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當我從北京跑到懷來面試,經過紀明郵政的時候,夜已經開始了。但見長城外的雪大如座椅。古驛站裏保存下來的建築,就像壹排排守衛邊境的士兵,在長城外的城垛裏,在雪中守望。我走上城關的臺階,卻沒有看到範將軍眼中的“衡陽雁去,長煙暮”四個字,也沒有聽到詩人形容的“邊聲更長,羌管悠悠”,更沒有拿壹杯濁酒去影響詩詞...失望的時候,隱約聞到壹股淡淡的香味。於是,尋香,在昏黃的燈光下,我看到壹株臘梅在壹片古磚的縫隙中脫穎而出,它嬌嫩的花瓣在迷離的空間裏悄然綻放。
我在想,無論是顧梅還是梅辛,無論是自然生成的還是人工培育的,蠟梅總是以傲人的雪姿,支撐著隱士般的超然,迎接春天的到來。就像古驛站的壹磚壹瓦,從未見過輝煌的炒作,卻至今保持著與古風的超然。
突然,我感覺到壹陣大風襲來,城頭的壹片腐爛的草地落下粉狀的雪,砸在我的臉上。涼爽的感覺讓我精神煥發。我在想:世間萬象與人生有很多相似之處。既有輝煌的日子,也有沒落的日子,中國的郵政史也沒有免俗。始建於元代的紀明郵政,經歷了歲月的烽火和風雨,見證了數百代人的興衰。江風吹倒了前朝的樹木,明朝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大規模擴建,成為當年宣化府向京城的第壹個傳遞中心。它有兩個功能:軍事郵政和民間郵政,並享有永樂和任緒安統治了壹百多年。然後,它開始面臨由盛轉衰的“民變”,號角吹響如煙...直到1913北洋政府撤銷國家古驛站,開設郵局,紀明郵城才結束了“千年郵路傳烽火,萬裏山河帶家信”的“輝煌歲月”。直到上世紀末,紀明郵政才終於成為旅遊文化景觀中的壹朵奇葩。
雪花有大有小,六邊形的“精靈”在古街的燈光下翩翩起舞。我在驛城閑逛,瀏覽著古驛站留下的寺廟、辦公室、古城墻、古商業和古宅...仿佛在探訪沈睡多年,見證滄桑的古人。在我思緒萬千的時候,我居然想到了當我還是壹個文藝青年的時候,那些引發無限憧憬的郵票...
那些是面值4美分或8美分的郵票。用於我對報刊編輯部的投稿。前者用作本地郵費,後者用作外省郵費。每當我寫完壹首詩,裝在自制的信封裏,就小心翼翼地貼上這張小郵票,興致勃勃地去街邊的郵筒。然後,壹天壹天耐心等待。直到郵遞員送來了退稿信或入選通知,直到他與刊登他作品的報紙喜氣洋洋,直到他嗅出了紙張上淡淡的墨水香味...那段時間,每當我研究帶有紀念圖案的低價郵票時,總會想到與人們的情感息息相關、經歷風雨的郵政投遞之路。
走進紀明古驛站,妳會看到兩條貫穿東西的街道。南側連著東城門,是前街;北側連接東、西門,是後街。東門西與西門東均可通過前北街南北通道。俯瞰翼城,不難看出古代驛站總體呈現“井”字形的“三區九域”。冬夜的古驛站裏,“淡定”讓人覺得有點窩囊。我走過長城外潔白綿軟的雪地,面對著小巷,稀疏的行人,被飛雪覆蓋的老店牌匾,冰冷樹枝上沙沙作響的麻雀,柴門老房子裏偶爾傳來的狗叫聲...壹時間,時空仿佛在風雪迷茫中轉動,恍惚把我拖進了明清古驛城...結果我突然覺得很孤獨,很無助,很想找壹家沒有開張的餐廳和酒樓。直到店主壹臉疲憊,直到我深夜告別。
讓我久久舍不得離開的是,在古郵城的前街中段,還留下了壹些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如龍王廟、城隍廟、財神廟、關帝廟、古戲臺、府院、何家大院等。部分建築至今仍保持著較為完整的古代面貌,為那些尋求隱居、訪古的人記憶鋪路。我在壹個沿街的井字形庭院前停下,慢慢推開壹扇木門。正房裏燈火通明,招呼著照看古院的老人。看到我在雪夜來參觀古驛城,很感興趣。借我壹個照明效果極佳的便攜式應急燈,請隨意讓我看壹眼幽深的古院。
在古院的壹角,我看到了“雞鳴——郵局”的石碑。雖然字跡寫滿了字,雪也半掩著,但還是讓我深受感動。因為這塊古碑上明明刻著“清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二年”。(1735 ——1737)可以證明,中國的郵政比德國人在中國海關發行的第壹枚“大隆郵票”早了140多年。如實物見證所示,這是中國第壹個按行政編制設立的郵政機構。
面對古老的遺跡,當我正引發萬千感慨的時候,來縣城賓館接我的司機到了。我不願意離開紀明古驛站。
雪道和伊山的距離,車庫,仍然沒有影響我經常回頭看。祝這座地標性古建築在相關部門的高度呵護下,能夠經久不衰,在旅遊文化市場的逐步升華中,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