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我們研究自己是為了忘記自己。

我們研究自己是為了忘記自己。

“我們研究自己,最終是為了忘記自己”是鈴木隆基說過的壹句話。這是壹個很高的境界,我們很多人壹輩子都在追求,卻達不到。

安妮寶貝說,寫作對她來說只是壹條路,在這條路上,她試圖發現和發現自己。這類似於“我們研究自己,最終忘記自己”,兩者的道理基本相同。

我所理解的遺忘自己並不是真正的遺忘,而是達到壹定程度後,我不再是我,而是我的狀態。這看似深奧,其實很簡單。我們每個人都有不止壹面,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階段,這些都會或多或少的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會讓以前的自己不再是原來的樣子,這不是遺忘感。

忘記過去刻意隱藏的部分,形成新的自己。而那些被遺忘的,很可能只是以另壹種形式存在。但在現實的眼裏,自然就被遺忘了。

2065438+2004年6月,安妮寶貝以青山為筆名出版了第壹本圖書散文集。

從2013下半年到2014,安妮寶貝進行了壹次由多段組成的長途旅行,並與另外四人直接相遇相交,寫了壹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韋德曾有》,來源於佛經:韋德曾有,心清熱情。

因為這次旅行,安妮寶貝認識了壹些朋友和老師。同時決定改個筆名,青山。她說:“以現在的狀態和心境,可以有新的名字。名字很簡單,更多的了解在會上。”

安妮寶貝的旅行從北京出發,到達,回來,再出發...在這個循環中,路線從江南延伸到甘肅,她遇到了四個素未謀面的人。

01壹個熱愛繪畫,擅長烹飪的廚師,主張他的飲食。

“生活可以很舒適。我們不需要每天都吃大魚大肉。我們的快樂和享受可以來自非常小的事情。”這是安妮寶貝為第壹次旅程寫的序言和總結。她把這段旅程命名為“采花惹春”。

或者我們應該開始叫她京山。按她自己的話說,安妮這個名字已經融進了“青山”這個名字裏,有了自己的位置。

青山在壹次家庭聚餐上認識了廚師劉翰林。劉翰林用壹桌時令家常菜做原料,用原生態的方法烹制菜肴,還有壹壺自制的酒。大家在壹起喝茶的時候,總會起身給別人添水,給青山留下了印象。7月得知青山生日,他答應為她做壹桌菜,兩人從此結緣。

9月的壹天,兩人在杭州見面,壹起去了醉鹿。兩個人談了很多,主要是劉翰林在說,青山在聽。劉翰林談論自己和醉酒,表達他對烹飪、生活的態度和對花園的向往。青山有時會提問,兩個人的對話很愉快。

醉魯的生活很悠閑,人人向往,但很少有人能放棄城市的燈紅酒綠,住在鄉下自己的小店裏。

在與劉翰林交談的時候,青山在用心觀察、感受和記錄,這實際上是在表達他的態度。

攝影師回到家鄉,用自己的系列作品向家鄉和自然致敬。

青山把這段旅程叫做回鄉的故事:如果妳有平和的心態,守護幾棵樹就可以活壹輩子,它們可以成為妳永遠的知音。

維碧是攝影師曾涵的朋友。青山從曾漢的口中知道了韋碧壹系列的孟茜和他人生軌跡的變化。

有壹次她知道世紀壇有個攝影展,還有韋碧的新作,就去了。在展廳裏,青山覺得自己要尋找的,可能是壹種清晰而真誠的自我表達。在展廳壹角的墻上,我看到了韋璧的作品。內容多為農村傳統或古老的器具,廢棄的生活用品,以及田間的植物和農作物。拍攝方法簡單,物是人非,照片用毛筆題寫。文字樸實無華,但簡單而真實。

看完這壹系列作品,孟茜二世。青山決定去湖南找他。

孟茜鎮是魏必筆下揮之不去的故鄉。我聯系了魏碧,約定在荊州站等。他開車去接他。車裏的兩個人開始說話。魏碧談到了他在孟茜鎮的生活和工作,談到了他少年時讀書的壹些回憶。他在聊天中常有諷刺自嘲的幽默感。

當我回到家時,韋比的妻子娜娜和她的孩子們正開著燈等著我。路上,我媽和我老婆輪番打電話,問他在哪裏,是不是很快就到家了。這是壹個被緊密的家庭關系包裹著的人。

他讓娜娜去廚房給大家煮面,開始介紹房子。談房子的結構,談房子裏的壹切,包括回憶。青山壹邊說,壹邊用心觀察和記錄。吃面的時候他說家常話,讓青山覺得自然簡單。

孟茜鎮的日子是自然而真實的。他們每天圍著房子轉,聊天,聊花園裏的樹,聊他們對生活和藝術的感受,韋比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經歷,表達了自己的感受。維碧還是主講,青山聽,偶爾提問。

