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後不久,明太祖就大肆分封他的兒子和將領。明太祖先後分封25個兒子和1個下屬兒子為王,其中壹些兒子被授予軍權。與此同時,明太祖在奉天廳舉行了壹個儀式,這是對這位英雄的巨大敬意。對明初鞏固統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也為日後的“京南之戰”埋下了伏筆。
《兒女英雄傳》分封後,洪武八年十月(1375),明太祖也在當地設立了指揮部。朱元璋下令將省都督改為都督(以下簡稱都督),將* * *改為13總監、2總監,之後又進行了補充。都司隸屬於都督府,每個都司都有壹名指揮官,主管壹方軍政,負責本師的訓練、墾荒、兵器、漕運、防務等事務。如遇戰爭,可召集全體官兵參戰,平日可分散到本部。
為了監督無法無天和榮譽,明太祖建立了皇家衛隊。洪武十五年(1382)四月,朱元璋廢除義鸞司,改設錦衣衛。錦衣衛除了掌管禁衛軍的權力之外,還有檢查、逮捕和審判監獄的權力。錦衣衛下的甄宓司處理皇帝下令的案件,他們使用殘酷的懲罰。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下令焚燒錦衣衛的刑具,關押的犯人移送刑部審判。同時下令所有內外監獄由三律司審判,錦衣監獄被廢除。
明太祖還打擊腐敗,清理有權有勢的官員,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初的四大案件。即“空印章案”和住建部部長助理郭桓腐敗案。雖然這兩起案件是為了懲治腐敗和濫用職權而發起的,但它們牽連了許多其他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宰相胡案和大將軍藍玉案(史稱“胡蘭之獄”),在這兩起案件中,有超過5萬人被* * *處死,其中包括近40名官員和侯。這個大案之後,壹代開國功臣全軍覆沒。軍事
洪武元年(1368)正月,明太祖采納了劉基“建軍衛法”的建議,正式建立了衛戍制度。洪武七年(1374)重定軍防府時,以5600人為壹衛,分前後左右中五千戶,每戶由10百戶組成。白虎所是明軍的基本編制,有***112人,兩個將軍旗,10個小旗,用於日常管理和軍事訓練。洪武二十六年(1393),本部17,留守部1,衛329,衛65。全國有65438+80多萬軍隊。經濟
洪武八年(1375)三月,明太祖命印《大明寶典》,民間喜聞樂見。洪初,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多為鼓鑄銅錢“洪武”幣。但明朝初期,銅材極度短缺,銅幣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為此,明太祖借鑒元代實行的紙幣制度,與銅錢並行印制“大明寶鈔”,以紙幣為主,銅錢為輔。明代寶鈔分為100、200、300、400、500和壹致六個等級。文化
(1)建立學校。
洪武二年(1369)十月,明太祖下令地方郡縣設置學校,明確規定了府、州、縣學校的規模和學生學習的內容。地方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長見識的,可以定期送到首都國子監深造,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以博取功名。1375成立社會學,教授民間兒童。北京的學校是郭子學校(1382改為國子監),這是中國的最高學府。他們的學生叫郭健學生,多為官僚地主子弟,專業為“四書”、“五經”、法規等。畢業後可以直接當官。
(2)制定科舉制度
洪武三年(1370),五月,因國家急需人才,明太祖頒布詔令,八月設署取士。明代科興考試分為兩科,即鄉試、中考和殿試。省考成功的稱為舉人,科舉成功的有資格參加宮考。三年壹考,宮考由皇帝親自把關,宮考通過考試,被錄取為進士。凡考中進士者,均可授官。文科考試的內容主要限於四書五經,考試體例壹般為八股文,內容空洞,形式沈重,所以明代的科舉制度也叫八股文考試。武術考官註重技巧和膽識,考試內容根據時局要求而變化。六年壹次大考,中考第壹名是吳狀元。
(3)設置僧籍和道籍之分。
