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機關事務局組織的大型教研活動中,我有幸觀摩了三場活動。在這三次公共教學活動中,語言活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說說我自己在這次“擡轎小狗”活動中的經歷,給我的教學壹些啟示。
本節作曲教學活動的壹般做法是:首先,讓孩子利用多媒體軟件觀看故事的每壹個情節,教師給他們觀察每壹個畫面的自由,讓孩子了解故事的發生、進展和結果。然後,老師利用之前寫七言詩的經驗,指導孩子寫詩。在此期間,教師還利用小組創作詩歌,利用好計算機這壹教學工具,充分調動了教學工具對教學活動的影響。最後,每組小朋友把自己的詩展示給大家,經過討論和修改,最終創作出壹首成功的詩。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明顯感覺到,在活動開始之前,這壹班孩子就了解了詩歌的結構和特點。說明老師充分了解了這堂課孩子的詩歌創作水平,以此來設計課程內容。在活動中,教師為孩子創造了壹個非競爭性的學習環境,孩子可以自由地使用語言,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但當與詩歌的特點相違背時,
教師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大膽表達,然後及時引導孩子按照詩歌的節奏完成造句,讓孩子按照詩歌的正確結構進行思考,規範詩歌語言的準確性。我認為這是非常正確的。在兒童詩歌創作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開放理念滲透到教學中。比如,老師對孩子的創作給予支持和鼓勵;同行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探討;師生平等交流;孩子之間的分享等。尤其是中間環節,老師帶領孩子編完了前幾首詩,就不再指導孩子集體作曲了。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孩子都有權利創作下面的圖片。老師的構想立刻呈現在大家面前。原來前幾個字是“師傅領進門”創造的,後幾個字是“修行在個人”創造的。可以看出,老師後來把孩子分成了幾個小組,是為了通過小組討論來滿足每個孩子交流、參與和表演的願望,讓每個孩子都有運用語言的機會。小組討論結束後,老師鼓勵小組成員集體說出他們討論的詩歌,而不是壹個代表,讓小組成員有機會表達自己。這種做法不僅節省了壹個孩子單獨回答時其他孩子的等待時間,也使膽小的孩子能夠表達自己,而且每個孩子都積極思考小組討論的結果,然後將註意力投入到活動中,這
這是壹個好方法。
教師在活動中使用的上述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師觀念的轉變,也給我們在詩歌教學中如何更好地組織活動以啟示。誠然,在這次優秀的詩歌創作活動中,我看到了壹些不足。比如,在寫詩的過程中,老師總是試圖用自己的詩來代替孩子寫的詩。有時候孩子創造的句子押韻,字數相等,但老師肯定後,還是不采納,而是引入自己的句子。似乎只有老師的押韻和是唯壹的。我們都知道韻是詩歌的生命。但是,詩歌和古詩詞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它的節奏相對於古詩詞來說並不是很嚴格,所以詩詞中的句子如何表達並不是唯壹的。只要孩子能把握押韻,積極快樂地參與思考,敢於表達,就應該給孩子很大的鼓勵,而不是要求他們選擇老師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