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屈原的藝術成就及其影響

屈原的藝術成就及其影響

屈原作品藝術成就2010-12-30 09:30:25 |分類:學術研究|標簽:屈原楚辭藝術成就|字號較大。

中間

小額認購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位偉大的詩人和第壹位作家。何其芳說:“屈原以前的詩歌還是大眾創作,屈原以後才由專門的作家創作。”"在中國文學史上,它結束了壹個舊時代,開辟了壹個新時代."

司馬遷在《屈家列傳》的《離騷》中對屈原的人格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推此誌不壞,雖與日月爭光。”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經常用屈原精神來鞭策自己。王逸在《楚辭章句敘》中高度評價屈原的創作:“所謂金相玉,天下無雙,其名極不聞,絕不刊。”李白《詠江》:“屈平詞賦掛日月,楚王臺空。”杜甫《戲為六絕句》:“今人愛古人不薄,清詞美句必為鄰。我偷偷爬曲松開車,怕步齊梁後塵。”蘇軾:“如果最後不能達到我想要的,屈子是唯壹的。”魯迅《中國文學史大綱》:“易魏翔詞,傑出壹生。”“它對後來文章的影響甚至超過300條。”

第壹,生動的個性化抒情

屈原的作品都是抒情詩,充滿了強烈的感情,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尤其是《離騷》,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悲憤之情,還仿佛看到了作者自己鮮明的形象。這與作者善於通過敘事進行個性化抒情是分不開的。在屈原的作品中,有極其豐富的敘事元素,有虛構的事件和離奇的情節,有對人物活動、人物對話和矛盾鬥爭的精彩描寫。通過這些,作者不僅充分表達了自己強烈的思想感情,而且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生動形象。作品中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悲憤強烈的思想感情,都是通過塑造自我的抒情主人公來表達或強化的。

屈原的做法曾被班固斥為“秀才自尊”(“秀才自尊”)。班固的批評是錯誤的。因為,首先作者的人格是偉大而完美的,他把自己置身於現實鬥爭的漩渦中心,使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與* * *榮辱與共。他表達的思想感情與人民群眾息息相關,他不是壹個以人為中心的人。通過抒情主人公的完美形象,我們可以了解到屈原的高尚品質和偉大人格,這就是詩人對進步理想的執著信念和頑強追求,對腐朽勢力的不屈抵抗和猛烈攻擊,對祖國的崇高關懷和無限熱愛。而且還能體會到作品中深刻的現實內容,是楚國政局和政治鬥爭的廣闊圖景。

在抒情詩中塑造壹個鮮明的、個性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它在《詩經》的基礎上將中國詩歌的發展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從此,中國文學史上出現了偉大詩人的名字,出現了具有詩人個性的詩歌。

第二,積極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

屈原作品深刻的現實內容大多是通過積極的浪漫主義表現出來的。這樣,屈原成為壹位傑出的浪漫主義作家,開辟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

屈原在作品中發揮了他極其豐富的想象力,運用了大量的童話和歷史傳說,將童話中的情節和人物組織成自己的詩歌。他還發明了許多瑰麗多彩的意象,構成壹種神奇的境界,以服務於表達抒情意象的思想、人物和感情,刻畫他復雜、激昂、悲愴的心境。前面說過,屈原善於通過敘事來抒發情感,但屈原的敘事不同於《詩經》的現實主義,像《離騷》這種以幻想、虛構為基礎的敘事。作者將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情景和自己內心復雜的情感安排在想象和虛幻的境界中,如香草美人、子蘭、女環的責備、對鐘華的陳述、自上而下的尋找、精神氛圍的勸導、四個方向等。還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列舉了很多傳說。因此,郭沫若說:“作為詩人,屈原的想象力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獨壹無二的。”屈原對積極浪漫主義的豐富想象為他的作品增添了色彩和情調,使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美感。

劉勰《文心雕龍·辯騷》:...我對過去感到憤怒,對現在感到驚訝,所以很難調和。”屈原的作品獲得如此高的評價,與他積極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是分不開的。

註意它和《莊子》中的消極浪漫主義的區別。

第三,充分發揮比興手法

屈原的作品繼承了《詩經》比興的傳統。王逸說:“《離騷》的文字,是以詩和比興的。所以良禽奇草值得忠,劣禽臭物值得比,靈美人值得君,宓妃值得賢臣比,龍夫妻值得君子比,浮雲霓虹算小人。”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卡殼(後三句曾被朱嘲諷),但就屈原作品的比較而言,還是意味深長的。劉勰也說:“基隆是君子的比喻,是惡的比喻,比興之義還多。”比喻手法的運用的確是屈原作品的壹大特色。

