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1902 65438+2月28日-1988 5月10)原名沈月歡,筆名秀、陳佳、上官碧、玄若等。,本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他的祖母劉是苗族人。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說代表人物。14歲,加入隊伍,漫遊湘川黔邊區。1924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從1931年到1933年,在山東大學任教。65438-0946回北大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沈從文於1988年在北京逝世。
概況
沈從文(原名沈月環),湖南鳳凰縣苗族人,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紋樣》、《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
編輯此簡歷。
文學作品
沈從文14歲高中畢業參軍,15歲隨部隊出征。他當過上士,後來以秘書的名義隨軍隊在城裏當過屠夫和稅務員。看到世界的黑暗產生厭惡。接觸新文學後,1923去了北京,但未能進入大學。尷尬之下,他開始用“休·雲韻”這個筆名寫作。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他開始用小說建構自己的“湘西世界”,完成了《邊城》、《長河》等壹系列代表作。散文集《祥興三際》。他以“鄉下人”的主觀視角審視了當時城鄉對峙的現狀,批判了近代文明在入華過程中的醜惡。這壹與新文學大師們相悖的概念極大地豐富了現代小說的表達範圍。沈從文壹生創作的文集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數量最多的。早期的小說有《橘子》、《雨後及其他》、《女巫的愛》等。基本的主題已經看到了,但是城市和農村兩條線索還是不清晰,兩性關系描寫淺薄,文學的純粹性也差。20世紀30年代以後,他的作品已經相當成熟,主要作品有《龍珠》、《旅店及其他》、《石舟》、《虎仔》、《黑色微型故事》、《月下風光》、《八匹馬》、《茹蕊集》、《文學小說選編》、《新與舊》、《家庭主婦集》。沈從文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被譽為中國文壇的“鄉土文學之父”。從作品到理論,沈從文後來又完成了他的《湘西》、《鄉村生活形態的美》、《批判結構的合成》等壹系列與其對照的城市生活形態,並提出了他的“天人合壹”的哲學,即立足自然,回歸自然。“湘西”這種“美好健康自然,但又不違背人性的生命形式”所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正是他所有創作的內容。
歷史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沈從文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1年出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歷時15年。湖南周先生的《武陵珍寶》壹書也記載了沈從文晚年主要從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並指出了沈從文晚年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方面的成就。在《中國古代戰國銅鏡研究》壹書中,沈從文的《銅鏡史》指出:“戰國銅鏡以造型規範、紋飾精美著稱,標誌著中國古代銅鏡從幼兒期走向成熟期,楚鏡就是其中之壹。首次發現於淮河流域,通常稱為‘淮鏡’。解放後七年,因為長沙戰國楚墓出土了這麽多類似的鏡子,我們才知道這是楚國的產物,稱之為‘楚鏡’更為正確。從現實材料分析,雖然銅鏡的發明可能並非起源於楚國,但楚國的鑄鏡工人無疑為提高生產技術、豐富鏡飾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這壹評價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年表
少年時期的沈從文
