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只知道荔枝幹的殼和肉是棕色的。小學時,老師教白居易的《荔枝圖概論》,讀到“殼如紅絲帶,膜如紫絲帶,肉如白如冰雪,漿如芝士酸甜”。荔枝會紅,真是不能理解!荔枝肉白如冰雪,豈不更奇?問老師壹個問題,老師沒見過鮮荔枝,解釋不清楚,只好作罷。如果是現在,老師就算沒見過新鮮的荔枝,也能找出科學資料,給有點癡迷的小學生講解。
白居易用具象的筆觸描繪荔枝的形狀,但確實有不足之處。貘是絲織物,很光滑,但是荔枝殼很粗糙。在水果學的術語中,荔枝殼表面有小而厚重的裂片,像龜甲壹樣,稱為裂片。在葉的中心有壹個突出的部分,有些像刺壹樣鋒利。這就是所謂的片狀峰。裂片大小密集,峰值平坦,因品種不同而異。
成熟的荔枝大多是暗紅色或紫色。生在樹頭,當然從遠處看不到它外殼的結構,只有紅色映入眼簾,所以把它比作“絳囊”、“紅星”、“珊瑚珠”是很現實的。至於整棵樹,甚至壹片森林,就會成為“飛焰欲穿天”“紅雲萬重”的美景。荔枝在廣東4月下旬至7月成熟,在福建6月下旬至8月成熟,7月為高峰期。“周楠六月荔枝蛋”指的是農歷的六月,與陽歷的七月重合。荔枝也是微紅的,如廣東產的“三月紅”、“桂綠”。還有壹種黃梅,淡黃色,略帶紅色。
荔枝呈心形、橢圓形或圓形,通常蒂較大,頂端略小。蒂周圍稍突出,稱為果肩;有的壹邊高壹邊低。頂部稱為果頂,圓形或尖形。從果實頂端到蒂部兩側各有壹條溝,稱為縫合線。外觀和隱蔽性因品種而異。老記錄裏有壹些稀有物種,像手指壹樣細長的“龍牙”,像珍珠壹樣小的“珍珠”。由於缺乏經濟價值,它們現已滅絕。
荔枝壹般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幾二十克。上世紀60年代,廣東調查發現有鵝蛋形、丁香形大理,重40至50克。還有四川合江產的“楠木葉”。《四川改良果樹圖集》上說重19克左右,而《中國果樹栽培》上說大果重60克。
所謂“膜如紫綃”,是指貝殼內緊貼貝殼內壁的白色薄膜。稱之為“像紫綃”,就是把貝殼內壁的圖案誤認為是膜的圖案。明代徐波寫過壹首詩《荔枝膜頌》,描寫吃荔枝時把殼和膜扔在地上,仿佛“風前蓮瓣落,雨後桃花美”,是誇張的說法。
荔枝果肉多為白色半透明,說是“白如冰中的雪”絕對正確。其他的偏黃。從植物學的角度來說,不是果肉,而是種子外面的膜,應該叫假種皮。真正的果肉是和殼壹起扔掉的膜。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壹般入口不會有殘渣殘留。味甜微酸,適合生吃。有些是清純甜美的。早熟品種酸。荔枝曬幹或曬幹後,肉變成紅褐色,完全失去白色外觀。
荔枝不耐貯藏,正如白居易所說,“壹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四五日色香味盡去。”經證明,溫度可保持在65438±0℃至5℃,可保存30天左右。應進壹步努力延長貯藏期,以方便長途運輸,因為荔枝不耐貯藏。在古代,龔燕想吃荔枝,所以他必須派人從南方飛到長安或洛陽,給人們帶來很多痛苦。唐明帝為了寵愛楊貴妃,做了這麽壹件事。唐代杜牧說:“長安回望繡堆,山頂開千回。“騎紅塵公主笑,誰知是荔枝。是對這件事的嘲諷。
荔枝的核是籽,長圓形,光滑,褐色,少數品種為綠色。優秀的荔枝,種子不發達,形狀很小,有紫丁香,也叫焦坑。現在海南島有無核荔枝,種子更是退化。
荔枝花期為2月上旬至4月上旬,早晚因品種而異。廣東有雙季荔枝,壹年開兩次。有四季荔枝,壹年開四次花。花形小,綠白或淡黃色,不刺眼。花分雄花和雌花,只有少數品種有完整的花。雄花和雌花往往不會同時開花,宜選擇合適的品種壹起種植,增加授粉機會。壹個荔枝花序可以有壹兩千朵花,但結果總是在百朵以下,所以有“荔枝十朵壹子”的諺語。荔枝花多、花期長,是重要的蜜源植物。
荔枝起源於中國,是我國的特產。海南島和連江有野生荔枝林,可以證明中國是原產地。據記載,南越王韋陀曾向漢高祖進貢,可見當時廣東有荔枝。它的栽培歷史,從那個時候算起,已經有2000多年了。唐代四川有很多荔枝的記載。自從蔡襄的《荔枝譜》(1059)問世以來,福建荔枝也受到了關註。廣西、雲南也產荔枝,但很少有人談及。
古代關於荔枝的書有十三種,包括蔡襄的,還剩八種。廣東有記錄的只有壹種。清初,四川、廣東、福建三省都有《陳定譜》的記載。《菜圃》不僅是中國果樹編年史上最早的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內容包括荔枝的起源、生態、功能、加工、營銷及歷史事件,記載了32個荔枝品種。其中,“陳子”至今仍被廣泛種植。“宋公荔枝”,現在叫“宋嘉香”,有壹棵老樹,至今還生長在莆田宋氏宗祠,每年仍開花結果。這棵千年老樹更珍貴。
荔枝是亞熱帶果樹,性溫,成都、福州是其生長的北限。漢武帝曾經建過富麗宮,把荔枝移植到長安,但是他們沒有種。那些把他們的憤怒發泄在自然保護上的人實際上是把他們處死了。在宋徽宗期間,福建人“把小植物放在陶罐裏,航行到闕下,移植宣和堂”。惠宗曾寫詩誇口:“密遷福建山,禁新植荔枝丹。”其實那年只有壹次。明代有壹首《新荔片》詩,說常熟顧家的幾株植物活了下來。“仙人原是海山,從此蔣巷萌發。”但是妳活了多少年?沒有下文。現在科學發達了,以後不壹定要把荔枝北移。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特產。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切實可行。盛產荔枝的地區應大力發展荔枝生產。蘇軾有詩說:“羅浮山四時春,橘楊梅新。”壹天三百顆荔枝,我也不想長大成為嶺南人。“但是壹天300塊能有多少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應該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
簡介《周楠六月荔枝丹》是我國著名科普作家賈祖章的作品。本文對荔枝的形態、貯運等方面進行了準確無誤的闡述,對荔枝的習性、起源、栽培歷史進行了概括性的介紹,對我國荔枝生產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周楠六月荔枝丹》入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課本,入選初中語文版語文課本和蘇教版必修五。
作者賈祖章是中國著名的科普作家。1901~1988,浙江海寧人。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有《中國植物學圖譜》等專著,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他的《鳥類概論》,這是我國最早的現代鳥類學著作。他創作了大量科普作品,包括解放前的《鳥與文學》、《動物故事與生活小品》、《解放後的生物學片段》。賈祖章的科普作品大多以色彩斑斕的生物為寫作對象,融合了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具有相當的思想性、科學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