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精神之家的哀悼,讀羅伯特.弗羅斯特的《幽靈之家》。

精神之家的哀悼,讀羅伯特.弗羅斯特的《幽靈之家》。

7月的熱帶海島,天氣悶熱,皮膚汗濕黏黏的,渴望清涼。早上起來,腦子壹片笨拙。

去吃早餐的時候遇到了壹個退休的老同事,省內知名人氣主持人。他說他前幾天在剪輯壹個片子,是我和他主持的壹個晚會的視頻。他用手比劃了壹下,說,妳那時候好瘦啊!哈哈,我忍不住笑了。生命壹去不復返,時光易逝的感覺突然敲了敲我的額頭,猛然驚醒。

這種即時的體驗就像鬥馬演講訓練的AC(高級交流)手冊中項目開頭的那段話。

詩歌是最古老的公開演講形式之壹。四千多年前,在書寫發明之前,詩歌通過口頭傳統代代相傳。

4000年的詩,100年的人,詩超越了域,我們今夜相遇。我將在鬥馬俱樂部表演美國桂冠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鬼屋》。

這首詩是他在1906寫的,可能後來修改過。

四次獲得普利策獎的弗羅斯特因其對鄉村的現實描寫和以美國口語為載體的演講能力而備受推崇。

1874年3月26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我的父親是壹名記者,去世時11。之後,弗羅斯特隨母親移居新英格蘭,年輕時就讀於哈佛大學,後因貧困輟學。他壹生歷盡艱辛,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女)。

成名後,弗羅斯特受雇於多所大學,為了生計頻繁外出讀詩、演講,“經常拖著病體疲憊不堪地回家”。絕望、孤獨、死亡的意象經常出現在他的詩歌中,如枯萎雕零的玫瑰、霜雪等,反映了孤獨、悲涼、寂寞的內心世界。

曼迪說,讀壹首詩更容易。但是我覺得為什麽不那麽容易呢?

在對鬥馬的AC系列作品的解讀中,很清楚地寫道,詩歌可以被不同地解讀,因為詩人通過象征、意象和暗示來傳達其信息,而不是死氣沈沈的描述。

我也有同感。讀壹首詩可能不難,但是讀好壹首詩,感動自己,感動觀眾,就特別難了。主要是因為詩人經常用自己獨特的想象力,各種復合隱喻,象征,比喻來表達自己的深層感情。作為壹個信差,妳真的有那麽大的自信可以勝任嗎?

壹首詩是壹個獨特的密碼。雖然做了很多年的廣播文學節目,讀了無數的詩詞,但我從來不確定自己是否傳達得最好。任何人說,讀這首詩...即使全是白話,或者只是兒歌,我還是會戰戰兢兢地說,等壹下,讓我慢慢看壹看,仔細感受壹下。

為了這個項目,我首先仔細閱讀了AC手冊中的《解讀詩歌》指導性文章。英語閱讀和漢語閱讀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語言結構導致的不同表達。中文閱讀我可能比較有經驗,但是英文閱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壹步是找到合適的詩。

第壹天晚上,我花了很長時間讀詩。瀏覽了AC手冊推薦的艾米莉·狄金森、威拉·凱瑟、拉迪亞德·吉蔔林、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在kindle上買了幾首英文版的經典詩歌。我在詩詞網上壹篇壹篇的看,希望能找到壹篇讓我覺得真的很激動的。

因為AC的要求是6到8分鐘,我需要壹首稍微中長的詩,而且第壹馬活動的場地比較嘈雜,沒有太多時間解釋背景和介紹作者。所以經過挑來挑去,我決定選這個意境不復雜但想象力很大的鬼屋。

第二步,反復閱讀分析,理解詩歌。

這首詩還是延續了弗羅斯特壹貫的風格,擔憂生死之別,感嘆生命的無常和自然的更替。這首詩的名字叫鬼屋,我覺得可以翻譯成“鬼屋”。意思是懷念老人的去世,但自然會長盛不衰。

在第壹段中,第壹節特別有意義,經久不衰。在第壹句的第二句中,lonely、vanish被用來表達他的孤獨和懷舊情緒,在第三句的第四句中,falls和grow分別被用來暗示新舊生活的更替。他勾畫了壹個很久沒人住的小房子,矗立在我們的腦海裏。黃昏時分,太陽漸漸隱去,老人們都不見了,而那些紫色的野生覆盆子卻靜靜地生長著。

第二段,作者繼續描述小屋周圍的自然景象,從破損的柵欄到藤蔓,從淩亂的草坪到灌木般的果樹,新綠與舊綠交織,啄木鳥咄咄逼人的聲音在空中回蕩。這段話裏,我最喜歡的詞是痊愈。通往古井的小徑雜草叢生,不復存在。不知道是小徑雜草叢生,還是破碎的心已經愈合。我真的被heal這個詞震驚了,這是這首詩的眼睛和靈魂。自然的變化是規律,是成長的需要,是壹種喜悅。但人類不壹樣,生死輪回會留下傷口,需要治療,可能永遠不會痊愈。

第三段,第三節,作者最後告訴妳,他有壹顆難以抑制痛苦的心,因為分離是因為思念。作者在第壹句話道出心跡後,並沒有接著說痛苦是如何讓他痛苦的,只是寫了那些地方:被遺忘的小路很久沒人用了,沒有灰塵讓癩蛤蟆臉紅。當夜晚來臨的時候,那些黑色的蝙蝠在夜空中翻滾。讀者的心也會在這些孤獨的風景中抽動,很難感受到他的眼淚。