1902出生於湖南鳳凰縣壹個軍人家庭。他學名嶽煥,本名茂林,字崇文。1917參加湘西郭靖聯軍第二軍第壹遊擊支隊,駐郴州(沅陵)。1918在老家小學畢業後,隨當地土著部隊轉戰湘川黔邊區和沅水流域,後於1922正式參軍,受五四運動吸引,去了北京,在那裏未能升學。我在郁達夫和徐誌摩的鼓勵下自學寫作。1923去北京。報考燕京大學中文班,但未被錄取。在北大旁聽的。1924年開始在早報副刊發表作品,後在《現在評論》和《小說月報》發表。北京到上海1928。和胡也頻、丁玲壹起組織《紅與黑》雜誌和出版社。從65438到0929,她去了吳淞的中國公學,並愛上了女學生張兆和。這壹時期的作品集有《鴨子》、《酒店》和《其他》等。1930後去青島大學任教。抗戰前出版了《石舟》、《虎娃》、《月下小景》、《八匹馬》等20多部作品集。1931年陪同丁玲營救胡也品,護送丁玲父子回湖南。1931至1933,任青島大學文學院講師;1933年9月9日,她嫁給了張兆和。同月23日,與楊振聲合編《大公報·文藝副刊》,創作《邊城》。1938年春,他去了昆明,繼續和楊振聲壹起編寫中小學語文教材。165438+10月,西南聯大中文系教授。1948開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嚴厲批判。同年,工作重心開始向文物研究轉移。1949後長期從事文物研究。1950因不堪政治壓力自殺,被解救。1960發表《龍鳳藝術》等文章。1969去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工作。1978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張兆和夫人去美國探親並講學。1981年出版專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歷時15年。1983患腦血栓住院。1984病重。搶救後更是說話行動不便。1988,10年5月的下午,他突發心臟病去世了。
艱難的生活
沈從文的壹生是坎坷的,也是奉獻的。從1917到1922,遊蕩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闖入北京,1923至1928在北京以寫作為生;從1928到1930,沈從文被徐誌摩發現,並向中國公學校長胡適推薦了這個年輕人,在上海中國公學任講師,並主編《大公報》、《伊勢日報》等文學副刊。青島大學講師1931至1933;1934至1939,主編北京市中小學國家語文教材;1939至1947,昆明西南聯大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從1947到1949;1950至1978,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1978至1988,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湘西》、《沈從文自傳》等文學作品在國內外都有較大影響。其作品被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4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10多個國家或地區選入大學教材,並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沈從文先生不僅是著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撰寫出版了《中國絲綢紋樣》、《唐宋銅鏡》、《龍鳳藝術》、《戰國漆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專著,尤其是代表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影響很大,填補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壹項空白。
兒童有趣的故事
1915年,沈從文從壹所私立學校進入鳳凰縣第二初級中學,半年後轉入文昌閣小學。因為沈從文生性活潑愛玩,經常逃學上街看木偶戲,所以書包藏在土地廟裏。有壹次,他還把書包放在土地廟裏,看了壹天戲。看完戲,別的孩子已經放學回家了,他回到土地廟發現書包不見了。這時候他就急了,但轉念壹想,書包沒了也不是什麽大事。第二天,他像往常壹樣去上學,剛走到校園裏的壹棵楠木樹下,就遇到了他的班主任毛老師。毛老師面帶怒色,罰沈從文跪在楠木樹下,大聲問沈從文昨天去哪裏了。沈從文知道瞞不了,幹脆回了壹句:“我去看戲了。”毛老師見沈從文逃學如此囂張,便嚴厲批評:“勤奮有功,戲劇無用,樹喜歡長大,妳卻喜歡在樹下,做個矮子太不爭氣了!”跪了大概半個小時,毛老師叫他起來。這時,毛老師用溫柔的語氣問沈從文,是不是恨老師,罰他跪在樹下。沈從文坦然地說:“當然,我恨妳不該在同學面前受罰受辱。”後來毛老師把沈從文帶進辦公室,慢慢開導他說:“樹是向上長的,但妳要跪下來。人要有進取心,不能妄自尊大,妄自尊大。”沈從文經過毛老師的耐心勸說和教導,知恥後勇,壹改往日的倔犟脾氣,刻苦學習,成績提高很快。