但屈原的比喻手法與《詩經》不同。他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有其獨特之處:(1)屈原的比興手法是象征性的。他不是用壹件事來描述和解釋另壹件事,而是用壹件事來代替另壹件事,比如用草木代替人,用男女關系代替君臣關系等等。(2)屈原的比喻不是單壹的事物,也不是壹個片段,而是壹系列的比喻形成壹個系統,通過這個系統來表達他的感情。司馬遷《屈家傳》:“說文雖小而指大,舉壹反三,影響深遠。”就是這樣。這是壹種“寄情於物”、“借物諷刺”的表達方式。這樣,屈原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創造性地增加了詩歌的表現力,使他的作品看起來豐富多彩,生動活潑,更具感染力。

第四,具有楚地方特色的華麗語言。

屈原作品的語言是華麗美麗的作家的語言。他最成功的壹點是吸收了前代很多有生命力的語言,又融入了楚的很多方言俗語,使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唯壹以地名命名的詩體——楚辭。宋、黃《楚辭補正序》說:“屈、宋皆以楚語寫,使楚聲,錄楚地,以楚事名,可謂楚辭。若有的,只、羌、、、、爭、楚語也;悲壯失意,或韻或無,楚聲也;袁、項、姜、李、修門、夏壽、楚也;蘭花,蟑螂,蟑螂,藥,蟑螂,蟑螂,蟑螂,蟑螂,楚之物。”

此外,還增加了“猛禽不群居”、“量而正”(《離騷》)、“懲熱湯而吹(切細涼菜)”、“九折臂成醫”(《惜吟》)等語言。

屈原的語言也形成了朗朗上口的獨特節奏和美妙音調。到了隋代,道前和尚還能用楚音念楚辭,到了宋代就失傳了。在巴黎,姜亮夫先生抄了壹本《錢龔楚詞音》,也是“唯聲讀,比聲調”。我們今天能看到的主要是它獨特的句式和壹些特殊助詞如“壹些”、“Xi”、“只有”的使用。

第五,詩歌形式的創造與突破

在屈原的期待中,《詩經》中的句子雖然長短不齊,但主要是四個字,篇幅比較短。屈原在《詩經》的基礎上,吸收民間文學,主要是楚民歌的形式和節奏,創造了壹種新的抒情詩——楚辭,又稱騷體詩。在句子結構上,從原來的四字短句到參差不齊的六七字長句,語言結構也比較特殊,豐富了詩的音節美和表現力;從篇幅上看,它從壹篇單薄短小的抒情篇章發展到壹篇情節豐富的長篇抒情篇章,擴大了該詩的容量,使其更適合表達復雜的社會生活和豐富的思想感情。這些變化雖然是文學發展的歷史必然,但卻離不開屈原的偉大創造(《無屈原,李瑟娥騷》)。

郭沫若曾高度評價屈原的這壹歷史貢獻:“後來詩歌的變化,幾乎都是屈原壹個人在嘗試。無論如何,這個工程是屈原的天才造成的。屈原之所以成就這個項目,我認為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用了自然的歌謠體。他用歌謠體的自然節奏,打破了臺閣體的四字體。可以毫不誇張地給屈原壹個尊稱,他是最偉大的革命白話詩人。”

此外,屈原作品完整宏偉的結構,主客問答的文體等等,也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尤其是漢代的大賦,成就很高。

司馬遷在《屈家列傳》的《離騷》中對屈原的人格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推此誌不壞,雖與日月爭光。”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經常用屈原精神來鞭策自己。王逸在《楚辭章句敘》中高度評價屈原的創作:“所謂金相玉,天下無雙,其名極不聞,絕不刊。”李白《詠江》:“屈平詞賦掛日月,楚王臺空。”杜甫《戲為六絕句》:“今人愛古人不薄,清詞美句必為鄰。我偷偷爬曲松開車,怕步齊梁後塵。”蘇軾:“如果最後不能達到我想要的,屈子是唯壹的。”魯迅《中國文學史大綱》:“易魏翔詞,傑出壹生。”“它對後來文章的影響甚至超過30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