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焯《白玉齋花刺》:白石長調之美,南宋最高;短章也是無法進入的,比如“點絳唇?”丁偉花了壹個冬天讀吳松祚,壹開始只寫眼前的風景,直到得出結論:“當下是什麽?”回首往事,殘柳不規則舞。“當時的傷物之感,只為‘今朝何物’三個字所崇尚,在‘留戀過去’之下,只為‘殘柳’五個字所嘆息,無限的悲愴感全是枉然。它讓讀者憂舊傷今,欲罷不能,推調而出。
俞碧雲《唐五代宋詩選釋》:在“窮”的“幾座高峰”中等待“商略”和“商略”,是詩人微妙的思想。白石泛舟烏江,見太湖西岸群峰,陰沈沈,陰雨綿綿。“被光圈”這個詞的意思是過去的都過去了,只剩下劉燁。都說古今遺憾多,但學跳舞還是輕而易舉的事。徐青·壹休,悠閑而優雅。
王國維人間詩:白石的山水畫,如“二十四橋猶在,浪花搖曳,冷月無聲”,“幾峰苦吟,商略雨朦朧”,“高樹上蟬訴西風之訊”,雖韻高,卻如霧裏看花,隔了壹層。
自由翻譯
(1)北方的大雁是自由的,隨著白雲從太湖西岸飄走。遠處的幾座山峰神情蕭瑟而憂傷,仿佛在討論黃昏時是否會下壹場大雨。
到了甘泉橋,本來打算那天和兒子壹起住。可是現在,他老人家在哪裏?我壹個人仰靠著,思前想後,只看見斷枝柳葉在風中上下飛舞。
(2)冬天,北方的大雁要隨著太湖西岸的白雲飄走。遠處的幾座山峰籠罩在濃霧中,模模糊糊,仿佛醞釀著黃昏的風暴。
我參觀了陸桂夢曾經住過的第四座橋。我本想住在這裏,過隱居的生活,可是現在什麽時候,怎麽可能!我靠在欄桿上,想著現在和現在。我環顧四周,可以看到折斷的柳枝在風中舞動。
做出贊賞的評論
丁未年(公元1187年)冬天,詩人路過武松,在那裏,他踏著壹生敬仰的詩人陸桂夢的足跡,寫下了這首抒情詩。他表達了對田穗子的懷念,將詩人的生命體驗感、家國之恨以及對自然、人生、歷史、時代乃至宇宙的思考融入詞中。
& gt燕燕無心,太湖西岸隨雲去。幾峰苦,商略黃多雨。
詞是寫景的,但又不同於壹般的詩歌模式。有人說姜夔的詩善於描寫天空,從虛寫起。詞的開篇是這樣的,寫著“燕燕無心,太湖西岸隨雲去。”北方的大雁隨著太湖西岸的白雲飄走了。詩人從天上鴻雁寫起,空靈飄逸。鴻雁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之壹,它往往是自由、孤獨和漂泊的象征。姜夔壹生困於田宅,輾轉江湖,四處逃命。眼前飛過的鴻雁不就是詩人的化身嗎?
