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明代布衣詩人謝榛簡介謝榛最著名的詩是哪壹首?

明代布衣詩人謝榛簡介謝榛最著名的詩是哪壹首?

人生經歷:壹個少年成名。謝榛壹生遊歷四方,從未做官。出身貧寒,家境窘迫,從小喜好與俠客交流,喜愛聲樂。65,438+05歲隨農村居民蘇學詩,65,438+06歲寫樂府詞,在臨清、德平等地誦讀。

30歲左右,他前往,把的詩贈送給朱、的康,作為客用禮品,並成為的座上賓。張德曾經是壹個強國之地,是漢末建安時期文人聚集的地方,而趙王也有豐富的文學才華,這應該是謝榛生活在強國的原因。在這裏,《謝石》的主要內容是寫鄴城的風光和朋友們的酬謝。

長期四處遊歷,謝榛無法忍受陪酒的閑散生活,於是開始以鄴城為中心四處遊蕩。20多年來,他沿江而下,東行南下,遊歷廬山,到了南京。溯江而上,看靖翔勝。我去了北方的首都北京,登上居庸關,遊覽了五峰山,寫了很多關於我旅行的詩。他的交往對象多為地方官員、宗室首領、僧侶、隱士、餐館和學生,他的詩多為交遊和抒情。其間,他兩次去嵩山拜訪禪僧;朱仙鎮以吊死抗金英雄嶽飛來悼念李白、杜甫、高適。他雖然與農民接觸不多,但也對他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如《漁父之嘆》。

勇敢發言的謝榛吹噓自己“漠不關心”,但仍關心時事。嘉靖二十七年(1548),內閣首輔夏衍、兵部尚書銑,因反對權奸嚴嵩被殺。有些朋友因為這個原因被貶到外地,他寫了很多詩安慰鼓勵他們。第二年,在河南,他聽到浚縣的陸怪,即北上北京,在官官之間奔走,終於使冤獄得以順利。

嘉靖二十九年(1550),韃靼攻入古北口,直抵北京城下,震動朝野。奸賊嚴嵩不許所有將領進攻,導致兩個都城的土地都被掠奪壹空。詩人見此,無故憂憤,作秋詩五首,悲之旅,元與李先生登西北塔看郊人,過魯時贈以訓導事。

萬歷元年(1573)冬,謝榛從關中歸來,前往張德拜見趙康王的曾孫朱常青。這個旺姆也是優雅的,擅長謝榛的詩,他受到了極好的禮物。在為謝榛舉行的宴會上,旺姆命令賈姬演奏他的《支竹詞》,榛大為感動。第二天早上,她獻上壹首新詞,14闕,紀都作曲。第二年元旦,穆王宴請了謝榛。”宴會結束後,李晟回到了虞姬甄。榛遊於顏與趙之間,達名。客求壽詩百章,成八十余篇,死矣。”(《明史傳》)

文學領袖用布條托住“末代七子”的領袖。

嘉靖二十七年(1549),謝榛第壹次進京,見到了李攀龍和王世貞。那時李、王初出茅廬,謝已是名滿天下的老詩人。他們經常在壹起談心寫詩,探討詩歌創作之道。嘉靖三十壹年(1552)回京時,李、王、許仲行、梁友漁、宗琛、吳邀組成詩社,史稱“後七子”。在協會成立之初,謝榛就把布列為七子的首領。後來,王世貞提拔了李攀龍,拒絕了謝榛。李的詩逐漸出名,成為“七子”之首。

謝榛是“後七子”中唯壹提出相對完整的詩歌命題的人,《詩話四種》是他的詩歌評論集。他崇尚復古,認為詩歌在盛唐達到頂峰。但他反對規模大小的模擬,把古人模仿成句子,主張根據眼睛的前景去挖掘新的思想。因此,謝榛關於詩歌要以法興唐的理論與“前七子”、“後七子”的理論並無區別,但在如何向古人取經上卻有諸多分歧,他指出盛唐之人有瑕疵,不完美;宋代也有壹些美句,不能全廢,論據比李、王更公允。與此同時,詩歌以風格為主,又十分重視感覺,不同於李、王的摹仿說,開始了神韻的漸進性發展。