編輯此個人作品
沈從文壹生出版了《石舟》、《從文子集》等30多部短篇小說集,《邊城》、《長河》等6部中篇小說。沈從文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鄉村世界的主要執行者和思考者。他認為“美在於生活”雖然身處虛偽、自私、冷漠的城市,卻癡迷於人性之美。他說:“這個世界上可能有壹些東西。”選壹小塊地作為地基,用堅硬的石頭堆起來。精致、堅固、對稱,雖小但不細長,是我理想中的建築,此殿獻給“人性”(《文選》序)。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小說集
《老實人》、《蜜桔》、《雨後及其他》、《巫神之戀》、《龍族與朱》、《旅店及其他》、《石舟》、《虎娃》、《阿黑的小故事》、《月下小景》、《八馬圖》、《儒氣集》、《文學小說選編·新舊》、《主婦集S》第壹章、第十三章入選上海市高壹教材,第三至第六節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必修課。5)長河。
試圖
《記得胡也頻》《記得沈從文自傳》《記得丁玲》《湘行筆記》《湘西》《廢郵救底》《燭虛》《雲南看集》。
學術寫作
研究中國古代服飾,從文學中賞玉
相關傳記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湖南美術出版社金,沈從文傳,國際文化出版社,沈從文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吳,沈從文年表,天津人民出版社,沈從文傳,長江文藝出版社。
創作風格
沈從文的寫作風格傾向於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說的詩意效果,融合現實主義、回憶夢境和象征主義。語言風格樸實,句式簡單陡峭,主幹突出,樸實厚重,樸實生動,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凸顯了農村人性的獨特魅力和精神。整部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哲學思考,就像他真實而頑強的壹生壹樣,給人以教訓和啟示。
小說分類
沈從文創作的小說主要有兩種類型。壹個是關於湘西生活的,壹個是關於城市生活的。前者通過描寫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活形態,贊美人性之美。後者通過城市生活的腐敗揭示了城市自然人性的喪失。他作品中的鄉村世界表現為與城市社會對立又相互參與的整體格局,而城市主題下的上流社會的“人性扭曲”則在“天人合壹”理想的燭光下展露無遺。正是他獨特的價值尺度和對內涵的哲學思辨,構成了沈從文筆下城市生活與鄉村世界的橋梁,也正是因為這種對以金錢為核心的“現代文學”的批判和他的浪漫主義理想。
代表作
中篇小說《邊城》是他的代表作,體現了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展現人性之美的最傑出的作品。通過他的兒子和女兒崔璀的情人在湘西發出的愛情悲劇,反映了湘西在“自然”和“人事”面前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壹代又壹代地重復著悲傷的生活,寄托了作者民族和個人的隱痛。
其他作品
書法