後兩句描寫風景,“幾峰苦,商略黃雨。”帶有強烈的詩人情感色彩。詩人的視線從上到下,從天上到地下,從大雁到遠山,從動態景物到靜態景物。王國維認為這句話“雖韻高,如霧裏看花,隔了壹層。”王國維承認姜夔的句子在文體和節奏上很精致,這意味著它在用詞和音韻上更勝壹籌。但是,我覺得這句話是“像霧裏看花,隔了壹層。”我認為這種觀點有壹定的道理。“能描繪風景和真情實感的,叫境界。”王國維之所以覺得這句話“隔”,是因為這句話寫的風景不夠“真”。“數峰”是壹個大場景。這裏說它“清苦”,讓人想起那種植被很少的光禿禿的山峰。群峰在黃昏討論下壹場雨,說明群峰太小氣,不夠大氣,意境和景物不夠自然,表現不出景物生動的壹面。
王國維欣賞的景色如“紅杏枝頭在春”“雲破月出影”般生動,令人大開眼界。只有人和風景自然交融,才能讓人感到形影不離。然而,現代文學史家和詩人唐圭璋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看法。他說:“群峰苦澀,商略的雨朦朧,雲山靜謐,萬籟俱寂。商略的艱辛都是從山和雲中體會到的。極其精細奇妙,不能說是割裂的。”但我覺得在這裏說“來自雲雨”並不合適。這裏詩人“清苦”和“商略”的主觀意識給景物增添了更強烈的色彩,用情感控制景物,可以說是虛幻的景物。這句話讓我們更多的看到了詩人自身的悲哀。
& gt四橋旁邊,打算天天和妳住。為什麽是今天?回首往事,殘柳不規則舞。
下篇詞抒情,表達對陸天穗的懷念,懷舊傷今,感傷的人生體驗。“在四橋旁邊,我打算天天和陸天穗住在壹起。”我來到了陸天穗曾經隱居過的地方,我要像陸天穗壹樣在這裏生活。田穗子生於晚唐,屢試不爽,浪跡江湖。與姜夔的身世相似,自然被姜夔視為跨越時空的知己。“禪定只羨天隨子,李壹生寒江”,“三生須與陸天穗,他回作客”,姜夔壹生布,希望自己能像田隨子壹樣過隱居的生活,但詞的最後壹句告訴我們,詩人對隱居的渴望是不可能的。為什麽詩人隱居的願望不能實現?雖然這個詞的最後壹句沒有正面回答,但讀者已經可以清楚地知道了。詞的最後壹句以中國古詩常用的疑問語氣結尾。
“這是什麽?回首往事,殘柳不規則舞。”現在是什麽時候什麽時候?那又怎樣?我靠在欄桿上思考著過去和現在,用眼睛環顧四周,只看到腐朽的柳枝在風中自由地舞動。這句話類似於王波《王騰亭詩》中的“現在亭中何處有帝,門檻外長江自由流。”自然、歷史、時空、個人經歷的融合,提升了整個字的境界。殘柳無情,人有情。這殘柳在風中孤獨飛舞,仿佛讓詩人看到了自己,壹生漂泊,不知何去何從。這最後壹句話讓字裏行間的空虛感切入骨髓,讀來讓人心酸。
鏈接現代
布依族文化之旅
-文章來自江西日報、江西網、中國。
讀宋詞很難跳過姜夔。姜夔(1155-1221),鄱陽人,南宋著名詩人、音樂家,名張堯,字白石道士。在清代朱孝藏所編的300首宋詩中,有17首是姜所作。數字或許不能證明更多,但足以證明壹個學者的漫漫征途。
讀姜夔,繞不開《揚州慢》:“淮左,朱賈楚,解鞍留初程...二十四橋還在,浪花搖曳,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當時他是帶著二十出頭的青春在宋詞的天空中出道的。壹首自創的神曲令人耳目壹新,打破了陳腐,殘雪飄落。當時的南宋,陸遊、辛棄疾、楊萬裏、範成大等良師益友都坐在中國好詩的舞臺上,而登上臺面的學生姜夔卻壹個人走著,壹路求敗。
“余未央。夜雪初起,麥子期待著。入其城,蕭條,冷水綠,暮光漸起,角悲;懷玉悲從中來,感懷今昔,因為他在享受這首歌。”歷經多次科考,四處流浪的艱辛人生旅途,在他的布道中有著別樣的精神。顏倩老人肖德造轉過身時,眼裏含著淚水。人才難得!面對這種布,蕭勞的詩人不僅與姜夔成了刻骨銘心的朋友,還把侄女許配給他。蕭德造在去湖州的途中,把姜夔和他的詩介紹給了著名詩人楊萬裏。同樣欣賞他們的楊萬裏把他們推薦給了另壹位著名詩人範成大。當時姜夔名聲大噪,名流學者爭相與他交朋友。連朱、和辛棄疾也對他另眼相看,互相交換歌曲。