雖然壹個人很窮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過六旬的詩人趙康不得不回鄉謀生。不久,他又離家旅行了四十三年(1564)。應故人之請,留在晉陽,寫下生活貧困的詩句,安慰貧困中的自己。浪後遊陜西,心情很難過。期間覺得即興,寫的比較多的是自己難過的心情。如《百花嘆》、《偶然的成功》、《積雨情》等表現孩子的詩詞。

謝榛文學成就論中的詩歌觀主要體現在四首詩中。他的基本態度與李攀龍、王士禎壹致,極力主張效法盛唐。他認為向宋人學習是騎術的壹種表現,但他也認為古人的作品各有驚喜。謝榛認可嚴羽的說法:“如果妳向它學習,妳只能向它學習。如果妳從中學習,妳可以從中學習。有沒有人違法,學人家的?”但與等人略有不同的是,他走了壹條更寬的路,以為初唐14家“鹹可為法”,看到這些人風格各異:“有雄偉如海沖,有秀麗如孤峰絕壁,有雄偉如層樓疊,有古雅如瑤、朱、弦,有蒼老健如朔墨橫雕,有澄澈如山雪,有高遠如天。”他強調,這些14學校要“熟之以奪氣,唱之以調,琢磨之以精。”得到這三個要領,就糊塗了,也不用畫少陵,不用塑謫仙了。"

謝榛在詩歌創作中更註重“啟蒙”和“超越”。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強調的是真理,並沒有過多的模仿:“現在的學生很美,但是富了就窮了,遇到和平就戰爭。”不老則病。這種模仿太過分了,肯定不是真實的本性。並且還強調“別人不敢說的,我會說;如果人們拒絕去做,我會為了創意去做。這些觀點顯然比李攀龍的詩學更開明、更高明。

然而,盡管謝榛提倡“先驗啟蒙”,主張教授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但他的主要目的是追求詩歌中的“警句”。他認為:“每壹首詩前都有壹句警句,以為是繁華的終結,是全章的主宰。案主定,意從客。”而且認為,這種“超然”的獨特警句,要麽“在靜室裏藏幾樣東西”,要麽“讀壹本書來喚醒心靈,突然有所收獲”,就可以脫離生活。他的詩歌創作有時只能得到好句子,卻很難讀懂整篇文章。這種現象是他的創作指導思想帶來的必然結果。

詩歌創作謝榛的詩歌創作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第壹,因為他長期過著類似乞討的生活,所以他的詩經常表達他流浪期間的悲傷情緒。比如《對許文山有感覺的夜坐》等文章,悲傷之情溢於言表。他對旅途艱辛的描述也頗為真實細致:“何事涼雨,黑雲茫茫。”在山裏走了壹夜,破房子靠近古道。幾口如壹,穢物不如掃。園中無主,馬散於秋草。”(雨中留玉林店)詩人往往有再學壹年耕莊稼(春夜是事)和逃避禪(深秋夜,柬派宗師)的願望。但實際上,他還在四處奔波。二是因為他長期遊歷秦、晉、燕、趙,塞外風光常寫。《塞上四首》、《胡笳曲》、《雪中九首》、《冬夜聞笛》等詩,生動地描繪了“梅花香吹滿山”、“菊花凍不成秋”的景色,也表現了塞外人的風貌和情懷:“弧彎背射,穹夜雪歸”,“風物長宜放生”。有些詩還透露出他期待壹個好士兵來守衛邊境的想法。他在《送徐從軍,送他去燕蘇克宰民卿》壹書中,大聲疾呼:“三級長輩哭,當代更要守護!”