要說沈從文先生的書法,可以寫壹篇很長的論文。因為他不僅能寫好曹彰和邢凱,而且對書法有壹套完整的個人理論。沈從文小時候很喜歡書法,帖子很多。十幾歲就能寫壹手好楷書。雖然沈老師壹直熱愛書法,在圈內也頗有名氣,但他從來沒有把書法當成自己的壹件好玩的事情,更沒有想過賣字牟利。除了壹次。抗戰勝利後,沈先生從雲南回到北平。當時,他在擔任教授期間,利用壹點時間為壹家報紙編輯了壹份增刊。壹個叫柯原的詩人,因為家庭困難,不得不給經常發表他的詩的編輯沈從文先生寫壹封信,請求他的幫助。沈從文知道情況後,又因當時生活不寬裕,便於1947年9月20日在天津《壹石報文學周刊》上貼出啟事:“有壹位素未謀面的青年作家,因喪事,家庭困難。誰願意為這位前途無量的青年作家解除壹些友情上的困難,不遺余力地去做,我可以為這位作家賣20面錦旗,作為對這份恩情的感謝。這個字暫定654.38+萬元。我的辦法是,誰要我的字,都可以給我寫信,告訴他我寄的時候怎麽直接給窮作家寄錢。”同時,他也想推而廣之,“如果妳覺得這個方法合理,有贊助,我想給幾個去世作家的家屬賣半年字。”1949後,柯原成為廣州軍區職業作家。由於種種原因,他直到1980才知道沈從文的下落,於是他去北京找到沈先生,告訴他自己是如何幫了大忙的。但沈從文自己早就忘記了這件事。1982年5月,沈從文和妻子張女士去了張家界。第壹天,他們在山腳下看到了金鞭溪,第二天,他們想上山。因為腿腳不太靈活,妻子和陪同的人都去了,他留在賓館。張家界管理處的同誌帶了紙和筆來找他題詞,他答應了。談到派人陪他,他說,我有壹個人寫的習慣,不想讓別人看。管理處的同誌想,妳都80歲的人了。我們怎麽放心把妳壹個人留在酒店?所以我說,我怕妳不方便沈先生很敏感的說,至於我的健康,我最近才檢查過。沒毛病。別擔心。玩了很久,老婆和陪同的人回到酒店,看到沈先生寫了很多圖,比如張家界,金鞭巖,展卷。這時,他已經累了。見到妻子的時候,他說今天真的寫累了。此時,沈先生已非往年。過去,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他也堅持練習書法。這時他的手在抖,不聽他的筆。看到壹疊碑文,管理處的同誌有點不好意思,說,我真是煩死妳老人家了。對於要寫書,要他題寫書名的人,他經常會寫幾張圖發給別人,讓他們選擇。沈從文先生寫作從來不講究筆墨。我收到的和壹些朋友收到的這兩個字,大多是墨色不均,紙質也沒什麽好的。1981,他在給作家彭景峰的信中說,我用的筆,中小學書法用筆只值13毛錢,紙,窗貼韓文紙只用了15毛錢...墨是沈澱後加水的墨,所以不光彩,所以應該叫死墨。好像書專家都知道是門外漢。他經常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2月9日1982給趙瑞坤夫婦寫信:俗話說,婆婆越看女婿越有意思。至於寫作,我正好相反。寫著寫著總覺得不滿意。也可以說是悲壯徒勞,等於自找麻煩。永遠得不到作家應有的幸福。所以給字的時候,他總要跟我說不要裝,找個大點的板子貼上去。沈先生完整談書法的文章有三篇:談寫作(壹)發表於天津《大公報》4月4日文藝副刊1937;論寫作(二)發表於7月《論語》半月刊1948;還有壹篇寫於上世紀70年代的文章《續章草的進展》,在沈先生去世前未發表,後被其家人編輯其全集時收錄。沈先生在談寫作(1)時說,要把寫作當成壹門藝術,他認為,社會組織復雜的時候,壹切事業都要分。任何壹種工作都要堅持很多年才能有所成就。當玩家和玩票是有明顯區別的。在這個問題上,天才是有的,但很少。沒有具體的了解,普通人很難創造出特殊的藝術事業;沒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壹定沒有奇跡。在討論寫作是壹門藝術時,他從歷史的角度進行了分析。甲骨文,當時的造字者,除了線條清晰悅目便於記憶外,還註重其個體和群體的裝飾美和圖案美。商朝的字如畫,周朝的字極有條理。秦篆雄秀和韓立曹彰都註重優美的造型。漢字的藝術價值在歷史上得到了認可。蔡邕在寫《石頭記》的時候,滿大街都是來參觀寫作的人和車。王羲之奠定了《行草》的藝術價值。但後來,由於作者強調模仿和實用性,它的藝術性不像圖片、音樂和雕塑那樣固定。沈老師認為,影響文字藝術地位的主要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大多數人對文字的評價方法有問題。壹類人認為寫作沒有創造性,沒有道德情感教育力。他說這種人不屑寫字,但家裏應該掛壹些對聯和漂亮的拓片來裝飾墻壁。這種人好對付,因為他們要求文字要有自己的藝術效果。更糟糕的是另壹種人,重視文字卻欣賞能力低下,把文字當成權力的象征。所以名公大清的話就泛濫了。好好的壹堵石墻,壹堵墻,什麽名人都刻上去了,遊客的眼睛都要被虐了。要解決這些問題,強調分工是個好辦法。有些專家要懂得漢字藝術,折衷古人,綜合其所長,找到壹條新的途徑,去理解漢字的點狀、密狀分布,創造出賞心悅目,在視覺上給人以雕塑、圖畫、音樂效果的漢字。當然,寫作的藝術也是可以提倡的。沈先生的另外兩篇文章,壹篇是對宋代及現代書法家的分析與評價,另壹篇是他對淵源的看法。我覺得只有第壹篇文章反映了他對書法藝術的基本看法,有意思的是,他六七十年前寫的那篇文章,似乎是針對當下書壇的怪現象,專門請他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