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杜甫的家庭背景:
杜甫出生於京兆杜家,是北方壹位大士大夫。它的遠祖是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和他的祖父杜。杜甫和唐代另壹位大詩人杜牧,都是晉代的大學者和名將。然而,這兩個部落相距甚遠。杜甫出自杜預的次子杜丹,杜牧出自杜預的小兒子杜寅。少年時期,杜甫因為家庭環境優越,過著相對安定富足的生活。他從小就渴望學習。七歲時,他就能寫詩了。“七歲自以為強,張口唱鳳凰。”他感興趣的是“使君堯舜,然後使風俗純。”十幾歲的時候,他也很調皮。“我記得我十五歲的時候還是個孩子,健康得像頭黃牛犢。”庭前八月梨棗熟,樹日可歸千回。"
3.文學特征:
在語言方面,杜甫的詩壹般被認為是“沈郁”的,語言和文本結構變化豐富,重在遣詞造句。“沈郁”壹詞最早見於南朝,意為“身郁若思,日月美”。後來杜甫寫了“苦悶失意”四個字,準確地概括了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沮喪和失意,他總是很敏捷,而楊雄和高美的人卻很普通。”對杜甫詩歌的進壹步研究表明,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他對儒家思想的堅守密切相關。與此同時,杜甫正處於全盛時期的末期,年輕時他雄心勃勃,“登上頂峰壹窺,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敗,仕途不吉利。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也使杜甫的詩風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向現實主義靠近。
4.綜合介紹: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河南襄陽人,珙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自稱少陵夜老,與李白並稱為“杜麗”。為了區別李商隱、杜牧和“小杜麗”,杜甫、李白也被稱為“大杜麗”,杜甫常被稱為“老杜”。杜甫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是深遠的,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人稱他為杜士毅、杜工部,也稱他為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作了《春望》、《北伐》、《三官》、《三別》等名篇。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逃離了戰亂,過上了相對安定的生活,但他仍然關心壹生,操持國事。杜甫雖然是現實主義詩人,但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他的代表作《飲酒八仙之歌》中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和幹雲。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著“使君堯舜上位,進而使風俗純潔”的宏願。杜甫在世時名氣雖不顯赫,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的詩大約有65,438+0,500首被保存下來,其中大部分被杜工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