謝榛擅長貼身,五律更勝壹籌。如《深秋,馮至情,秦廷賢,李世美迎黃山》:“深入黃花谷,高踞玉女。歡迎人出來,隨意離開。寒露垂瑤草,秋風掃石苔。子久則勝,猿禽不猜。”用詞精煉,顯示了他風度翩翩的藝術功力。除此之外,他的壹些四行絕招也可以做到內斂嚴謹,比如《恨歌》,頗有深意。

軼事典故魯南是河南浚縣人,明代嘉靖年間著名詩人、詞作家。搬到安陽後,謝榛和他交了朋友,成了極好的朋友。後來,呂南因舉止不佳得罪了知縣,被投進了監獄,並被提議受到大皇帝的懲罰。聽說路南的悲慘遭遇後,謝榛帶著路南的作品進京求見權貴。謝榛先是背誦了陸楠的詩,然後接著哭道:“陸勝真是受了天大的委屈!他活著的時候,妳沒有幫他了結恩怨;他死了以後,再寫什麽悼賈誼之類的詩也沒用了。”在謝榛真情的影響下,“後七子”中的重要人物、在刑部工作的王世貞也幫助謝榛壹起奔走,為路南辯護。經過壹番努力,陸楠最終被無罪釋放。謝榛的這壹舉動大大提高了他的聲望。當時的人都把他當成戰國時期射書救聊城的呂忠廉。不僅士大夫們努力了解謝榛,就連北方廣大地區的年輕人也爭相講述他的事跡。

據史料記載,謝榛出生在臨清。粗短的。十六歲,為樂府商調,少年爭歌。已經是壹節壹節的看書了,還故意唱詩。《西遊張德》獲趙浩棋康王嘉獎。入京師,除掉魯掛漠。李攀龍和王士禛組成了詩歌社團,榛最出色,其次是爬龍。而且爬龍很有名,榛子和命論,挺負責任的,爬龍和分手書。世貞代登龍權,武力排擠,在七子中割名。但榛越傳越廣,秦晉諸王爭延。大江南北都叫謝榛先生。趙浩棋·康死了,但黑茲爾回來了。

萬歷元年冬,我又到,王的曾孫也去拜訪。酒停,熱愛生活的賈姬彈琵琶獨奏,然後榛子編的竹枝也。榛聽了,王命她出去拜,光華射人,壹屁股坐在地上,那是十章。黑茲爾說:“這個山人對著他的耳朵說話,所以請為了房間裏的表演使它變得更好。”新詞"十四闕"正面朝上,是嵇學會了按字作曲。明年元旦,廟堂裏要演藝妓,酒停送客,也就是帶著隆重的儀式回到黑茲爾。榛子遊於燕趙之間,達於大名。客人要了壹百章長壽詩,變成了八十多章,死了。

七子會之初,唐朝還有各種流派,各有側重。榛曰:“取李、杜十四家之得獎者,以格調之感細讀之,以聲調之唱之,以精華之琢磨之。過了三要,浩浩蕩蕩,渾渾噩噩。不必雕神仙,畫少陵。”很多人都順著他們的話,但之後雖然聯手除掉了榛,卻稱之為詩,其實是來自榛發。

爭議事件後,七子社的前身是“刑部詩社”。嘉靖二十三年(1544),臨海(今浙江)人王、松江華亭(今上海)人袁輔政被招入進士,授刑部尚書壹職。這時正巧孝豐(今浙江)人吳進京做刑部主任,於是幾個人組成詩社,評詩、唱和、酬賞(錢《歷代詩話傳》名為“杜”)。這個詩社是北京中下層官員自發的文學活動,主要來自南方。當時,盡管謝榛曾往返於魯京之間,但他並沒有加入這個詩社。在刑部的詩社裏,吳“特別受到同社的器重”。王世貞《吳俊波先生文集序》說,他“學乎前事不忘,猶以師心為能,執於打樁之說”(《M國續》卷五十壹)。據記者了解,“毗陵”指唐順之、武進(今江蘇常州),是當時著名的唐宋學派的主要倡導者之壹。由此可見,刑部詩社的旨趣基本沿襲唐宋學派,與前七子的主張大相徑庭。