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設置桑陸、陸道兩個司,並在外地州縣設立桑崗、道濟等地方分支。所有的僧侶和道官都被挑選出來精通經典,戒行清凈。寺廟的僧道人數,也由僧籍、道籍司送官府備案。同時,政府給予寺院、道觀大量田地和佃戶供寺院、道觀使用,並免除寺院的壹切土地稅和徭役。受朱元璋的影響,後來的明朝皇帝在明宮形成了好佛好道的風氣。
從文健元年(1399)到宣德十年(1435)的三十余年間,明朝經歷了文健、永樂、洪熙、宣德四個朝代,通過建立更多的機構、完善制度、遷都北京、開發邊疆等壹系列重大舉措,實現了空前的統壹和繁榮。但另壹方面,在號稱“家富”、“天下太平”的明朝初年,“富”與“太平”的背後潛伏著危機。
明太祖死後,皇帝的曾孫朱允炆做了皇帝,第二年(1399)是他工作的第壹年。為了推行新政,文健首先對中央權力進行了調整。隨後,壹系列改革措施陸續出臺,主要內容有:省刑減獄;江浙土地稅都有;調整政府官僚機構。尤其是後者,文健的統治從未停止過,這壹調整涉及到官員制度的許多方面。文健的改革雖然只進行了四年,但仍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明代史學家朱祿稱之為“寬政嚴霜四年”。政治
1402年6月,燕軍入京。第二天,被文健裁掉的諸王帶領文武百官,勸說朱迪上桌。6月17日,在編審楊蓉的提示下,朱迪先拜謁了明陵,然後王公大臣、官員、官吏們準備開車,獻上珍貴的印章,站在路前,高呼萬歲。朱迪登上皇宮,受到以兵部尚書茹哀為首的大臣們的迎接,正式稱帝,改永樂,為明成祖。
(1)削藩遷都。
明太祖成祖即位後,宣布廢除文健修改的所有宗法制,還下令將文健時定下的官制改回洪武舊制。明·成祖又兩次成為築城英雄。明成祖恢復王侯將相後,暗中開始“削諸侯”。將邊塞諸王遷回內地,減少諸王撤回禁衛軍,同時收回諸王對將領和禁衛軍的控制和指揮權;重申禁止國王私自為軍政官員服務,不準過問地方事務;對於犯了錯誤的君王,首先要用書來警告他們,然後懲罰他們,最後廢除他們為庶人或者懲罰他們。這種“削藩”策略比文健的策略更穩定,實施步驟也更從容,削藩的效果不會導致災難。
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改北平為北京,在北京設立各衙門,並將大寧遷至保定。
(2)創建壹個內閣
明成祖登上電桿後,決定起用壹批淺薄能幹的文官參與維護。奉命閱,編黃淮入館,議朝廷秘事,閱,編,編,評金遊子、胡琰參與維護館,與謝、黃為侍從。作為顧問,他們被稱為內閣。他們負責文案,制定全面的規定,內閣制度由此建立。但此時內閣大臣的級別遠低於六部大臣,只有五位,沒有官家,對各部門事務沒有管轄權。經過洪熙、宣德兩朝,內閣制趨於完備。
(3)建立工廠衛生制度
朱迪登基後,恢復了錦衣衛,後來在太祖時期被廢除。此外,他還成立了另壹個間諜組織——東昌。工廠衛生制度建立於明代。軍事
①蒙古的五個標誌
雖然把蒙古人趕出了中原,但是明朝的北方安全還是受到了很大的威脅,從明初到永樂中期發生了幾次激烈的戰爭。
②向南遠征安南
元末戰爭期間,安南乘機離開了中國領土。洪武時期,朱元璋重視戰爭,重在綏靖,不願再戰。因此,對稱兵南安不予理會,安南從此處於半獨立狀態。
後來明太祖成祖出兵攻打南安,最終安南獨立,李立被明朝封為安南王,從此朝貢從未間斷。文化
永樂元年(1403)七月,明太祖成祖命翰林等學士參照雲於、石雲的例子,將各書所載之物收集起來,按類整理,以韻統壹。解縉等人奉命照辦,並於次年11月匯編呈送,明賜名《文獻大成》。不久,認為書中有許多疏漏,命姚、劉基與壹起重新編輯。他特別命王敬、王達等五人為社長,鄒忌等二十人為副社長,陳濟為社長,從四面八方招募中外官員、文學學者進行編撰,挑選國子監和擅長書籍的縣生執筆,光祿寺提供飲食。與此同時,官員們被派往世界各地搜尋遺書以供收錄。歷時五年完成,更名為《永樂大典》,總卷數***22937,裝幀卷數11095。它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壹類書,也是迄今為止世界公認的大型百科全書。外交
(1)鄭和下西洋。
