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求0803春季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作業1-4答案。

求0803春季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作業1-4答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1.欣賞風景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色在於對荷塘和月光描寫的巧妙結合。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淡雅、朦朧、靜謐之美。第四段和第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在層層的樹葉間,零星地點綴著壹些白色的花朵,有的優雅地綻放,有的羞澀地綻放;就像壹顆珍珠,就像藍天上的壹顆星星,就像壹個剛洗完澡的美人。微風吹過,送來淡淡的清香,像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聲。“這壹段寫的不是月亮,而是到處都有月亮。荷葉和荷花都在朦朧的月光下,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待放的白花比作“珍珠”和“星星”,從色彩和光彩兩方面寫出荷花的美。寫荷花的綿綿清香,微風傳達的,仿佛是遠處飄來的壹首歌,斷斷續續,變幻莫測。這種優雅與悠遠的感覺,只有在月夜獨處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比如在嘈雜的日子裏,妳永遠不會有這種感覺。荷香本來是壹個嗅覺意象,但作者把它比作“遠樓上的幽幽歌聲”,轉化為聽覺意象。這種將壹種感覺意象轉化為另壹種感覺意象的寫作方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通感”。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產生更廣闊、更深遠的想象和聯想,從而從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文化修養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再比如:“月光如流水,靜靜地澆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壹層薄薄的藍霧漂浮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好像在牛奶裏洗過;這就像壹個蒙著紗布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瀉’字給人乳白色的生動感覺;壹個“飄”字,表現了荷葉和荷花在月光下空靈溫柔的樣子。作者通過描寫樹葉和花朵的寧靜,襯托出月光朦朧的柔和。再如:“月光透過樹梢,高處的灌木叢投下參差斑駁的影子,壹會兒的等待如鬼魅;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影子,像畫在荷葉上。“這裏寫‘影子’和‘美麗的影子’,或者寫月光,因為影子是月光照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相間,月色淡淡蕩漾。月光很難描寫,但作者通過不同的風景,從不同的角度寫月光,讓難的風景就在眼前。

2.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章開頭是“這幾天心裏挺不安的”,下面處處都和這種不安分的情緒有關:路幽寂寞;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顏色的壹個例子是多雲”;聽到熱鬧的蟬和蛙,我想“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都沒有”;想到古代采蓮的盛況,我表達了“這讓我最後懷念江南”的感慨,對現實不滿,不得不回歸。壹股淡淡的憂傷籠罩了全文。

但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伴隨著“淡淡的憂傷”和“淡淡的喜傷”。正文開頭“突然想到,我每天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下,看起來應該是不壹樣的”,說明作者想擺脫憂郁的心情,高高興興地去了荷塘;沿著荷塘小徑,往事灰暗,“今夜晴”,靜下心來想壹想,覺得自己是個“自由人”;到了荷塘,他真正的暫時自由了,心與美景系在壹起,幸福的感覺突如其來;從賞景想到千百年,想到古人采蓮的“熱鬧時節”和“浪漫時節”。可見,“輕喜”也籠罩了全文。

最直接、最集中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段長長的獨白,是從坐立不安到享受荷塘月色的過渡,表達了作者的精神世界與外界的沖突以及想要擺脫這種沖突的願望。作者的心境,在月下荷塘這樣優美的環境中,表現出悲喜交織的審美感受。

總之,悲喜相伴:在悲傷中渴望快樂,在快樂中被悲傷牽著走。它們是作者在觀賞風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不是起伏,而是克制,情緒的表達是溫和的(他自稱是“中立者”),這是所謂“不怒自威,哀而不傷”的“中立主義”的表現。所以,悲與喜都是“昏”的。

關於這篇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許多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此文是作者的感傷山水之作,表達了冷峻深邃的境界,表達了蕭瑟的心境;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作品,表達作者憂郁的心情;有人認為它表現了作者對月下荷塘自然美的欣賞,對個人世界的克制和閑適心境;有人認為不是作者逃避現實的表現,而是作者對現實憤怒的表現;有人認為它表現了對實現黑暗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些不勝枚舉。

