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古往今來壹個永恒的話題。二者既不同又不可分割,都是國家治理和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今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貫徹這壹重要原則,堅持壹手抓法治,壹手抓德治,實現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妳怎麽看待法治和德治的關系?
“小智治事,智用人,智立法。”古往今來,法治都是治國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什麽時候重視法治,法治就昌盛,什麽時候國家富強,人民安全;當法治被忽視、被放松,當國家混亂、人民憤懣。今天,依法治國已經成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已經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們建設法治中國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
但同時也要看到,法律不是萬能的,僅靠法治是不夠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在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的支撐,道德的自覺實踐離不開法律的強力約束;道德可以在法律難以規範的領域發揮作用,而法律可以懲罰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可見,法治和德治猶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的協同,既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經驗的深刻總結。我國有著悠久的法制傳統和厚重的道德遺產。從孔子提出“寬嚴相濟”,到孟子提出“善不足以治,善不能自立”;從荀子提出“重禮”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禮當以敬,刑當以威”,到宋、元、明、清延續德治與法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從世界範圍來看,大多數社會治理有效的國家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原則,同時註重用道德規範人們的行為。
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壹大優勢。經過長期實踐和探索,我們走出了壹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之路內涵非常豐富,其中壹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實幹。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落實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最重要的是堅持走自己的法治道路,充分發揮自己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和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
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風險挑戰,必須從根本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協調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光談法治是不夠的。要著眼大局,系統謀劃,特別是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努力培養人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立規則、講規則、守規則的文化環境,讓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微博評論
◆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沒有德治而談法治,就像壹個缺乏精神支撐的人,只有骨架,沒有內涵。
◆法律和道德是硬約束、軟約束、外在他律和內在自律,但又是內在壹致的。
◆依法治國外化於實踐,以德治國內化於內心。
◆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
問題和答案
問:“善不足以治,善不能自足”是什麽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中,意思是:光有德行不足以處理國家的政務,光有法律也不能使自己有效。這意味著,要治理壹個國家,我們必須將善治與執法結合起來。
問:說“奉法者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是什麽意思?
答:這句話出自《中庸》,意思是執法的人堅定,國家就會富強;如果執法者軟弱,國家就會軟弱。說明依法辦事是國家富強的保障。如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國家就很難治理好。
聲音
使法律與道德的耦合成為強有力的“組合拳”
李忠傑(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法律規範必須有道德基礎,必須建立在壹定的價值標準之上;而道德規範,在壹定條件下,也可能升級為法律制度,以加強其規範力度。法制是硬約束,道德是軟約束。很多社會領域都需要軟硬約束。硬約束以外在強制力規範行為,軟約束重在解決人的思想問題。只有法律和道德協調壹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第二,如何用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位於長江之濱的江蘇張家港,是中國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壹。與之密切相關的是,張家港也是首個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的縣級市。早在20年前,它就因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就而聞名全國。長期的文明浸潤,培育了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張家港人的法治精神。
張家港的實踐生動地表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泉。法律依賴於道德,被認可和遵守。壹個人的道德意識提高了,必然會自覺地尊法守法。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提高了,法治建設才有堅實的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必須重視道德教育的作用,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程度,為依法治國的實施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的要求。我國公民20字基本道德規範的第壹個字是“愛國守法”;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赫然在列;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可見,遵紀守法不僅是法律義務,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要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使之更好地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銜接、相協調。各行業的職業道德、地方的公民公約、村規民約、學生的行為準則,都要突出尊法為重要內容,強化人們的法治觀念和意識。
凸顯道德教育的法治內涵。道德教育是教人求真、勸人向善、促人向善的過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在這個過程中,要註意培養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律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特別是針對我國人情習氣重、規則意識弱的情況。
在文化傳承中培育法治精神。幾千年的中華文化,蘊藏著豐富的道德資源和豐富的法律思想,是我們今天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以法為本”、“依法治國”、“刑不上綱”、“君臣依法”的思想精髓,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將其發揚光大。
在文明創建中推進法治實踐。道德重在實踐,法治也重在實踐。最好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和具體實踐中感受道德與法治的力量,樹立尊德尊法的思想。要把法治文化活動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以法律援助和普法為主題的誌願服務,讓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強法治意識。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農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依法治理,積極參與公共管理,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讓法治的種子深入人心,在全社會開花結果。
第三,如何在法治建設中貫徹道德要求
2013 165438+10月21日,江蘇揚州出租車司機程斌發現有人被車禍撞傷昏迷,立即將其緊急送往醫院。壹路上,他連續闖了7個紅燈,為傷者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在稱贊他的正義行為的同時,人們也關心他是否會因為闖紅燈而受到懲罰。交警部門表示,根據現行的道路安全法律法規,如果有醫院病歷等證明材料,因搶救遇險病人而造成的超速、闖紅燈可以免於處罰,這讓人松了壹口氣。不要讓好人吃虧,體現了法律對幫助他人做好事的保護和鼓勵。