為了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宦官鄭和下西洋。1405年,鄭和第壹次下西洋。他帶領27000多人,乘坐200多艘海船,從劉家崗成功出發。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經歷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的船上堆滿了金銀財寶,絲綢和青瓷餐具最暢銷。他們交換來自不同國家的產品,如珠寶、香料和藥材。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交流。
蘇祿國王來到了朝鮮。
蘇祿是壹個群島國家,有東王、西王、東王等宰相。永樂十五年(1417)八月,蘇祿國王帶領他的親戚和隨行的首領組成了壹個340多人的使團,漂洋過海,帶著珍珠、寶石、龜甲前來。這是蘇祿回訪鄭和出使蘇祿,繼伯尼、滿剌加之後又壹位海外領導人親自率團訪華。在北京期間,三位國王受到了最高規格的接待。東王在經過南方的德州時病死了。明成祖下令按照皇家儀式埋葬,並在德州為東王營建造了壹座壯觀的陵墓。永樂十六年(1418),九月壹日,明成祖親筆為蘇祿東王墓碑題詞,表達深切緬懷和悼念。明初社會經濟經歷了洪武、文健、永樂三個朝代的恢復和發展,仁宗、玄宗時期社會經濟繁榮。仁宗即位
朱高熾是明成祖的長子,因為有腳病,行走不便,又不擅騎射,但為人寬厚善良。但是明·成祖不太喜歡他。他對次子朱印象很好,認為他很像自己。永樂二年(1404)四月,朱迪正式宣布立朱高熾為太子。朱迪死後,太子朱高熾即位,改弘熙為仁宗。
弘熙元年(1425),仁宗皇帝決定科舉人數。洪武初年,科舉取士有名額。但是限制很快就被取消了。明仁宗年間,朝廷決定重新劃定進士名額,內閣大臣楊士奇從南北兩地邀請進士。弘熙元年(1425),明仁宗正式商定省鄉試考生人數。凡是熟悉過去,不愛說話的,25歲以上都可以考。這個規定還沒有實行,明仁宗就去世了。明宣宗即位後,下詔天下,要求各省仍照此規定。
仁宗即位九個月後,方便元年五月弘熙猝死,其子朱瞻基為唐玄宗即位。在皇位爭奪戰中,明仁宗屢遭風險,如履薄冰。然而,圍繞王位繼承問題的鬥爭並沒有結束。玄宗即位
明宣宗即位後,更加重視賢臣,實行與民同息的政策。有壹次我去北京,看見農民在耕地。他親自到田間與農民交談,從農民手中接過犁柄,推了幾下。他感慨地對隨行人員說:“我只推了三次犁,就覺得很累了。”普通人壹年到頭無休止的工作,那份辛苦更是可想而知!“在修建明仁宗陵墓時,我們遵循明仁宗的旨意,堅持節儉,三個月就完成了陵墓工程。明朝玄宗以後,幾代明帝的陵墓都修建得比較節儉。直到明世宗年間,才修建了壹座豪華的陵墓。
明玄宗有幾段名言。壹句是“省事不如省官。”那是在批評壹個州長的時候。總督要求增加壹名外交部官員,專門負責杭嘉湖地區的糧食管理。明宣宗認為國家有常稅,不能養冗官,拒絕了他的請求。還有壹句話叫“民以安為好”。那是在批評壹位工業部部長時說的。工部大臣建議在山西修建國源寺舍利塔,為國謀福。明宣宗認為,百姓安定是國家之福,沒必要靠修佛塔來“求福”。
河南省有個知縣。當地鬧饑荒時,驛站裏的幾千石公糧,不問青紅皂白就分發給災民。明宣宗稱贊他:“如果我們保持禮數,分級申報,人民早就餓死了。”他也繼承了父親樂於接受意見的性格。他請大學生楊普盡力幫助自己。楊普磕頭答道:“我決不會忘記報答妳的恩情。”他告訴楊普:“直接指出我的過錯,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
正是因為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的思想更加開明,“治任緒安”才被史學界所稱道。朱高煦叛亂
明次子朱,在“靖南”之戰中屢立戰功,多次救明於危難之中。但他驕橫跋扈,兇神惡煞,違法亂紀,欲篡奪太子之位。永樂二年(1404),朱封為漢王。後來,朱不肯去,整天悶悶不樂,圖謀不軌。弘熙元年(1425)六月,試圖伏擊明宣宗,未果。
宣德元年(1426),朱乘京震之機,在樂安(今山東廣饒東北)造反,設、前哨,任用異官,並與英國公仆張輔勾結。在大學者楊蓉的建議下,唐玄宗派人親征朱。大軍到達樂安之北,給朱送去書信。朱和無力抵抗,只好投降,余黨被俘。明宣宗不流血大獲全勝,改樂安為武定,將朱軟禁在安門逍遙樓。參與叛亂的王彬、朱恒、天津、山東等地的反賊不是被處決,就是被送往邊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