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高山族民歌中的民間音樂

高山族民歌中的民間音樂

高山族是中國臺灣省最早的居民,約有40萬人(1982統計),其語言屬於南島語族中的印尼語系。由於居住地區和語言不同,高山族有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曹族、雅美族、、北南族、邵和平普族等名稱。除平埔族和漢族雜居在平原外,其余分布在臺灣島的山區和東部沿海的縱谷平原和藍雨島。此外,還有少數高山族散居在大陸各地,以福建最多。

高山族音樂有兩大類:民歌和器樂。民歌比器樂豐富,可分為勞動歌、生活歌、儀式歌、敘事歌四大類:①勞動歌在農耕、狩獵、捕魚等勞動中演唱,以農業勞動歌為最多。②生活歌曲分為抒情歌、朗誦歌、諷刺歌、舞曲、酒歌、兒歌、催眠歌。③儀式歌分為三種:儀式歌、祭祀歌、巫咒歌。儀式歌用於婚禮、葬禮、迎賓、送別。祭祀歌用於與農業、狩獵、漁業有關的祭祀儀式,以及祭祖、頭祭、成人禮(猴祭)等場合;巫咒歌是用來祈雨和驅除疾病的。④敘事歌是以敘述歷史來緬懷祖先、歌頌部落首領為內容的傳奇故事歌。

高山族(除平埔族外)根據距離遠近、社會發展水平相近和部分音樂相似性,可劃分為五個音樂文化區。每個音樂文化區包括相對原始到相當復雜的民歌。它們的音階、旋律、多聲部結構、和聲乃至風格都大相徑庭。

(1)阿美族地區和北南族地區位於東部平原,在高山族中與漢族接觸較早,文化水平較高。這個音樂文化區用的是五個音,以羽化調式最多,旋律音域廣,唱腔飽滿。沛南民歌抒情優美,以單聲部民歌為主;阿美族民歌熱情奔放,充滿活力,有單聲部合唱、多聲部合唱、輪唱等多種形式。南阿美族二至五聲部對位法合唱是高山族多聲部民歌的復雜變體。

②泰雅地區和夏塞地區使用的不完全五聲音階較多。泰雅族民歌大多使用la、do、re和sol、la、do和re的音階,音域很窄,只有四五度,而且往往有不同程度的音準;夏塞的祭靈歌除了單聲部民歌外,還有四五度的男女平行合唱;泰雅東南的賽德克,有圓唱等形式。下面的例子是兩個圓形唱腔和連續音調的合唱:

③和聲合唱流行於布弄、曹、邵壹帶。在布農族地區,合唱比獨唱更受歡迎,壹般分為兩個聲部,聲部也很多,聲部之間壹般是壹對壹的關系。基本音階為do、mi、sol,與當地人喜愛的弓、口簧所發出的泛音相同,有時還有re、I、和↓ mi。合唱幾乎都采用大調、小調、純四度、純五度、純八度等協和音程。它的主旋律和節奏並不明顯,整首歌似乎只是協和音程的延續,速度適中,風格平和。比如曹地區的民歌也是和聲唱的,用的音階有兩種:壹種是do、mi、sol壹種是以do、mi、sol為基礎,有時加入re或la。合唱壹般局部使用和聲,比布農族更註重旋律,旋律更流暢,聲部組合也以協和音程為主。這個地區的單聲部民歌比較古老,用的是五個音,以羽調式最多。此外,有少數邵人居住的日月潭,自古以來就是旅遊勝地,以歌舞最為著名。④17世紀後期,陸凱地區和排灣族地區出現貴族和平民階層,進入原始社會末期,達到了比高山族其他地區(平埔族除外)更高的社會發展階段。低音連續的副歌主要流行於排灣族北部的如凱及如凱附近壹帶,壹般分為二部和三部。兩個合唱的高音部分由獨唱者承擔,低音部分由人群演唱。高音旋律使用的音階有do、re、mi、fa、sol,很少達到la,有時省略sol;Do是主音,通常用作持續音。和聲特別喜歡用二度音程。節拍規則而清晰。這種合唱類似於當地人的雙管鼻笛和雙管單簧管演奏的曲調。

排灣其他地區主要流行壹部民歌,以do、mi、fa、sol為主,有時配以la、I、si、do的音階和五聲音階,旋律充滿歌唱性。⑤亞美地區位於臺灣省島東南部的藍雨島。長期以來,很少受外界影響,在高山族中屬於低層次地區。這壹帶沒有樂器,民歌比較原始,包括壹些音高不準或者音程、音階不定的。大多數民歌使用do、re、mi的音階。re是主音,do向re移動,有時(特別是在終止音)會下滑三度左右。比如:

高山族的樂器主要有口簧、弓、單簧管、鼻笛、音樂杵、竹筒、鈴、裂鼓、龜甲等。現在臺灣省高山族的音樂有了很大的變化。就祭祀歌而言,除了豐收祭、夏塞矮祭、雅美船祭之外的祭祀儀式已逐漸被廢除,伴隨歌也在生活中消失了。另壹方面,由於社會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影響,五月、排灣腔、泰雅腔等出現了壹些現代抒情歌曲和諷刺歌曲,是在傳統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體裁。在大陸,音樂家們對高山族民歌進行了收集、整理、研究和加工。大陸的高山族經常用民歌填詞,歌唱他們的新生活,表達他們對家鄉臺灣省和臺灣同胞的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