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童童唐氏明氏宗譜》記載,明世慈(1667-1740)住黃石市陽新縣排市鎮羅源村,有四子,分別是祁雨、祁連、祁傲、朱七。排石鎮位於幕阜山北麓,富水河流域中遊。古時從富水河上遊順流而下的木筏、竹筏匯集於此,“夾河兩岸皆有城”,故名排石鎮。富水河是長江的支流,幹流長196公裏,是黃石地區最長的河流。封建統治時期,富水河經常泛濫,洪水時有發生,導致民眾流離失所。比如光緒的《興國州誌》?第31卷?《湘儀》載:“康熙二年,八月,雨下二十余日,水入城,入冬不退。“②由於長期水災,明朝賜的四個兒子都遷到外地去了。”玉、廉、敖遷徙無考”,四子明遷居祁準縣東裏東寶,即今六合鎮紅渠嘴村。
蘄春與陽新隔河相望,同飲壹江水,人緣相近,經貿往來密切。明清時期,這兩個地方都是國家行政所在地。在清朝,這兩個地方都是由國家統治的,壹個叫周琦,壹個叫興國。周琦歷史悠久,風景秀麗,經濟繁榮,長期以來壹直是鄂東南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家往何處去?經過慎重考慮,河對岸的周琦成了移民的首選。紅渠嘴村的明灣,是大別山群山之間的壹條小沖溝,背靠慶豐村,靠近縣城幹流淇河,地形與陽信羅源村相似。如遇戰事,可退守山寨,出祁河,走親訪友。據傳說,胡、殷是隨明遷居到紅渠嘴村的人。
明朱七的生平事跡沒有詳細記載。根據明氏族譜,明啟珠(1702-1754)有壹整章,有兩子壹女。他搬到紅曲嘴的確切時間已經失傳了。從族譜中的“贊美詞”可以想象他剛在紅曲嘴安家時的艱難。明代朱元陳佩(1701-1749)墓現保存完好。原墓碑立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十二月,中間鐫刻“清帝封母陳與明老太太之墓”大字。碑文記載,陳四世同堂,膝下有七孫。明在陳死後改嫁潘石。潘石沒有孩子。引人註目的是陳墓碑上的“玉璽”二字,即陳是“夫人”。封建朝廷封了壹個官員的母親或妻子,送給她壹份禮物,這份禮物是她生前封的,死後送的。明清時期,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玉璽體系。壹至五級官員奉詔,六級至九級官員奉詔,妻子從屬於丈夫。於是就有了“宮女”的說法。陳受戒,推測丈夫知道他的珍珠或他的後代應該有五個以上的名銜。然而,筆者翻遍了清代《湖廣通誌》、《黃州府誌》、《周琦知止》、《興國周誌》、《明家譜》的所有版本,都沒有它的蹤跡。
明剛舊居,俗稱官廳,建於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間。這棟房子有五排寬,有三個入口。整體面積約1.2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這房子是誰建的,今天看來還是個大家庭?明基老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是祖祖輩輩朱建造的。封建王朝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對各行各業的人的住宅建築都作了具體的規定。不同職業或官職的人在住宅建築中得到了反映。比如《明慧殿》規定“庶人住的房子只有三室五框。”清朝以後,對住宅的限制雖有所放寬,但仍然嚴格。
《左傳》雲:“夫之禮,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門當戶對”、“門當戶對”是古代民居建築中大門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務員用圓形門道和門道,軍官用方形門道和門道。所以遠遠看去,就能知道這家的主人是平民還是武官。明灣老宅大門寬1.14m,高2.15m。按魯半尺的說法,屬於“義”門,寬度介於“離”門和“義”門之間,寓意主人有不忘故土,以義立家之意。原來大門左右兩側的壹對抱鼓石已經不見了,只剩下下面的底座。兩座底座由紅砂巖制成,正面刻有雲紋和祥雲。左側浮雕為“麒麟送子”,表示兒孫滿堂,右側浮雕為“即刻封侯”,表示成名指日可待。“戶對”的數量與官產的高低成正比。壹至五品可以六個,六至七品可以四個,以下只能兩個,普通大戶也可以兩個。明灣老屋的“護堆”放在門楣的上側,是青磚雕成的短筒。柱長約0.2米,平行地面,垂直過梁,有四個* * *。這四對戶都刻有花紋,分別是六合同春、耕讀傳家、黃金夫婦、麒麟賢瑞。