嘉靖二十六年(1547),李賢芳(1511-1594)入進士紀,在京候命。李先芳祖籍監利(今湖北),生於周浦(今山東鄄城),所以被認為是山東人。此時,他附從崇尚高雅,有尹世振(1522-1582)、李攀龍(1514-1570)、金雪艷(1514-)。這個北京詩社的大部分人都是山東人,可以稱之為“山東詩社”。山東詩社只是壹個同鄉朋友的聚會。當時在詩歌上並沒有完全壹致的誌向和創作主張。例如,李攀龍聲稱“文字出自西漢,詩歌出自天寶殿。若被其汙染,則不堪”(尹世振墓誌銘,李攀龍《蒼冥記》附錄)。但李先芳的“論古詩詞,則優於魏晉者,及十二子、李、杜諸家”,這與李攀龍的詩學主張是壹致的。但他也是從宋元中選詩,印出來送給別人,這和李攀龍(田琛《明詩年譜》第四卷已署名)有很大的不同。至於尹世振、金雪巖等人,他們或致力於吏治,或對經學感興趣,而詩歌創作只是他們的愛好。另壹方面,謝榛周遊世界,行蹤不定。他只是偶爾參加詩社活動,並沒有在詩社發揮什麽大的作用。

李先芳很欣賞年輕老鄉王世貞(1526-1594),把王世貞介紹給了李攀龍。第二年(1548),王世貞被任命為刑部廣東司司長,吳等人邀其加入刑部詩社(《蒼明集》卷十六《寄序》)。這年三月,李先芳任新余(今江西新余)知府,離京,山東詩社解體。臨行前,李先芳介紹李攀龍加入刑部詩社。不久,赴京出任山東副使,而王也出任駐外使。刑部詩社幾位元老相繼離開詩社。因此,在刑部詩社中,李攀龍得以與王士禛共同倡導復古,主張“文學必在秦漢,詩歌必盛唐”(《M國續稿》卷五十壹《先生序》)。當然,此時他們的詩學觀念還相當籠統和抽象,缺乏清晰的理論思路和深刻的理論闡述。

嘉靖二十八年(1549),刑部詩社只剩下李攀龍和王世貞幾個人,已經不行了。今年秋天,謝榛訪問了首都。他是世界知名的詩人,李攀龍為了依仗他的名聲,馬上邀請他參加刑部詩社的聚會。《詩人說》卷三記載:

嘉靖二十八年的中秋之夜,李正浪的兒子朱妍陪著李玉蓮(李攀龍)、王遠美(王世貞)、俞樾。因為談詩,不避無知,不合時宜。把手指擠到手上,這樣他們就不會說話了。我越覺得在飛,越覺得停不下來,月亮又要西歸了。步行相背曰:“子何故太大意?”余說:“更重要的是什麽也不要說。”他說:“為什麽?”嶽:“好像少了壹個人。”天平是無聲的。

這時,詩社裏的人都很欽佩謝榛。謝榛的人格、才華和交遊,尤其是謝榛的詩性洞察力,受到社會上人們的稱贊和欽佩。李攀龍有詩《謝早春宴贈壹關子》,其中有詩“晨起病來,天地間談之”,形容精神之高,要求之廣,形象生動。王世貞有詩《謝聖閣七夕送老人》,是送離京南去的詩,寫道:“謝長在河上,怪筆破萬卷。日月自由徜徉,甘坤任死。開元八百年,少陵諸侯入駐!雖然雙井已經為自己的實力付出了代價,但是他的骨頭已經沈入了海底。”甩掉謝榛的感覺難以言表。

嘉靖二十九年(1550),李攀龍以張達詩社為旗號,招收新進士,許仲行(1517-1578)、梁幼玉(1519-65438+)。這實際上改變了司法部詩社的面貌,成為壹個新的詩社。於是就有了所謂的“五子”。“五子”其實是“六子”。錢道:“這五個兒子是的,濟南的,吳軍的王世貞,長興的徐中興,廣陵的宗臣,南海的梁幼玉。他們是五子六子。”“六子”之說始於嘉靖三十壹年(1552)春,謝榛《詩話》卷四記載,嘉靖三十壹年春,壬子遊京師,與李玉玲、王遠美、徐子、梁宮氏等比較,壹天,李花實被部門命令畫六幅畫,他坐在竹林中,看起來很美,所有的畫都很棒。查《宗祥子集》卷四《五子詩》和《蘭亭存稿》卷壹,為嘉靖三十壹年春原作,無任何改動。他們都是以為首,其次是李,徐,梁(或宗)和王。大約五個人參加詩社,詩社叫“伍子”,六個人叫“劉孜”。五首詩的順序明顯是按年代排列的。諸子百家交往之初,大家還都很謙虛,能夠“以牙還牙”。謝榛碰巧是最年長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吳(1525-1593)加入詩社,故名“七子”,史稱“七子社”。

