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在當時非常有名。據說李白登上黃鶴樓,被要求寫壹首詩。他說:“我面前有壹個場景,崔豪在上面寫了壹首詩。”嚴羽對滄浪詩的評價:“崔豪的《黃鶴樓》應為唐代七言詩之首。”
單詞註釋
1.黃鶴樓:三國吳第二年建造。這是壹座古老的著名建築。它的舊址在湖北武昌黃鶴巖上,俯瞰江面,與桂山隔江相望。
2.悠閑:它漂浮的方式。
3.晴川:陽光下神秘的河流。四川,平原。
4.生動:清晰可數。
5.郁郁蔥蔥:形容草木茂盛。
6.鸚鵡螺島:在湖北武昌縣西南,據後漢記載,祖任江夏太守時,有人在此獻鸚鵡,故稱鸚鵡螺島。
7.鄉關:故鄉。
8.煙浪:暮色之河。[4-5] [3]
白話翻譯
昔日的仙人已乘黃鶴飛去,此地只剩下空蕩的黃鶴樓。
黃鶴再也沒有回到這裏。千百年來,只有白雲在飄動。
漢陽晴川閣綠樹清晰可見,草木茂盛的鸚鵡洲也清晰可見。
黃昏不知故鄉在何處。看到江面上霧蒙蒙的海浪,更是讓人揪心!
文學欣賞
元代新《唐才子傳》記載李白曾登黃鶴樓作詩。看到崔豪的作品,他合上手說:“眼前的風景沒法看,崔豪在上面寫了詩。”傳說或後世的眷戀未必真實。但李白確實有兩次寫詩模仿這種詩風。他的詩《鸚鵡螺島》前四句說:“鸚鵡東渡烏江,鸚鵡名傳江上洲。鸚鵡西飛龍山,周放之樹何青青。”就像崔石壹樣。還有壹首《論南京登鳳凰臺》,顯然是抄了這首詩。正因如此,許多詩人都有口傳之譽,如嚴羽的《滄浪詩話》說:“崔豪的《黃鶴樓》應是唐代七言詩之首。”這壹來,崔豪的“黃鶴樓”就更有名了。
黃鶴樓之所以成為千古佳作,主要在於詩歌本身的審美意蘊。
第壹,形象與現實相結合的藝術美。黃鶴樓因其位於武昌的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有個仙女乘黃鶴過此(見誌);也有人說,費到仙人這裏駕鶴去了(見《太平宇宙》,引自《圖經》)。詩詞就是思考樓名的由來,由傳說落筆,然後生長出來。神仙過鶴算什麽,現在算什麽。如果說是“壹去不復返”,就會有歲月不再,古人不見的遺憾;仙女去了空樓,只留下天上的白雲,延續了千年,能顯示人間的無邊慷慨。詩人的這幾筆,寫出了當時登上黃鶴樓的人常有的感受,精神無邊,感情真摯。
第二是壯麗的氣象和多彩的繪畫美。詩中有畫壹直被認為是山水詩的壹個藝術標準,黃鶴樓達到了這種奇妙的境界。在仙鶴傳說中,第壹副對聯描繪了黃鶴樓的特寫,暗示該建築坐落在群山之中,面朝河流。在感嘆“黃鶴不再來人間”的抒情詩中,顓頊描繪了黃鶴樓的前景,表現了建築高聳入雲,白雲環繞的壯觀景象。頸聯的美景,直接勾勒出黃鶴樓外河上明媚的陽光。尾聯余音繞梁,婉轉低吟,間接表現黃鶴樓下遊江面上朦朧的晚景。詩中所展示的全圖上,黃鶴樓近景、遠景、日景、夜景交替出現,變幻奇妙,氣象壯闊。相互映襯的是神仙黃鶴、名樓度假村、藍天白雲、青川沙洲、綠樹芳草、夕陽河,形象生動,色彩斑斕。全詩充滿了詩的藝術意味和美感。
過去有句話叫“文以氣為本”。這首詩的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壹口氣打轉,順勢而下,毫無阻礙。“黃鶴”壹詞反復出現,但由於其氣勢,讀者“揮五弦看洪飛”,匆匆讀下去,這是格律詩中的大忌。詩人似乎忘記了他寫的是“前浮後切”的七律,每壹個字都有固定的調子。試試看:第壹聯的五六個字和“黃鶴”壹樣;第三句幾乎全是鼾聲;第四句以“空悠悠”之類的三級調結尾;無論任何對抗,都是用古詩詞的句法。這是因為當時七法還沒有定案嗎?不,已經有七個標準化的法律了,而且是崔豪自己寫的。是詩人故意寫不和諧的規律嗎?不壹定。他不同於杜甫後來的律詩,在於他刻意創造了自己的調子。看來我還是忽略了。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寫詩時所說,“若有奇句,連真假都是錯的。”在這裏,崔豪按照“重在立意”和“不以言傷意”的原則進行實踐,這也是他寫出七律中如此罕見的詩句的原因。此外,復音詞、疊韻、疊字或疊句的反復使用,如“黃鶴”、“歸來”,雙音短語,疊詞如“這裏”、“河上”,疊詞如“悠悠”、“麗麗”、“郁郁蔥蔥”,都促成了這首詩的聲音。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整理歸正,後半部分,寫的是在樓裏的所見所感,寫的是從樓上俯瞰漢陽城和鸚鵡螺島的壹草壹木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如果妳只是順其自然,不接受,不墨守成規,不回格律,那麽就不是七調,而是七古。這首詩好像分為前後兩部分。其實正文從頭到尾都是重點,中間只是壹口氣。這種看似連續的聯系,從律詩的開始、傳承、轉化、組合的角度來看,也是最有條理的。在討論法律詩第二聯應附於第壹聯時,元陽載數詩人、法家曰:“此聯應破(第壹聯),應如龍珠,應緊執。”這首詩的前四句正是如此,講述的是仙人騎鶴的傳說,對聯與謎題相擁,渾然壹體。楊載也說頸聯的“轉”:“避前聯之意,而改之,如雷破山,觀者驚嘆。”打雷的比喻,意在說明開頭的五六句話,應該會有壹個突然的變化,是意料之外的。這首詩的轉折處,風格由右轉右,境界與前聯完全不同,正好符合了法的這壹要求。土生土長的敘利亞黃鶴突然死亡,給人壹種不可知的感覺;突然變成了青川的壹棵草樹,我能生動地看到滿洲前的景象。這種反差,既能染去那些登樓遠眺者的悲涼,又能讓文學風雲變幻。《楚辭·招隱士》雲:“王孫遊無歸,春草長茂盛。”詩中還用“芳草萋萋”的語言,梳理出終點在哪裏的含義,令人難以停止思考。對聯的結尾寫了煙波河畔日落思鄉之情,使詩歌回到了開頭的無形狀態,可以回應前面的“組合”,如豹子的尾巴,也符合詩歌的規律。
正因為這首詩藝術高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才被視為黃鶴樓的絕唱,這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