這個時候姜夔也在這種文化的傳播中受到了洗禮。他在湖州居住時,因陽山附近的白石洞而得“白石道士”稱號。白的空靈,壹塵不染,石的不可動搖。自詡為魏晉人物的他毅然拋下了追名逐利的包袱,更專註於詩詞音樂的姜白石踏上了他孤獨無匹的文化之旅。不要!這應該是壹次艱難的旅程。因為壹塊布,畢竟是免不了要為生計奔波,這將使陳喆世界的變化復雜化。社會身份的困難和囊中之物的強大,是他心中隱藏的兩個傷口,壹次都不敢揭開,壹生都沒有平復。
“不要書言,不要針線,遠離靈魂。淮南明月寒在千山,無人問津。”這是到金陵;“嫣嫣無心,太湖西岸隨雲去。有幾個峰是苦的。商略又黃又多雨。”這是蘇州。就這樣,“冷”和“苦”在他的旅途中如影隨形。
“空城曉角,吹成垂柳陌。聲音被風吹到垂柳街的拐角處。見淡黃綠,皆是江南舊識。”這是回到合肥尋找他留在這裏的愛。當代詞學大師夏考證,姜夔現存八十余首詞中,有二十余首與合肥女子有關。似乎愛情這個永恒的主題壹直藏在白石的筆下,只是他孤獨貧窮,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嫁給幸福。愛情很難寫,卻又很難靜下心來,於是愛情在他迷離的眼神裏,如“冷香飛來詩”,隔了壹層又壹層。
到了邵熙的第二年,又是壹個冬天,四年級的姜奎踏雪去蘇州賈凡賞梅花。65歲的範成大向他要了壹篇關於詠梅的稿子,姜夔立即寫下了《暗香》和《瘦影》的歌詞。新歌壹出,藝妓唱道:“舊時光,月光,給我拍幾張照片,在梅花裏吹笛子。喚起玉人們,不顧嚴寒而攀登……”那時,梅艷的樹枝被雪凍住了,清音也婉轉動人。老詩人範笑道:自古寶劍贈英雄,紅粉贈美女。歌妓小紅就在這樣的歌聲中,被她的手牽到了姜夔的船上。彩虹橋下“自造新詞之韻最迷人,小紅唱我吹笛”,笑聲壹路飛在浪尖上。
這似乎是姜夔壹生中最得意、最瀟灑的時刻。作為壹個平民,恐怕已經到了幸福的巔峰。在他壓抑的心裏,不過是換了壹種形式的點綴和支持。畢竟人生的痛苦是自知的。
壹個人的文化之旅還在繼續,壹個人孤獨地走在體制外,世界早已模糊成毫無意義的背景,途中更加空寂冰冷。不同於現代文人的輕裝旅行,布依族的姜夔更像是文化的布道者和創造者,旅途沈重而空靈。他手寫的句子,點綴著漫天飛舞的花朵,簡單而悠遠。
最後壹程,姜夔依然試圖從文化莊園走向政治領地。但殘酷的事實是,他沒能用《大音書》、《琴琴考古圖》、《宋歌十二章》等文化厚重的敲門磚敲開破敗的朝廷大門。結果這位文化大師漫長而艱辛的旅程,竟然繞過了整個南宋朝廷,壹輩子衣衫襤褸。
前有白衣柳永,後有午門唐寅。做壹個職業文人,沒有趕上好時代,是歷史的殘酷,但也是文化的壹種傲慢與優雅,文化的回歸勢不可擋。姜夔在詞、詩、音樂、書法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文化價值和深遠的影響。65438-0987年,國際天文學會將姜夔命名為中國文化名人之壹的水星環形山。從此,姜夔的名字與李白、李清照、八大山人壹起閃耀天空,達到了他人生旅途中最夢幻的終點和高度。
壹位詩人這樣贊美姜夔:“妳和壹棵樹/在古典的空白裏,與梅花交融/化作壹個字/在網上的卷軸上/每壹個字都是壹顆珍珠/比皇帝皇冠上的那顆還要瑰麗。”文化是如此壯麗,姜白石的腳步令人難忘。
2018 65438+10月16
PS:大學堂90天挑戰訓練營打卡(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