3.品味精致的語言

文中語言古樸典雅,準確生動,富有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壹直具有質樸之美。他力求“真實”,“真實即自然”(論寫實與如畫),“返樸歸真”(今詩),認為“誇大真實是不可取的”。他不用優美、古舊、生僻的詞語去雕琢和描述事物,而是輕描淡寫地表現各種情緒。但是,它不是簡單的簡單,而是巧妙、靈巧、敏捷、巧妙的結合。往往是基於突然觸發的感覺,加上豐富的想象力,事物壹閃而過,把讀者引入如畫的境界。就本文而言,作者不需要重墨,而是畫淡墨。適當使用壹些色彩豐富的詞語,但多壹些比喻,以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使畫面色彩淡而濃。如果寫壹朵靜蓮,可以用三個比喻:“如珠”,意思是花在淡淡的月光下晶瑩剔透;《像藍天上的星星》是寫綠葉映襯下搖曳的花朵;《像剛出浴的美人》就是寫荷花不沾塵的美。這些詞沒有什麽奇怪的,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這個地方、這個場景、這個事物的審美特征。而且“月光像流水壹樣靜靜地傾瀉在這壹片葉和花上”這個詞也很常見,但用了修飾語“靜靜地”,準確而形象地寫出了月光像流水壹樣傾瀉,卻又無聲無息,靜悄悄的。再比如“樹葉下是有脈搏的流水”,意思是用眼神或動作無聲地表達情意,用在這裏寫流水,無聲卻似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裏,不像煞費苦心,但很有表現力。其他的,比如用“得”寫荷葉,用“漏”寫燈,都是作者非常熟悉的語言技巧。

本文用了30多個疊字,既生動地描繪了眼前的景象,又有壹種音韻美。蔥郁、遠近、高低的綠樹、幽幽的遠山、蜿蜒的荷塘、纖細的荷花、余香、幽靜的花葉、細細的青霧,既強化了語義,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二、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這幾天心裏挺不安的”?

壹般認為,這句話是“文眼”,確立了全文的情感基調。所謂“文眼”,是對中國散文創作經驗的總結。古人雲:“暴露全文之意,或在開頭,或在中間,或在結尾。”散文有“眼”,意境就會虛而實,主題就會若隱若現。第壹句“我心頗不寧”,是“做段子是壹篇文章的警示策略”的“段子”,然後後三句就很自然地打破了主題,點出了“荷塘”和“月光”。因為“心裏挺不安的”,想起了荷塘,然後晚上就去了荷塘。這個“文藝眼”放在文章的開頭,比如壹個最後的決定,為全文定下抒情基調。

2.為什麽突然說“這讓我真的很懷念江南”?

在文章中,這句話起著語篇轉移過渡的作用。如果研究它的深味,就要聯系作者的生活經歷。江南是作者的故鄉。1920北京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杭州、臺州、溫州、寧波任教6年。其間,他參加了文學研究會,與葉聖陶、俞平伯、豐子愷、朱光潛等人誌趣相投,寫下了許多謳歌江南美景的進步詩篇和散文。他到清華大學任教後不久,寫了壹首詩《我的江南》,表達了他的思鄉之情。我壹邊寫《荷塘月色》,壹邊在信中寫道:“今天午飯後,無意中翻出壹本舊雜誌自娛自樂,卻翻到了三年前我寄給S先生的壹封信。信上說臺州,在上海、杭州和寧波之間。這真是‘我的南方’。我苦苦思索,但它給我指明了壹條路,雖然只是‘壹條路’。”

所以要深究的話,《憶江南》有憂國憂民、緬懷往事的意義。

3.體會文章的循環之美,優美之歌。

名為《荷塘月色》,開頭並沒有馬上把荷塘美景呈現給讀者,而是先說“我的心相當不安”。但我不說有多不安分,但願我能興高采烈地去荷塘。走在去荷塘的路上,環顧四周,似乎無意去寫美景,映襯出的是陰郁的環境;心有所思,卻不去想荷塘的美,而是想趕走內心的煩悶。在真正揭開月下荷塘的真面目之前,先說做壹個“自由人”,仿佛是在擺脫自我,肯定自己;既是論證,也是抒情。幾經波折,我改變了心態,調整了心態。只有這樣,我才能真正把自己與自然美融為壹體,我對自然美的感受才能真正被看到,我的筆墨也只能是感性的。

寫完了荷塘的美景,我環顧了壹下荷塘周圍的景色,韻味漸漸淡了。當我寫下“我壹無所有”的時候,仿佛又回到了現實。沒想到突然想到采蓮的事來了,意外的把人帶到了六朝采蓮的熱鬧場面。似乎古人生活在壹個自由的世界,作者很著迷。但我的思緒突然停止了,“我突然擡頭,沒意識到是自己的門”,終於回到了現實。最後“輕輕推門而入”呼應開頭“我悄悄穿上大襯衫,奪門而出”。雖然經歷了壹次靈魂凈化,中間也有波瀾,但都是在“溫柔”“安靜”的情境中進行的,與《荷塘月色》的靜謐朦朧氛圍相得益彰

4.課文的寫作背景是什麽?

