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如何體現湯顯祖的“情論”
湯顯祖在《牡丹亭銘》中說:“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但深入下去,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活。生而不死者,死而不復生者,非情也。”這是“最真摯的感情”理論的經典說法。湯顯祖繼承了泰州學派反對理學教條、爭取個性解放的進步思想,並在藝術創作中付諸實踐。杜麗娘無疑是壹個大膽追求個性解放的典型。在追求“情”的過程中,她壹步步實現了對“理”的超越和人格的自由發展。從杜麗娘,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壹些人的面孔,聽到了他們內心的聲音,感受到了他們靈魂的顫動。《牡丹亭》對於當時人格被束縛、靈魂麻痹的人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牡丹亭》是壹部充滿詩意的藝術傑作。它自誕生之日起,就感染和打動了壹代又壹代的“有情之人”,所以它的文化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現時代的反理學意義,實現了“情”的本體論層面上的永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