我們常說,法理無非是人情;西方還有壹句法律諺語:“法律之內,要有正義,要有人情。”法律壹般體現道德判斷和道德取向。法律只有符合人們的道德意願和社會公序良俗,才能被人們所信仰和遵守。因此,無論是立法、執法還是司法,都要體現社會主義先進道德的要求,都要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和“善治”。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觀念是法律規範的重要來源。自古以來,各國壹般都是通過立法程序,將社會中的基本道德規範和重要公序良俗上升為法律。我國2013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將子女引入該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孝順老人、熱愛親人的傳統美德。但也有壹些法律法規的壹些具體規定和內容,與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不協調、不配合,甚至相違背。在完善法律制度的過程中,要加強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把實踐中廣泛認同的、成熟的、可操作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範。還要註重對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風險的評估,及時廢止或修改違背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規,使法律制度更多地顯示出道德的力量。
執法要弘揚正氣。執法不僅是壹種法律行為,也是壹種明確的道德取向。嚴格公正執法是對法律尊嚴的捍衛,是對先進道德的弘揚;執法不嚴、執法不公,是對法律尊嚴的漠視,是對惡行的縱容,是對美德的貶損。要通過執法,發揮法治在扶正祛邪方面的社會功能,促進風清氣正。執法要嚴格公正,對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的行為要及時懲戒和遏制,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醜。執法要文明規範,體現人文關懷,既符合法律規範,又符合道德規範,於法有據,有理有據,防止粗暴野蠻執法,為執法活動獲得堅實的道德基礎。
正義應該區分善惡。司法裁判最能體現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要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懲治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讓人民群眾在每壹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很多時候,法律只能做出原則性的規定,但在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具體情況,這就需要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做出公正合理的裁決,從而真正引導社會向善。要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更好維護公平正義,弘揚美德善行。
互連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充分體現了道德關懷。
2065438+2003年7月1日,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生效。這次修訂突出了道德關懷和精神支持的作用。例如,第十四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提供經濟贍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義務,並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或者冷落。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經常看望或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隨軍家屬探親和休假的權利。”這些規定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扶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弘揚了“關愛老人、關愛老人”的社會文明,得到了廣大老年人和千家萬戶的高度關註和衷心擁護。
如何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的突出問題
2065438+2004 65438+10月,中央文明辦、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門簽署《建設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這份備忘錄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失信者出臺了多項信用懲戒措施,如禁止在飛機或火車上睡覺、限制貸款或辦理信用卡、不得擔任企業高管等。這壹法治措施有效壓制了“老賴”的生存空間,讓他們為自己的不誠信付出代價,也有效推動了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這說明,法治是保障和促進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壹種靈活的自我意識,是由人的良知激發出來的。對於缺乏道德意識的人,道德教育容易變得薄弱。當前,面對各種利益和不良思想,壹些社會成員的道德防線崩潰,不道德行為頻發,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於那些違背道德、激起民憤的醜惡行為,僅僅依靠道德教育和質疑良知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用法治的手段來治理、懲戒和約束那些喪失道德的人,嚴厲打擊違法者。
明確規則,劃出行為底線。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法律是道德的底線,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視把壹些基本的道德規範上升為法律規範,讓人們清楚地知道什麽能做,什麽不能做。要明確對不道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讓道德動搖的人有所畏懼,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針對當前誠信缺失突出的問題,應加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完善公民和組織的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的獎勵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的懲戒機制,讓大家都不能失信。
懲罰不良行為,形成警示效應。子曰:“文之變,順之導,義之傷,俗之敗,所以刑。”這意味著,那些被教育後不改,被教育後不聽的人,將受到法律的懲罰。要繼續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對社會反映強烈的不道德行為的整治,依法依規勸導懲處。對於食品藥品領域嚴重的忘利、制假售假等不良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日常監管,查處大案要案,讓違背道德的人受到懲罰,付出高昂代價,對全社會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
行善積德,弘揚仁義。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但現實中,有時候好人會吃虧,會流血,會流淚。長此以往,必然會寒了好人的心,寒了整個社會的心。我們多次看到老人摔倒路人不敢扶的報道,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法律法規必須確立明確的道德導向,保證善行善舉的實現。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保護幫助者權益的法律。全國大部分省區市也制定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行為的政策法規,深圳市也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護規定》,為好人提供法律保障。應繼續完善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化解好人的道德風險,保護好人的合法權益,褒揚好人的道德行為,引導全社會尊德向善。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千百年來,法律與道德的話題經久不衰。在今天的中國,讓法治的陽光普照,讓道德的清風吹拂,每個人的追夢之路、全民族的追夢之路都會更加光明順暢。
問題和答案
問:什麽是信用信息系統?
答:征信系統是建立信用檔案和基礎數據庫,依法采集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組織和個人信用信息,依法向信用使用者提供信用報告的專業、獨立的第三方機構。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建立了全國集中統壹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即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截至2014年6月底,征信系統* * *已采集法人1940余萬條,上半年日均查詢27萬條;納入自然人8.5億,上半年日均查詢654.38+0.06萬次。2014年,以阿裏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平臺貸款業務實現了接入央行征信系統。
詳情:中國* * *產黨新聞網
/n/2015/0212/c 40531-26552609 . html