以往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壹直重視寫作背景,那麽這篇文章是寫在什麽樣的背景下呢?

本文寫於1927年7月,白色恐怖籠罩神州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的馬前卒”,壹直高喊奮鬥,但“四·壹二”政變後,他從奮鬥的“十字街”上消失了,鉆進了古典文學的“象牙塔”。他毫不掩飾這種思想上的轉變:“當舊時代正在崩潰,新的局面還沒有到來的時候,衰落和動蕩讓所有人都感到恐慌...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種恐慌。當我不能或者不想參加這個實際行動的時候,只有壹個辦法,暫時逃避...這三條路(指政治左中右三條路——編者)中,我會選擇哪壹條?.....我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但我必須找到壹個和平生活的基礎...我終於在國學中找到了壹個話題。”(《何去何從》)“這幾天好像有什麽奇怪的東西,像茫茫大海中的壹葉扁舟,像無盡森林中的壹個獵人...心裏壹團亂,也可以說是壹團火。我好像在努力想明白什麽,但又好像什麽都不明白。”(“壹封信”)

《荷塘月色》的結構與語言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部結構和內部結構也是圓形的。從外部結構來看,這部作品按照空間順序描繪了壹次從作者出門到荷花池再回來的夏夜之旅。從內部結構來看,情緒思想從來不是靜止的,求靜,得靜得靜,也是呈圓形的。內外結構的壹致性正好滿足了作者展現壹個心理歷程的需求。他知道,作為壹個社會人,他無論如何也擺脫不了現實的騷擾。他抑郁的時候怎麽擺脫煩惱?在他看來,“最好暫時超脫”,“開心暫時忘記”(《去那裏》),平靜或者超脫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門就要回來,得到片刻的寧靜,最後回到喧囂。結構與內容的緊密聯系,使《荷塘月色》聲音自然。

朱老師的語言壹直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創造新詞。有平淡無奇毫無雕琢感的文字,也有經過精心“挑選和練習”的文字。“瀉”“浮”二字,搞活了月色和霧氣;量詞作為形容詞的靈活運用,如“壹條痕跡”、“壹條帶子”、“壹條線”、“壹兩個點”,都起到了豐富、潤色、強化形象的生動作用。疊字的運用對朱老師來說特別好。如用“田甜”描繪荷葉的疏密,用“層次”描繪其深淺,用“曲折”表現荷塘的寬闊,用“郁郁蔥蔥”描繪樹木的繁茂,都產生了鮮明的現實效果。同時,讀起來清晰和諧。

文章三個部分之間的轉移非常恰當。第壹部(1至3段)敘述夜賞的緣由,用“我來賞荷香無邊月色”,自然過渡到第二部(4至6段)的夜景描寫,讓蟬鳴蛙鳴打破沈寂,從而轉入最後壹部,寫六朝采蓮的熱鬧,寫江南故裏采蓮的境遇與心境。

《荷塘月色》是現代文學的傑作。看完這篇短文,壹幅清新美好的景象立刻出現在我的眼前:碧綠的田野,荷花,芬芳馥郁,月光溶解,像壹場朦朧的夢,像壹首空靈的歌。有畫,有詩,有情懷,意境深遠。但是,在那詩意中,卻蘊含著作者的藝術孤獨和心血。朱自清曾說,作家要“描寫人們忽略的地方,讓妳在平凡的經歷中感到驚嘆”。荷花池位於作者日復壹日“走過”的清華校園,可謂“平凡體驗之地”。但他以詩人敏感的觸覺感受到了,不僅用敏銳的眼光觀察到了,還辨析出了它的味道,從而詳細地描寫出了令人驚嘆的“月色無邊荷香”。

