,從1957到1960有過壹次大辯論,現在正在醞釀第二次辯論。這場辯論分成兩派:
第壹,我認為陳白沙先生的哲學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這個學派在哲學領域占多數,只要打開各個大學教授寫的《中國哲學史》就可以看出來。下面是壹些有代表性的想法,分別介紹:
(1)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研究室的同誌認為:“陳憲章是學術史上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繼承者。然而,他自己的哲學經歷了壹個變化的過程。.....陳憲章所謂“主靜”是陸九淵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理論的直接繼承。.....像所有主觀唯心主義者壹樣,陳憲章的思想最終表現出傲慢和唯我主義。”(《中國哲學史資料選編·宋元明系》第446-447頁)
(2)馮友蘭先生認為:“(白沙)蓋先學是,而後自鳴得意,則是o……”而他的所謂理,也正如香山的所謂理。”(《中國哲學史》。卷二,第946頁)
(3)範先生認為:“他(白沙)也是象山那樣徹底的理想主義者?.....重視禪修的想法完全脫胎於佛教禪修,但不可否認。”(《中國哲學史通論》,第368頁)
④李金泉先生認為;“(白沙)的‘道形而上之氣’是壹種客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白沙筆下的‘道’,可以說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很混亂,充滿了意義卻沒有文字。但揭示出這不過是壹種直覺的、內省的努力,在哲學理解的線路上屬於唯心主義。”但他也承認:“陳白沙的認識論本來就有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嶺南歷代思想家傳》,第131至132頁)
(5)鐘太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認為白沙出康寨,近香山。
(6)陳白沙壹言不發,攻擊最厲害的,是呂振羽先生。魯說:“我們到了,市民階級的城市經濟的興起和農村矛盾的發展,顯示了封建制度本身的危機。在維護階級統治的相同要求下,地主階級的各個階層都表現出政治上的統壹傾向。由此反映在意識形態上,他們壹起趨於保守。因此,作為地主階級保守傾向的代表,研究不僅是吳康齋與薛之間的妥協與統壹,更具有神秘色彩和政治保守性。因此,從思想史本身來看,陳憲章研究可以看作是從陸九淵到王陽明的過渡。”(中國政治思想史)
其次,我認為陳白沙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但其中包含了唯心主義。這壹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先生,他的專著《陳白沙哲學思想研究》充分體現了張先生的觀點。本書是解放以來唯壹壹部論述陳白沙哲學思想的專著。這本書的基本思想如下,
(1)陳白沙的“道”論應該是:道是宇宙的實體、本體、總體,它自身有規律地運動。從時空的角度看,道是無限永恒的,是形而上的,但與局限於形式的事物相通;人是道的壹部分,人是萬物之壹。(《陳白沙思想研究》第50頁)
(2)關於陳白沙的“心”論,張先生說:“白沙所強調的心,是個人的具體的心,既不是陸九淵等同於余的心,也不是王陽明等同於良知的心。...白沙之心是自我與形而上的道之間的橋梁,因而成為自我形而上本性的基礎。.....至於心外之道,它是獨立於意識而存在的,心內之道反映心外之道。這兩點他壹直很有把握。因此,在認識論的範圍內,在“真”(主觀道)論上,白沙哲學具有混淆主客觀的唯心主義因素。天人合壹的困惑只表現在這裏。”(引文向上,80-90頁)
(3)陳白沙的“涵養說”張老師認為白沙的修身理論不是簡單的靜坐,它有三個內容:(1)是修身的目的、要求、原則,以及具體的方法——《學習的指南》;(2)創造性學習精神=“自我滿足的學習”,(3)“心智學習法”——心智管理的學習。張先生認為“白沙自矜論的最大特點,是在強調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獨立思考,充分發揮思維的主觀能動性的命題”,是中國15世紀“哲學上的開山之作”。"他的哲學成就令人驚嘆。"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1)根據國內外社會科學學術趨勢的需要,海外人士對“新儒學”的研究十分重視。(當然,他們的研究和我們的很不壹樣。)因此,對陳白沙問題的研究應該給予應有的重視。(2)對陳白沙作品的研究,應該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而不是從現在的角度來分析。(3)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