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誌摩(1897 ~ 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著名的張儀,筆名南湖、雲中鶴等。浙江海寧。著有詩集《芷墨詩集》、《冰玉夜》、《老虎》、《流浪》、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片》、《自我解剖》、《秋天》、小說散文集《輪盤賭》、戲劇《邊坤剛》(與陸小曼合編)和《艾的日記》等。
徐石的詩歌清新、節奏和諧、比喻新穎、想象豐富、意境優美、思想高雅、富於變化,在藝術形式上追求整齊華麗,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是新月派的代表詩人。
他的散文獨樹壹幟,取得了不亞於詩歌的成就。其中《自我解剖》《想飛》《我所知的劍橋》《玉山居聊》都是傳世佳作。
總的來說,反映生活的容量不大,對內容的探索不夠深入,思想感情也不都是那麽積極健康。但從其表現技巧來看,“幾乎都是系統的輸入和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作品》)。詩歌的形式多種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詩風的實驗。這壹時期是徐誌摩詩歌風格的實驗期,也是他詩歌技巧的磨煉期。通過探索和實驗,他展現了詩人的才華和獨特的詩歌風格。
徐誌摩寫詩很註重意境。他在《誌摩詩集》中的大部分詩作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幸福》。作者將追求理想的主觀感受與客觀的自然景物融為壹體,從而將現實景物化為虛擬景物,創造出壹種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生動、感性,這是由於他豐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力和比喻不僅與眾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似抽象的東西變成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如《毒藥》、《白旗》、《嬰兒》這三首蘊含哲理的散文詩。他還利用自己的藝術想象力,通過這種特殊的感受力來描述事物。
誌摩的詩歌有其自身的特點,有其成功之處,也有其缺陷和失敗之處。不考慮內容,就表現形式而言,有些詩比較粗糙做作,用韻用韻有不規範之處,詩歌的技巧也不是很成熟。
徐誌摩帶著“學以致用,以利報國”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大(1914,2008年8月,徐誌摩《赴美記》),2008年6月,1914,離開上海赴美留學。留學第壹年,進入美國赫斯特克拉克大學。他進了歷史系,修了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等課程,就是為了將來做壹個中國的“漢密爾頓主義者”。入學十個月後,我以學士學位和壹等榮譽獎畢業。然而,他對此並不滿意。那壹年,他轉學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院,進入經濟系。徐誌摩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知識。那壹年,五四革命的浪潮也波及到了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在愛國主義的驅使下,徐誌摩參加當地學生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誌。與此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從政治轉向文學,於是他拿到了文學碩士學位。
徐誌摩在美國待了兩年,卻厭倦了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的瘋狂、貪婪和物欲。他被英國哲學家羅素所吸引,最終“擺脫了哥大博士學位的誘惑,買了壹艘船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的個人生活意外變故,使他未能實現向羅素學習的夙願。結果,他“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待了半年”,正覺得無聊想換個方式。由於狄金森的介紹和推薦,徐誌摩以特長生的身份進入了劍橋大學皇家學院。
徐誌摩也在英國住過兩年。他在英國的生活,尤其是在劍橋的生活,對他壹生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劍橋,他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寧靜,和諧在這星光與海浪的默契中意外地淹沒了妳的靈魂”(徐誌摩:我所知道的劍橋)。徐誌摩迷戀康橋,沈迷自然,是因為他認為現實社會是醜惡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自然是純潔美好的。治愈這個社會和人,以及目前生活的尷尬,最好的辦法就是離開墮落的文明,回歸自然的質樸。只有走近自然,才能恢復人類的童心,緩解社會癥狀才有希望。他在劍橋接受了資產階級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文化”。他非常崇拜英國,非常喜歡牛津和劍橋。他喜歡和英國名人交往。他廣泛涉獵了各種世界名著,也接觸了各種思想流派。在這壹時期,他的政治理念和社會理想得到了培育,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誕生了。他自己想成為壹個“不受教育的個人主義者”。劍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也激起了他的求知欲,引發了他的創作想法。他開始翻譯文學作品。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斯菲爾德的幾部短篇小說,德國佛古的長篇小說《漩渦小子》,中世紀法國吳加讓和倪阿蘭的故事,意大利作家達農·武雪的《死城》,伏爾泰的作品《甘地德》。同時,他充滿詩意,寫了許多詩。他的《精神革命的狂怒沖刷在妳迷人的河兩岸》《徐誌摩:再見劍橋》)。他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改頭換面”,加入了詩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