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22歲入進士,成功走上仕途。當時,蘇軾也深受宋仁宗的賞識。正因如此,蘇軾也樹立了崇高的政治理想,壹心要做壹個好官,忠於大宋王朝,為大宋社會做出充分的貢獻。可惜蘇軾的傲慢與當時的朝廷官員格格不入,因此被貶黃州。
公元1080年,蘇軾因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期間,蘇軾無事可做,種了十余畝山野,潛心佛學,掀起了詩歌創作的第二次高峰。
“烏臺詩案”使蘇軾陷入人生尤其是仕途的困境,將蘇軾推向佛禪境界。蘇軾在黃州期間寫了387首詩,其中有90首是有佛教經歷的。與前壹階段相比,這壹時期蘇軾的佛禪觀更加成熟,上升到了研究佛經、佛學的高度。
為了解決現實中的矛盾,蘇軾“有意參禪”,“即心即佛”。黃州時期是蘇軾落魄的時期,政治理想徹底幻滅。這時候他的生活很窘迫,很缺錢。他潛心東坡,潛心佛禪,從中超脫。
時勢造英雄。初到黃州的蘇軾,生活艱難,喪子,被朝廷排斥,這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蘇軾在黃州參禪,終於看透了生死,明白了人生的無常。理解“人空,法空”的真諦,實現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