在整個結構中,作者把重點放在荷塘月色上,主要在中間三段(第四、五、六段)。我們就以此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對文字進行上色、上色、排版的。首先把重點放在荷塘上,先寫田裏的荷葉,再寫綠葉上點綴的荷花和花蕾,還有微風吹來的花香。這是壹張靜止的照片。朱自清的風景寫作從來就不滿足於對客觀景物的靜態描寫。他說,“如果能把靜態變成動態,那當然更願意”(《歐洲雜記導論》)。然後他抓住了微風飄動的情況,“像閃電壹樣,瞬間穿過了荷塘。”葉子並排靠近,所以有明顯的波痕。“這是壹幅動人的畫面。動靜結合,生動地傳達了荷塘的活力魅力。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沒有提到月光,但無論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場景,到處都有淡淡的月光,在作者觀察後融進了作者的具體描寫。樹葉和花朵的形態,以及微風帶來的明亮波紋,都是在淡淡的月光映射下形成的。接下來,聚焦月光。先寫月光像流水壹樣傾瀉在花草樹葉上的場景。”薄薄的青霧飄在荷塘裏”,這是真實的文字。和“葉子和花好像在牛奶裏洗過;仿佛夢裏有紗,卻是虛的,卻表現了荷花在朦朧月色中徘徊的姿態。用虛與實寫出引人入勝的意境。單獨寫月光是單調的,所以我盡量模仿月亮的投影,包括“參差”和“斑駁”的灌木的“影子”,也包括“彎彎柳的稀疏美影”,而這些“影子”就像“畫在荷葉上”壹樣光影交錯,把岸邊的樹和池塘裏的荷花連接在壹起,形成壹個美麗而復雜的圖案,所以荷塘在它的襯托下更加迷人。這裏寫的是月色,卻不忘處處荷塘。月光像流水壹樣靜靜地澆在花葉上形成的“薄薄的青霧”,就是月光與荷塘裏的霧、葉色、水汽形成的朦朧景象。最後寫全在荷塘四周,凝點在柳樹裏。寫月下樹景,因為遠處全是楊柳,四周是壹片荷塘,只有幾條縫隙,漏進月光,所以“舉樹色陰,乍壹看如壹團煙”,楊柳的“豐采”就在這蒙蒙的霧中顯露出來。這裏的墨水更濃。然後,寫樹梢裏的遠山,樹縫裏的燈,樹上的蟬,樹下水裏的蛙鼓。這只是隨機染色。濃淡相間,勾勒出整個荷塘的月色風情。

作者寫月光是荷塘的月光,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層次上有多重層次,使整個畫面立體而有穿透力。其中,動、實、影、密是畫與詩的安排,不僅使畫面色彩均勻悅目,而且透露出壹種神韻,壹種濃濃的詩意。

《荷塘月色》運用了多種技巧。有個形象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婀娜的舞裙”,帶著蓓蕾,像“珍珠”、“藍天上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明顯的反差,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倩影”在“陡如鬼魅”的灌木“黑影”的烘托下,越來越輕盈美麗;有強烈的對比,用“無精打采”的燈光來襯托月光的明亮,用蟬鳴和蛙鼓來襯托周圍的寂靜;有生動的擬人,優雅綻放的蓮花,像壹個“剛出浴的美人”,讓水面上的白鶴十分美麗。但更令人欽佩的是,由於作者對描寫對象的深刻理解,突破了壹般的經驗,產生了壹種奇特新穎的手法,如“清風拂過,帶著淡淡的清香,似遠處高樓上的幽幽歌聲”。花香本來是訴諸嗅覺的,但作者把它寫成了旋律優美的歌曲,給人以嗅覺和聽覺。再比如“光影有和諧的旋律,如梵蒂岡上演奏的壹首名曲”。流動的光波無聲無息,被形容為優美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和聽覺的享受。從原理上來說,香、光、影與歌聲、琴聲毫無共同之處,但作者運用了古典詩詞中常見的“通感”這壹藝術手法,將嗅覺、視覺的意象轉化為聽覺的意象,模仿香、光這種斷斷續續、看似不存在的形式,通過另壹種可感的意象,使難以描述的感覺具體化。這種高超的藝術手法在現代散文創作中並不多見。

