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生於東晉哀帝興寧三年(365)左右,生於壹個破落的官宦家庭。陶淵明9歲喪父後,家境衰敗,與母親、姐姐相依為命。孤兒和寡婦大多住在他們祖父孟佳的房子裏。祖父家藏書很多,為他提供了閱讀古籍、了解歷史的條件。到了晉代,文人以莊老為祖,臨摹六經,他不僅像壹般文人壹樣學習老子、莊子,還學習儒家六經和文學、歷史、神話等“異書”。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他接受了儒道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誌存高遠”和“本性愛山”兩種不同的誌趣。
太原七年(382),陶淵明18歲時,投奔父親摯友謝玄。謝玄當時在兗州刺史中身居要職。他熱情款待陶淵明,並讓他跟兒子解歡學武習武,準備壹會兒正式起用陶淵明。沒想到不久陶淵明就收到了家裏的來信,說母親身體不好,讓他早點回來。陶淵明回國後不久,由於受到當時專制皇族對王司馬道子等人的懷疑和打擊,謝玄抑郁而死。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陶淵明不知所措,於是每天借酒消愁。慢慢地,陶淵明染上了酒癮,每次喝酒總是喝得酩酊大醉。他喝醉了就坐在屋樹下,或吟詩,或高聲尖叫,壹年四季,成了壹種愛好。陶淵明喜歡喝酒。他直接寫了20多首關於飲酒的詩,但他不是飲酒成癮,而是“飲酒不亂”。後人形容人對某事物的極度熱愛和迷戀,用“陶(圓明之)醉”壹詞,也證明了他好酒止於醉。他留下的關於酒的故事,也可以見證他在醉酒和清醒之間的分寸。
陶淵明不僅愛酒,也愛菊花。陶淵明的前妻陳,溫柔賢惠。她與陶淵明結婚六年,育有四子。由於臨產和平日過度勞累,她身體虛弱。在壹個荒年裏,她的芬芳死去了,她的靈魂回到了天堂。陳的早逝對陶淵明是壹個沈重的打擊,所以陶淵明把對妻子的愛全部寄托在菊花身上。他將菊花與酒融為壹體,制成菊花酒,既滿足了他的食欲,也滿足了他的精神升華。
因為家裏的情況壹天比壹天差,自從二太太翟進門,他疼痛的身心就得到了愛撫和安慰。他不忍心讓翟也重蹈陳的覆轍,跟著自己挨窮受罪。在好友龐尊的再三勸說下,安迪入駐四年(400年),他到荊州做了桓玄手下的諸侯。但陶淵明發現了桓玄篡權的野心,於是以母親喪事為由辭職回家。
後來桓玄起兵反金,被劉裕和打敗後,綁架晉安皇帝到江陵,陶淵明投奔劉裕。但很快,他發現劉裕斷絕異己,任人唯親,令他大失所望,於是打算辭職隱居。陶淵明的叔叔陶逵不同意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對他說:“妳回到鄉下當然好,但是妳有沒有想過,妳以後的生活怎麽維持,因為妳年紀大了,不善於理財,有年幼的孩子,家裏又窮。”依我看,妳不妨走壹條僻靜的路。“中間藏著什麽?指的是做地方官。陶淵明思慮再三,接受任命為彭澤縣令。做了八十多天縣令,由於杜佑的攻擊,陶淵明嘆道:“五鬥米,怎能向村裏的孩子俯首稱臣?“於是他離開了官場,真正走上了回鄉隱居的道路。
隱居之後,陶淵明得知劉裕篡權稱帝,徹底辜負了他復興東晉的夢想,於是改名陶謙,拒絕任何官方往來。陶淵明的妻子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她過著平靜而滿足的生活。"她丈夫在前面犁地,她妻子在後面鋤地。"。歸田之初,生活還可以。“方宅十余畝,草房八九間,柳蔭後檐,李濤羅塘前。”陶淵明愛菊花,家裏到處都種著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藝兮四年,居地下京(今幸子縣西禦景山腳下),遷居離裏(今幸子溫泉陶麗麗村),生活更加艱難。如果有豐收,還可以“享飲春酒,采我園菜”,以防災年“夏饑夜眠”。晚年,他的生活越來越貧困。有的朋友主動送錢幫他,有時候他也忍不住要貸款。他的老朋友於靖平元年(423年)被任命為石安縣令。潯陽之後,天天去他家喝酒。走的時候留了2萬塊錢,都送到飯店,壹個個喝了。但是,他要求貸款或接受施舍是有原則的。他窮得改變主意,也不求“衣食無憂”。有壹次,新上任的江州刺史譚道濟送了他壹份豐厚的禮物,並勸他說:“聖賢在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達。”這個孩子(妳)生在文明世界,妳為什麽要受其苦?"他說,"我潛伏著就不敢看聖賢,但我沒有那麽大的野心。”他拒絕了,因為他的工作沒有得到報酬。
元嘉四年(427),九月中旬,陶淵明在神誌還清醒的時候,為自己寫了三首挽歌。第三首詩最後兩句,他說:“死了怎麽辦?”說明他對死亡是如此的自然。不久,陶淵明完成了63個春秋的人生旅程。蘇東坡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為官則為官,不為不敬;如果妳想被隱藏,妳就會被隱藏,而不是去找它。餓了就扣門要飯;吃飽了就用雞和小米迎客。古今聖賢,彌足珍貴。”人重真,詩重真,這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
陶淵明葬在南山腳下的陶佳陵園,在今天江西省九江縣和幸子縣交界處的綿陽山腳下。如今,陶淵明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三塊石碑組成,壹大兩小* * *。楷書中間“阿津鄭狀元陶公敬先生之墓”,左邊刻墓誌銘,右邊刻“去詞”詩,為清乾隆元年陶後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