這首詩的第四部分是詩人和夜鷹的故事。遠處,詩人聽到夜鷹在飛翔,吱吱叫著,在空中盤旋,穿梭在樹枝和森林中,說著自己的語言,像是在告訴他什麽,又像只是在自言自語。這只鳥可能是詩人記憶中的故人,也可能只是壹只路過的鳥,卻能在此時安慰和陪伴心碎的詩人。

最後兩段終於面對著小屋不遠處的壹個老墓地,墓碑和墓碑下的人。作者寫道,在那些微小而微弱的夏日星光下,那些始終沈默的人與詩人分享著這片黑暗的土地,那些隱藏在灌木叢中的石頭墓碑,它們的名字已經被青苔模糊。

在最後壹段,詩人提到墓地裏有兩個挨著的墳墓,壹個年輕的女孩和壹個年輕的男人,睡在壹起。許多讀者猜測它暗示了詩人的壹個兒子和女兒。弗羅斯特的兒子在八歲時因病去世,女兒出生後不久也去世了。也有人說可能是壹對年輕夫婦葬在這裏。不管是針對誰,都是壹個悲傷的故事。

第四步,找到音樂,反復練習。

選了壹首詩之後,我就開始找音樂,在網上搜索悲傷的旋律,然後錄下來背到詩裏,希望音樂的高潮能契合詩裏最有力的段落,我會在每個關鍵樂句仔細體會音樂的輕重緩急,然後我會著手重新編輯音樂,達到完美的效果。

編輯完了還要反復看。為了發音標準,我必須檢查每壹個不確定單詞的音標,糾正我的發音,這樣才能清楚地傳達到讀者的耳朵裏。毫無疑問,發音標準有利於信息的最大化傳播。壹個字不準確,就會影響聽眾的理解,影響全詩的閱讀效果。

在練習的過程中,仔細感受哪些詞能推動人的靈魂,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去強調,哪些詞只是路過。

我聽過無數人讀詩,大部分是中文的,然後我在魔方秀和喜馬拉雅軟件上聽過傅娟和董森的英文朗讀。不可否認,讀好壹首詩是需要壹些硬核條件的。

比如音色天賦,壹個人的聲音就是壹種樂器。音色好不好,清不清,深不深,真的取決於基因,也就是每個人的聲帶是怎麽構成的,聲帶的長短粗細等等。就像壹個歌手,好嗓子壹大半是天賦。同樣壹首詩,讀起來,好嗓子意味著連耳朵都能懷上。傅娟的音色醇厚,重低音能破鼓面,層次分明,耳膜堅韌,演繹能力高超,真的不是壹般人能比的。

比如理解。音色好不壹定能讀好,但也要懂技巧。我遇到過壹些業內人士,音色不錯,但是在詮釋復雜感情的時候不夠細膩,這跟妳內心的豐富程度和妳對詩歌的理解有關。

比如同理心。感情豐富、同理心強的人更容易有同理心的能力,即屬於易感群體,容易被別人的感情感動。這樣的人更適合讀詩,更容易用聲音傳達詩中的感情。

比如愛情。對詩歌有極大熱愛的人,很容易消除隔閡,把詩歌的感情表達出來,因為感情的投入可能會沖淡其他的缺陷,吸引觀眾去欣賞詩中澎湃或動人的地方。

另外需要語言的標準,口音太重,朗讀會有壹些障礙,愉悅感會打折扣。

我在美國愛荷華大學著名的寫作中心聽過壹場詩歌朗誦會。精致的小樓大廳凳子不夠用,很多人席地而坐。我是其中之壹。桌上點著蠟燭,安靜而神聖。壹個香港詩人和兩個美國詩人朗誦自己的作品。音色可能沒有那麽美,也沒有音樂為他們伴奏。屬於淺顯的閱讀。雖然沒有專業效果好,但還是很美很動人。

所以,詩歌是屬於這個世界上的每壹個人的,每個人都可以大聲讀出來,給自己,也給別人。

AC手冊明確規定了三個目標:

理解詩歌和散文的區別。

認識詩人如何使用意象、節奏、韻律和韻律來傳達詩歌的意義和情感。

運用有助於閱讀效果的發聲技巧。

可能不容易達標,但是我度過的時光讓我更加了解了這位詩人,壹切都是值得的。

壹生悲傷的霜降於1963 65438+10月29日去世。他中年喪妻,有六個孩子,但他失去了四個。成名後,弗羅斯特受雇於多所大學,是同齡人中遊歷最多的詩人。他經常上課,為公眾朗誦詩歌,發表演講,但他仍然對公眾演講有著深深的恐懼,這可能會激勵無數在鬥馬演講俱樂部奮鬥的演講者。

看完這首《鬼屋》,我仿佛讀到了弗羅斯特憂郁的壹生。弗羅斯特曾說,他的墓碑上應該刻著“我早就在我的石頭上寫下了關於我的話:我和世界發生了情人般的爭吵”,意思是我像情人壹樣和世界發生了爭吵。唉,看到這句話,不禁莞爾,是啊,人生難免不如意,人生還是美好的,這個世界值得好好去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