《荷塘月色》中的細節描寫來源於作家對客觀物象的細致觀察和細致品味。僅蟬鳴的描述就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有讀者反對月夜不應該有蟬鳴,所以他咨詢了很多人,最後親自觀察了壹下。“有兩個親戚在月夜聽到了蟬鳴”才打消了試圖修改的念頭。因此,他深刻認識到觀察的困難,認為不能“從普遍經驗中歸納推論”(《關於月下蟬鳴》整部作品《荷塘月色》體現了作者審時度勢的創作精神。他不僅從整體上思考荷塘,也做了局部的審視。他時而以荷塘為主景,以月色為背景,以月色為主景,以荷塘為背景,時而摹仿花葉,時而描繪岸柳,時而輕勾雲影,時而速寫樹影,然後層層鋪開,壹步壹步展開,細膩地表現出荷塘月色之美。朱自清也認為“花光有詩,花光之外也有詩”,認為“山水田園也有詩……只有壹些色彩、壹些聲音、壹些味道、壹些感覺也可以有詩”(詩與情)。藝術家的任務就是用敏銳的感覺去發現這些“詩”。從《荷塘月色》中,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如此努力地去發掘這些蘊含在大自然中的“詩”,運用各種藝術手法去描繪月夜荷塘的聲、光、色、味,從而營造出壹種醉人的意境。

《荷塘月色》的藝術成就不僅在描寫技巧上獨樹壹幟,在語言上也獨具特色。朱自清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然新奇,正如他自己所提倡的“新而不失自然”。他經常成功地用“非歐化口語”(《妳我序》)畫出心境,表達感情,如“我悄悄地穿上壹件大襯衫,把它拿出來了”“路上陰沈沈的,有點嚇人”。優美的藝術境界是通過高質量的語言達到的,所以所有優秀的作家都重視語言訓練。朱自清很註意用詞的準確和恰當,比如“月光如流水,靜靜地澆在這壹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藍霧漂浮在荷塘裏。“瀉”和“浮”這兩個字,把月色和霧氣都帶活了。再比如寫微風經過時“樹葉和花朵都有些顫抖”,“樹葉並排靠得很近,所以有清晰的波痕”;樹梢上有遠山,從樹縫中漏出壹兩道光:壹條跡、壹條線、壹個面、壹兩個點,都是作為形容詞使用的量詞,起到了豐富、打磨、強化形象的作用,也起到了渲染、強化詩畫的作用。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還使用了許多重疊的詞語來加深物態的形象感,如用“田甜”來描述荷葉的密度,“層次”來表示其深度,“曲折”來表示荷塘的寬度。再如“郁郁蔥蔥”是雙音節詞“郁郁蔥蔥”的重疊,既表示樹多,又加強了夜晚的氣氛;“遠近高低”是遠近結合,形容荷塘周圍樹木茂密。這樣的例子很多,隨處可見。這些形式多樣的疊詞不僅藝術表現力豐富,而且節奏鮮明,節奏和諧,富有音樂美。總之,《荷塘月色》的語言藝術確實達到了作者所追求的“通順”、“悅耳”、“悅目”的境地(閱讀教學與“文學的民族語言”)。

《荷塘月色》無限動人,還在作者的情感融入場景中,即場景抒情,面紗遮掩下的荷塘景色,恰恰反映了作者當時的精妙想法。他想獨自享受無邊的芬芳月色,也就是想擺脫“內心相當不安”,追求壹種瞬間心安的反映。由這種心情所決定,荷塘的景色無不靜謐祥和:花零星,香綿綿,風微微,月幽幽,從而產生所謂“午睡別有壹番風味”的意境。這裏不濃也不淡,不清也不暗。壹切都是那麽和諧,適度,舒適。不正是作者以中和的觀點追求壹種中庸的生活情趣的表現嗎?追求瞬間的寧靜是為了暫時的忘卻,這顯然反映了他對當時現實的不滿。但畢竟作者不可能真的超脫。他壹聽到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鳴,壹股悲傷突然湧上心頭,不禁感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都沒有”,安靜的心情復雜起來。然後他想起了采蓮的事。從六朝風月,想起梁朝采蓮賦。當時的“流浪場景”雖然“有趣”,但他覺得“可惜我們現在沒有幸福”。然後我想起了《西州歌》,想起了我的鄉愁。“我到底想念江南。”作者的思想壹直在歷史記憶中馳騁,寧靜而躁動,深刻而微妙地反映了他“樂於暫時忘卻”卻又不“忘卻”的極度苦惱的心情。顯然,由作者的思路所決定,這部作品以“背著手走來走去”和欣賞荷香無邊的月色為寫作線索,從出門穿過小路到荷塘再回來,從空間秩序上表現自己的內心感受。作者寫壹路風景,也寫壹路情懷。隨著情景描寫的發展,寧靜與躁動的情感層次交替出現,流淌在無邊荷香月色中的是作者的深情。作者以情寫景,景襯托情,使作品既有畫之美,又有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