年輕的僧人,以詩歌和唐卡為修行,實現和崇拜自己的信仰。

青山把這段穿越輪回之海的旅程叫做夢境:我活在佛的意識裏,走在自己的夢裏。我想用這些貝葉經做壹條船,離開輪回之海。

24歲的桑吉嘉措是壹名在拉蔔楞寺學習的藏族僧人。京三偶然看到他的微博。他記錄並表達了他在寺廟裏的生活。青山通過他的圖片和文字,了解了拉蔔楞寺的生活和裏面的僧人。並被這些文字散發出的思考、感受、美、活力所感動。

於是關註他的微博,某天早上收到了他的私信,碰巧看到了。然後就約了見面。吃飯聊天喝茶,從而成為朋友,互相了解。

7月又去了北京,8月去了阿裏岡仁波切,壹起上山。在他的旅行中,有許多涉及許多話題和觀點的談話。九月,我決定去拉蔔楞寺找他。

再見也是第壹次,因為他說,再次見面就當是第壹次相識,是壹個新的開始。

當我們再次見面時,他仍然穿著紅色的連衣裙。青山跟著他開始參觀拉蔔楞寺,聽他講寺廟的歷史,講改經的藏民,講他的學習和辯論。他的小書房裏塞滿了壹切對他有意義的東西。談論藝術家,電影和音樂,表達妳的感受。談論僧侶的自由和紀律。任何戒律都是現在和將來不要傷害自己和家人。

談及唐卡,他說有禪意或思想指引的唐卡很有力量,像壹個道理,不需要太多解釋。

關於修行,他說心態最重要。人的修行,壹開始要遵守戒律,但最後要超越。他說,作為壹名僧人,他學習的目的是獲得開悟和終極自由。

古法演奏的老琴手,年過八旬,致力於壹件事。

青山稱這次旅行為蘇秦。谷音。淡淡的味道:歲月中的冉冉,而人的內心能不能平穩平靜,就看自己有壹顆什麽樣的心了。

古琴是中國古代傳統樂器。它的聲音力度和深度均衡,回味很深。父親不僅僅是壹種表演,更是壹種用音色取悅他人的方式。更深刻的是,意味著這個儀式要與玩家自己的內心相和諧。

葉老師八十四歲了,招待客人不方便。在聯系了當地的兩個朋友周晨和韓通後,歷時近半年,終於約好了見面的時間。

葉老師幾乎天天彈鋼琴。除了處理簡單的家務,她還教鋼琴,每周壹次課。她宣揚鋼琴因人而異,要根據自身條件。壹般能集中註意力,有時間有經濟條件,學得快。我喜歡古琴,我對它了解很深,我能欣賞它,也能很快學會它。

她認為有必要盡可能地宣傳、弘揚和普及古琴,讓更多的人知道它。文化遺產應該得到弘揚和傳承。

葉老師因為父親的偏愛學了鋼琴。起初跟隨家住揚州的楊子勇老師學習,壹學就是十個月。後來,楊老師回到揚州,在父親和朋友的介紹下,加入了當時的社會。通過參加俱樂部的雅集(半個月壹次或壹個月壹次),進壹步提高了自己的琴技,期間拜了張子謙、和許三位老師。

葉老師十四歲開始學琴,壹直沒有停止過。我學過鋼琴和繪畫,跟張大千學了壹年。然後跟著他去成都。

葉老師說,彈壹首鋼琴曲要表現出它的內涵。當妳真的到了壹定的境界,妳覺得就是這樣了,妳就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葉老師平時談事情,表達簡單直接,沒有任何不必要的結論和表達,給人的感覺就是壹個拋下自己的人,幾乎聽不到自己的壹些看法,因為會不自覺的溜走。只有談到古琴,她才會有自我的理論。

這四程都是青山的自然因。她與他們相處的部分時間被提煉成文字。而且延續還在延續。

在這漫長的旅途中,青山探尋了心的源頭,找到了自己。她寫的是他們,表達的是他們的表達,這其實是她想表達自己的態度。

她遇到的四個人過著我們想象中的生活,似乎不真實。但誰知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這壹切真的在發生,等著我們去發現,去追求,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