由於謝榛在詩壇久負盛名,有壹套完整的詩學理論,他的詩學理論和批評起到了指導作用,甚至是指導性的作用。李攀龍在《送毛琴》壹詩中說:“論詩至貴長。”(《蒼明集》卷六)這壹點得到了後世文學史家的肯定。如錢曰:(七子)“詩之精華,實為所作。”朱彜尊又說:“七子會之初,李、王未名,稱為詩選,多以四體為據。”(《靜知居詩話》卷十三)這種情況詳細記載在謝榛的《詩人直談》卷三:

遊覽北京時,(王世貞)、(許中行)、(梁有玉)、宗(宗琛)等都曾召俞作詩。有壹天,因為討論李與杜的結合,初唐和盛唐的十二部詩集,哪壹部可以設計給,或(嘎中,宋),或與杜,或(魏)與孟(浩然)。郁沈默了壹會兒說:“看看十四家的做法,鹽可以為法。那些被選為自己收藏的佳作,被記錄為壹首詩,為的是捕捉空氣,為的是唱出調子,為的是揣摩精髓,而對它耳熟能詳。這三個要領得了,就糊塗了,也不用雕仙畫少陵了。壹切都是自己的,我也是古往今來壹心壹意。易辯而清,去濁而返清,使李、復起,而可教也。”紳士們對此壹笑置之。晚上,李夢和杜二公上朝,對俞樾說:“老子瘋了,居然這麽說。如果能進出十四家,人家不知道住哪,那十四家就再加壹家。孩子吃醋了。”

這段話集中、全面、具體地體現了謝榛學唐的詩學思想和詩學步驟,實用性強,易於模仿。謝榛的詩學理論對李攀龍、王士禎等人有著不可低估的“感染”作用,也是歷久彌新的。這壹點從其他六子後來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不久,謝榛離開了首都,四處遊蕩。他是壹個流浪的山民,不會在壹個地方久留。這時,六個兒子中的老大李攀龍成了詩社的創始人。王世貞《李玉蓮先生傳》記載:“其兄弟姐妹許中行、梁幼玉、吳舍人,無愧於世,為國為宗考,有所貢獻。”對社會來說,時不時有壹種致敬,大家都沾沾自喜。最後大家都失去了自己。”(《米邦四手稿》卷83)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不知什麽原因,李攀龍和謝榛已經鬧翻了。次年(1554),竟與絕交(《蒼冥記》卷二十五,書謝為戲)。王世貞等人都站在李攀龍壹邊,誹謗謝榛,最後甚至把他從“七子會”中除名。比如王世貞在他的名篇《談藝術》中,說謝的詩“醜、俗、稚、難懂”,卻硬要“自稱徐”,罵他“為什麽不把自己淹死看壹看”,就是俗話中的罵人話:為什麽不把自己的臉尿壹尿看壹看。謝榛《雜情寄舊識杜門》詩中說:“君子為何不交朋友,半途而廢?”就是對這個的感覺。在謝榛看來,雙方關系不好的原因是,他們對各種學派的詩歌都進行了坦率的批評,但各種學派拒絕接受,他們也無法接受。事實上,這主要是因為李攀龍和王世貞越來越受歡迎,他們中有幾個是學者。我們怎麽能容忍壹個平民謝榛成為詩社的領導呢?徐說,他曾經寫過《二十八日雪》,對很不公平:昨天見到妳,我很驚訝,但古人寧願分手。甄與是朋友也是朋友,為什麽在他的詩中表現出相互的責罵?我知道朱家華是個孩子,魚和布沒有顧忌。就算這壹代人介意謝榛,謝榛敢罵這壹代人嗎?回頭看看這個世界,我不喝酒也不覺得冷。“後來,哲學家們和謝榛仍然有交往,並且總是提到他,雙方並沒有完全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