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詩風形成於安史之亂時期,並在苦難中逐漸成型。杜甫深入社會,關心政治民生疾苦,重視現實主義。他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忠實地描繪著時代的面貌和內心的感受。杜甫的藝術風格是沈郁陰郁的。他繼承了中唐至宋代杜甫的現實主義風格,尤其是以杜甫為始祖的宋代江西詩派。他的影響是巨大的。
第壹,杜甫善於對現實生活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
這種概括主要是通過兩種藝術手段來操作的。壹種是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通過客觀描寫,將復雜的社會現象濃縮在壹兩首詩中,從而揭示其本質。比如《從北京到豐縣,五百字情話》把尖銳的階級矛盾集中在“朱門酒肉臭,路上凍死人”這十個字裏,讓人觸目驚心。二是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對壹些事件做壹個大概的介紹。比如《軍車店》這首詩,通過壹個行人的文字,廣泛地介紹了兵役的繁重,戰爭的艱苦,人民反對開放邊境。《石頭挖溝機》通過老太太的話介紹了這個家庭的經歷,也總結了千千萬萬個家庭。杜甫詩歌的現實主義不在於刻畫典型人物。雖然他也寫了很多人,但是這些人並沒有作為典型的個人出現。他的現實主義的特點是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典型事件,以高度概括的方式進行描述,從而揭示現實生活的本質。
二、瑰麗的藝術境界和細致入微的表現手法。
藝術境界波瀾壯闊,表現手法卻細致入微。杜甫的詩歌境界因其愛國之心、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閱歷而壯美。而這種瑰麗的境界,往往是通過描繪眼前具體細致的景物,表達內心微妙的波動而達到的。李白和杜甫,他們的藝術境界都是瑰麗的,但是達到這樣瑰麗境界的途徑是不同的。李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大刀闊斧的手段達到的,杜甫是以體貼入微的方式達到的,即以小見大,以遠求近。
杜甫的詩就像壹陣微風細雨,不知不覺地彌漫在讀者的心裏,讓人容易親近。比如《三官》《三別》,杜甫把這場戰爭的方方面面都寫得很詳細,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了這場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同樣是安史之亂的寫作,李白的寫作是從頭開始的。他的第19首詩《古風》以他隨仙人升天開始,然後他升天,從上面俯視人間。然後有幾句話反映了安史之亂後的政局——“俯視洛陽川,行於胡兵。血草,豺狼冠。”杜甫筆下的安史之軍是:“胡群歸來後,仍唱休,飲城池。”通過壹支沾滿鮮血的箭,形象地反映了該國人民深重的災難。通過對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杜甫善於觀察事物和感情的微妙之處。
杜甫不僅細致,而且能夠通過細致入微的描寫達到壹種瑰麗的境界,這是杜甫超越壹般現實主義詩人的地方。杜甫的許多詩歌都穿插了重大的社會政治內容和對生活的側面分析,這些細節被用來表達重大的主題。例如,他的五言詩《春望》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雖然壹個國家被分裂,但山河長存,春意盎然。傷心之態,不禁淚流滿面,鳥語驚人,離愁恨。戰爭持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十萬黃金。惆悵纏繞,撓頭思索,越撓白發,幾乎插不上壹根發簪。
第三,杜甫詩歌的語言藝術。杜甫的詩歌在語言藝術上取得了傑出的成就。他的語言經歷了很多考驗和磨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為人性擔心好的句子不足為奇。”他喜歡好的句子,所以他的語言必須得到那種驚人的效果。如果達不到這個效果,他會繼續反復修改,至死都不甘心。他又說:“新詩應改為長詠,何苦學吟?”“陰”是殷鏗,“和”是何遜,南朝兩位詩人。杜甫的詩總是在修改,修改完了他還會繼續背誦,在背誦的過程中繼續修改。由此形成了渾厚、簡潔的主要特征。
第四,杜甫的詩都是壹體的。
從詩歌體裁來看,杜甫是壹位風格多樣的詩人。他能自如地運用五言、七言、古文、格律詩、絕句,尤其是古文和格律體。杜甫寫得很好。他經常使用這種體裁來整合敘事、抒情和討論。杜甫對七律的貢獻尤為突出。杜甫以前的七律,大多是謳歌或娛樂作品。杜甫不僅用七律來描繪自然風光,或以七律來答辯、歌唱,還用七律來表達政治內容,哀嘆時事,批判政治,表達憂國憂民的思想。在藝術上,杜甫之前的七律是壹味的唯美飄逸,而杜甫創造了悲壯的風格,將七律的創作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