這些不同的吉祥圖案,雕刻精美,主題鮮明,都傳遞著主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牌匾是古建築不可缺少的壹部分,相當於古建築的眼睛。它有著廣泛的含義,起著啟發和教育的社會作用。正殿是明灣老宅的第二處。四根巨大的紅杉柱立在蓮花柱基礎上,支撐著四根橫梁和大型桁架。橫梁下方是橡木雕刻的龍鳳圖案裝飾格子。據老人回憶,這個大廳的正面原來掛著壹塊大匾,上面寫著“莫寒流芳”四個字,據說是俞弼寫的。此匾已不翼而飛,現保存完好的有“文魁”和“吳逵”兩塊匾。“文魁”的牌匾稍大壹點,中間是楷書的文魁,右邊是五個考官的名字,如“秦明任湖北省獄務兵部侍郎,安徽巡撫兼十級記第二次,”,“秦明任考官、右侍郎兼十級記第五次,譚”等,左邊的題詞是“甘龍六十歲, 第二回,第二回,秋月,明朝,酒明春雪是鹹寧市嘉魚縣潘家灣鎮火明家村人。 大約有500人住在這裏。據同治的《嘉魚縣誌》?第五卷?人》記載,淳,號辛齋,乾隆六十年(1795)舉人,授予國子監號。嘉慶二十壹年(1816)回李後,在書院講學,教人“品行第壹,文學第二”。⑤“武逵”碑略小於“文魁”碑,顯示了科舉重文輕武的特點。中間用楷書寫著大字“吳逵”,但缺了“逵”字的左上角,以示謙虛。右邊寫著“道光桂茂分店”,左邊刻著“中國式”。據光緒《興國州誌》?第十六卷?選舉?據吳舉記載,明光鬥,字憲章,道光二十三年(1843)桂茂師武術家,因對團練有貢獻,五次獲朝廷嘉獎。⑥
《文魁》和《五奎》碑中的主人公都遠在嘉魚和陽新,這兩個地方在清朝都是武昌府的轄區。為什麽明春雪和明光鬥不辭辛苦地把牌匾送到蘄春紅曲口?相傳明啟珠的後代住在大宅裏,令人羨慕。當地人欺負明家是外地外號,去政府告明家違章建築。明啟柱的後人回到家鄉陽信申訴求助,得到了家鄉的支持。嘉魚宗親送明學春“文魁”的大匾,後來陽信宗親送明光鬥“吳逵”的大匾。當地民眾看到明家文武雙全,朝中也有人支持其政綱。從此不敢再為難他們。明灣老宅第二中後門門楣上方,嵌有紅砂巖雕匾,太陽上刻有“皮成爵歲”四個字,寓意建功立業。這種紅砂巖不是蘄春本地產的,應該是外地運來的。老房子裏有很多用這種材料做的石頭,真的超出了壹般人的財力。
從康熙年間開始,已經被觀賞了300年。在風雨中,明灣老宅見證了明啟珠的後代在蘄春的繁盛。明家後人尊此老宅為祠堂,為全家擁有財產。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裏被用作政治夜校,周邊民眾在這裏學習文化知識,接受政治教育。後來老房子裏住了五六戶人家,幾十個人通過壹個大門進出。現在老房子已經多年無人居住,但仍是人們乘涼納涼的好地方。
唐代詩人姚和友在壹首詩中說:“閑來無事,便在山中尋處安身。”中國人總是搬到另壹個地方。回望當年,明家族的祖先朱功從陽新遷到蘄春。不是被逼的,也不會有這種舉動。當今社會,河水清澈,海水平靜,國泰民安。如果能看到子孫後代的幸福生活,知道它的珍珠有多幸福?
註意事項:
①2005年,中國明家族編纂《中國明家族族譜》,楊信、祁春編纂的《明家族族譜》分冊。這個樂譜的敘述很簡單,篡改痕跡明顯,錯誤很多。
②查光緒《興國州誌》?第31卷?《湘儀》記載,清代富水流域發生了6次洪水。
(3)明起柱原為夫人墓,俗稱“太婆墓”。2021年,清明時節,蘄春明氏宗族集體出資,對陵墓進行了全面整修。
(4)5名主考和副主考的信息,除了這兩個,都被李小雲等人的幾個字跡弄得難以辨認。
⑤見《同治嘉魚縣誌》?第五卷?人物:薛明淳昊新齋,甘龍茅毅科舉考試官,鄭雪國子監授予。經過多次嘗試,他回到了馮明學院。先教人演戲,再教人寫作。我這輩子沒親熱過,也沒住過公庭。我有古人的風格。睡了壹夜,如果有人告訴雲,仙府會打電話給妳,在希望中展現。我醒著的時候跟兒子說,我會在某壹天被仙府召喚。按時,早起洗澡,穿衣,坐班,叫兒子侄子親戚朋友聚鹽,後來,就聽到鼓聲。嶽:問候來了,我就去世了。我最終出版了。
此外,根據光緒年間《周琦誌》和1987年《蘄春縣教育誌》中的記載,乾隆六十年(1795),科恩中得鄉試,蘄春有兩個中國式考生。
6見光緒《興國州誌》?第十六卷?選舉?吳舉:明光鬥,字憲章,道光二十三年。光緒《興國州誌》?第十六卷?風度與野心?獲獎感言:明光鬥和永璉壹起獲得了五項冠軍。
清代《興國國誌》編纂於康熙、雍正兩朝,清雍正十三年(1735)至光緒十五年(1889)編纂於光緒。明光鬥參與了這張唱片的采訪。
據《明朝家譜》記載,明朝安雯,字“輕功”,組織團練,保護朝廷。這與光緒《興國州誌》略有出入。
作者/苗永強CPPCC蘄春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